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客观世界的三类变化及掌握途径_米思奇

客观世界的三类变化及掌握途径_米思奇

客观世界的三类变化及掌握途径_米思奇开篇语问: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不失败的自己?答:二条。

一是抓住自己和钱的关系。

二是抓住自己和人的关系。

问:该怎样去抓呢?答:具体内容写在下列帖文中:一、《客观世界的三类变化及掌握途径》;二、《社会管理模式》;三、《中国象棋和王权人生》。

问:这三篇都要看吗?答:是的。

这三篇帖文是兄弟篇,各有侧重。

第一篇讲个人脑力训练、使用和保养的动作要领,是对《道德经》和《本经阴符》的全新解读,别无分店。

不把个人脑力训练出来,无论是钱还是人,都是抓不住的。

第二和第三篇是讲社会环境的,其中第二篇是社会环境的重中之重。

这两篇主要描述个人人生战场的战略势态,来自前人的奋斗总结,很实用。

正文客观世界的变化分为三个类型:一,无形到有形的变化;二,有形到有形的变化;三,有形到无形的变化。

掌握三类变化的途径是:一,直觉能力,即灵感;二,逻辑思维能力;三,自身活动的平衡能力。

何谓无形?无质量,空无间尺寸,无时间长度,无电量,无磁性,无温度,即没有任何物理量。

既是物质的原始状态又是物质的终极状态,人凭借肉眼或借助仪器均无法看到。

但人的大脑有一基本功能,无形物质的存在能够引起人的感知。

何谓有形?有质量,有空间尺寸,有时间长度,有电量,有磁性,有温度,即有物理量。

有形是物质的中间状态,人凭肉眼或借助仪器可直接或间接看到。

所谓仪器是指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夜视装备,雷达,声纳,盖革计数器,射电望远镜,示波器,光谱分析仪,频谱分析仪和化学试剂等等。

有形世界,是人最熟悉的世界。

第一类变化的发生,参照现在人类对宇宙起源的探索,无形到有形的变化是以爆炸方式发生的,是一个能量喷发的过程。

它的特点是过程复杂,碰撞剧烈,破坏力巨大,创造力也同样巨大,无中生有。

在变化发生之前,人会有预感,这是人脑最神奇的功能:直觉或称灵感。

现实生活中第一类变化天天都在发生,如睡醒了(这个变化发生在人的大脑里)。

又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财富的关系,股价和期货指数等各类随机变化。

掌握第一类变化的途径就是直觉能力的主动运用。

第二类变化的发生是人把握得最好的变化。

掌握它的途径是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即概念,判断和推理。

这当中可以发现,数学特别是微积分,是描述第二类变化最为精确的语言。

第三类变化的发生,最常见的就是人的睡眠过程。

睡着了,无梦,深度睡眠,无任何意识和情绪活动。

怎样才能睡得好?这就是人对第三类变化的掌握问题,是个把握平衡的问题。

自然界和宇宙天体的第三类变化,人是等不到了。

因为时间太长,人类消失了,它还没完呢。

看不着也罢,还是好好看看自己的脑袋吧。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客观世界的三类变化,能够完整地发生在人的大脑里。

而且周期很短,二十四小时一循环。

这也让人想到,哲学是离人最近的一门科学,是和人最亲的一门学问。

让人敬而远之的哲学,一定离谱。

(续一掌握第一类变化,即无形到有形的变化,主要依赖自身直觉能力的运用。

有形世界,五彩缤纷,变化万千,令人眼花缭乱。

一个人成年之后,在世上四处奔波,在有形世界穿行,只为抓住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成就自己。

然而经历告诉自己: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不在自己的预想中,而是在无意之中。

每次这种机会到来时,自己都有预感。

身边的人都知道的财路,往往已不是自己的机会了。

硬冲进去,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即使成了,成果也不太理想,还少不了与他人结怨。

