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基础ppt课件
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 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 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 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 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3
小
1、小儿推拿适用于2~14岁小儿。
儿
推 拿
2、 调理小儿生理疾病:发烧、感冒、咳嗽、肺炎、 支气管炎、哮喘、厌食、积滞、呕吐、便秘、腹泻、 腹痛、盗汗、夜啼、遗尿、尿频、及营养不良等。
的
3.疑难杂症,小儿肌性斜颈,面瘫,多动症,发育
适
迟缓,脑瘫后遗症,以及增强儿童体质免疫力推拿
应 范
等。
4. 保健服务:小儿预防感冒保健、小儿强壮身体保 健、小儿健脾胃保健、小儿保肺保健、小儿益智健
12
小 儿 推 拿
脾
脾常不足,脾胃病多见。 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 而生长发育快,对营养 物质需要迫切,饮食不 知自节,脾胃病多见。
13
14
常用 手法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
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
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
15
小 儿 推 拿
肾
肾常虚,易发生肾气不足。 小儿易因先天禀赋不足, 或后天养育不好而发生 肾气不足,多见五迟、 五软等症。
16
常用 手法
位置:在小指掌面Βιβλιοθήκη 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操作:将小儿的小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 右手拇指由小儿小指指尖推至指根,称补肾经。100~ 500次。 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补肾经可补肾益脑,益气助神, 纳气定喘,温下元,止虚火等。 主治:五更泻,遗尿,尿频,肾虚咳喘,惊风,癫痫, 牙痛,骨软无力,先天不足。
20
小 儿 推 拿
肝
肝常有余,神气怯弱,易 引动肝风。小儿肝常有 余,容易导致抽搐等。
21
22
常用 手法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
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
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 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 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 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围
脑保健、小儿安神保健等。
4
小
儿
1、见效快,疗效高
推
拿
2、安全稳定,不易反弹
有 哪
3、无毒副作用,利于疾病康复
些
4、不受痛苦,易于接受
特
点
5、预防保健,适于家庭
5
小
儿 的
中医是如何认识小儿身体的?
生
理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和
病 理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特
点
小儿的生理特点
6
小
中医是如何认识小儿身体的?
小 儿 推 拿 基 础
1
什
么
拿
是 小
儿
推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 治为原则,通过手法作用小儿体表某 些特定穴位,改变或调节机体的生理, 病理状况,提高小儿机体免疫力,达 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小儿推拿不用吃 药,打针,无创伤,无毒副作用。属 中医外治法的一种。
2
小
儿
推
用
拿 起
什
么
作
1、缓解,解除疾病 2、减少抗生素对小儿的危害 3、提高小儿机体各项功能 4、已病防变
儿
的
生
(一)易于发病
理
和 病
(二)易于传变
理
特
(三)易于康复
点
小儿病理特点
7
小 儿 五 脏 调 病 论
8
9
小 儿 推 拿
肺
肺常不足,外邪由表而入, 首先犯肺,而致咳喘, 因此,儿科呼吸系统疾 病最常见。
10
11
常用 手法
操作:将小儿的无名指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 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来回推称为清肺经;由 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肺经。100~500次。 作用:宣肺止咳,顺气化痰,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主治:感冒,发热,咳喘,肺炎,肺虚,自汗,盗汗,便 结等症。 说明:肺经一般用清法或泻法,不用补法。小儿慢性腹泻、 虚寒泻,应用本穴时应慎重,推清本穴时间要少,或不取 本穴,用之不当,多见腹泻加剧;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时, 可推清本穴1~2次,待症见缓解后,应停用。自汗、盗汗 及脱肛可用补法,对肺风喘急等症,禁用补法。
17
小 儿 推 拿
心
心常有余,产生内热。小 儿心常有余,心属火, 动则易亢奋,产生内热 。
18
19
常用 手法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 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 称为补心经。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若心 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儿高热并见 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 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 但对患有肺结核病的两颧腮色赤者,用之无效。
23
捏脊禁忌
不得生硬用力,令孩子惧怕; 不得饭后1小时内捏脊; 高烧、高血压要从上向下捏(倒捏脊)。
捏 脊
24
捏脊能解决的问题
1、孩子吃饭不香、便秘腹泻、睡卧不宁、贫血、四肢冰冷、发育缓慢、体弱多病等。 2、一般人被提拉时会发出啪啪的响声,这就叫做“积”,所以小孩子捏脊也叫捏积。 3、人体前身为阴后背为阳。捏脊捏的是后背,是大补阳气!就是倒捏