时间一长就会发现,直觉能力对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能力。

时间再长一点,又会发现,直觉能力的主动运用对人来说,是更为重要的能力。

因为属于自己的机会,需要凭自己的直觉能力去发现,而不是凭肉眼看或张嘴巴问。

直觉能力会告诉自己,这个机会是谁的。

属于自己的机会,是钱找你。

不是自己的机会,是你找钱。

人与人的不同,突出表现在直觉能力的主动运用水准不同。

续二掌握第二类变化,即有形到有形的变化,主要依赖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中的数学教学,就是专门用来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

一个有形变化,都有经历了什么过程?生成了什么结果?可以而且必须经过计算才能有一个可靠的答案。

如,一辆公交车坐了多少人?要经过点数才会有准确答案。

又如,一项土建工程要花多少钱?要先做预算,工程结束了要做决算,才能说出一个准数。

一根粗细相同的绳子,两端固定,由于重力的作用,它会自然形成一个弯曲。

这个弯曲,可用一个一阶微分方程来表达。

自动抽水马桶的工作过程,也可以用一个一阶微分方程来表达。

现在大量使用的手机和电脑,收发的都是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可以传递信息,这个结论来自一个积分方程。

数学是大自然最精确的语言,是人类解决第二类变化的利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解决第二类变化的手段,即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能用来解决第一类变化。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彩票的摇出结果是算不出来的,借助超级计算机也算不出来。

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去解决第一类变化。

最常见的错误,就是用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婆婆妈妈,劝来劝去。

结果是劳而无功,累得够呛,还气得要死。

还要说明的是,人的直觉能力,为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使用提供方向性指导,即这个账要朝哪个方向去算。

但人的直觉能力不能直接用来算账,因为它不能代替逻辑思维。

硬去代替,就成了凭感觉凭经验拍脑袋,鲜有不搞错的。

续三掌握第三类变化,即有形到无形的变化,主要依赖:一、一个人自身活动的平衡性;二、一个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平衡性。

发生在自然界的第三类变化,人是无法看到的。

因为时间漫长,人类消失了,它还没有完。

但是发生在人的大脑里的第三类变化,每天都在发生,这为人们认识和掌握第三类变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人最熟悉的第三类变化,就是睡眠过程。

人在清醒时,有感知、有意识并有情绪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有形的,属于有形到有形的变化,可以用语言、文字、图形、色彩和肢体动作来表达。

当人进入深度睡眠时,这些活动都消失了。

人处于无感知、无意识和无情绪变化的状态。

大脑完全休息,只有小脑还在工作,维持着呼吸和心跳。

谁都知道睡眠质量很重要。

只有睡好了,第二天才能有旺盛的精力去学习去工作,才能有好感觉和好心情。

没睡好,第二天一整天人都不自在。

不精神,烦躁,脾气变坏,丢三落四,傻了吧叽的,比没吃饱饭还难受。

一个人若能保持自己良好的睡眠质量,那就是把握住了发生在自身生理方面的第三类变化。

从哪里下手来把握呢?简言之,就是先保持自身日常活动的平衡性。

平衡性举例如下:工作过量或休息过量都不可取。

脑力劳动量和体力劳动量都要有。

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都要有。

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都要有。

动脑子想问题和听音乐都要有。

与熟人交往和与生人交往都要有。

与同令人交往和与老人、小孩交往都要有。

按别人的要求做事和别人按自己的要求做事都要有。

一个人独处和众人相聚都要有。

在家吃饭和去酒楼吃饭都有要有。

自驾车出行和乘公交车出行都要有。

有病看中医和看西医都要有。

三荤七素要坚持,五谷杂粮不可少。

早吃肉,午吃杂,晚吃素。

遭遥酒色不可取,声色犬马要远离。

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这个平衡,关键在于量的保障。

若其中一方面的量不够大,那就没有平衡作用。

以上所谈,属于个人自身活动的平衡性,通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把握的。

个人自身活动平衡性的把握,相对容易。

在《道德经》里,老子写了“图难于其易”。

先从容易的地方下手,一步步来。

检验成效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个人的睡眠质量好坏,很容易检验。

续四把握第三类变化,除了个人自身日常活动的平衡性之外,还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社会平衡性的影响。

这个社会平衡性,就是指社会管理模式的类型。

人是有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喜、怒、悲、忧、思、恐、惊这七种情绪活动,受社会管理模式的直接影响,而且影响巨大。

面对种种社会问题,急躁、焦虑、忧国忧民,以至夜不能寐。

越是有识之士,问题可能就越严重。

社会管理模式有平衡结构,也有不平衡结构。

平衡结构的社会管理模式科技含量高,不平衡结构的社会管理模式科技含量低。

提高社会管理模式的科技含量,能够减少社会问题对人的负面影响。

但是,社会管理模式的升级,不是个人力所能及的。

怎么办?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及早展开个人情绪调整训练。

个人情绪调整训练的目标和要求是:能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令自己的大脑发生第三类变化,进入“无”的状态。

这个过程,充满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动作。

在《道德经》里,老子把这一系列动作叫做“为无为”。

做这种训练,人的性格、性情和脾气会不知不觉地发生重大而良性的改变。

接下来,个人的人生际遇也会自然发生良性改变。

做这种训练,下手并不难,随时都可以展开。

不需要专门的时间、地点、陈设、音乐、灯光、色彩、着装、饮食和仪式。

不受年龄、性别、种族、国藉、学历和家庭背景的影响,也不受本人收入水准的影响。

可以同别人交流,但无需依赖别人。

需要强调的是,这当中没有神功大师,也没有权威泰斗。

需要的是一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默默无声、脚踏实地、从容不迫和持续不断的努力。

续五掌握第一类变化靠的是直觉能力,掌握第二类变化靠的是逻辑思维能力,掌握第三类变化靠的是平衡能力。

到现在为止,只有第二种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在学校得到培训。

第一种和第三种能力,即直觉能力和平衡能力,都无法在学校得到系统培训。

因为它实在太个性化了,实践性太强了,很难在公共教育中实行。

而且其合格标准非常严酷,那就是:学员和财富的关系。

没有哪个学校能保证,自己的学员进来时可以穷得叮当三响,毕业出去时一定腰缠万贯。

什么事情一旦只能用真金白银来表明成效,那就变得极富挑战性了。

这会让很多人心气壮不起来,心虚、肝虚、胆虚、肾虚、脾虚、气虚,什么虚都来了。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

学校教育解决不了问题,可以通过终生业余学习来解决。

因不会数数而潦倒一生的人是没有的,但因自己的脑力没有训练出来又不肯自学而蹉跎岁月的人却随处可见。

直觉能力和平衡能力,是决定一个人一生成败的能力。

训练应当从早着手,从小着手。

一个人在十八周岁以前,能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指点,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若没有,那就要抓紧时间自己训练。

这样做,不仅对自己有利,将来对自己的儿女也非常有利。

续六在《道德经》里,老子写了:一、感知原理;二、获得正确感知结果的动作要领;三、否定了王权治国的社会管理模式并认定无王者治国模式的存在。

续七长时间以来,人们对老子的《道德经》一直都给予很高的评价,五千言的《道德经》被誉为哲学诗。

阅读《道德经》总会让人感到很有力量,但书一合上,又有一阵不小的茫然感。

想干点什么,又不知从何下手,甚至都不知道该干什么。

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把〈道德经〉等同于现在的学术文献,仅从字面上做理解。

当做了一部讲道理的书,忽视了它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自古以来只有少数人知道,在〈道德经〉里,相当多的内容都是讲操作、讲训练的。

什么操作?是用自己的大脑正确进行感知的操作,既对三类变化的掌握,特别是对第一类变化的掌握。

什么训练?是对自己脑力的训练,特别是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令自己的大脑发生第三类变化的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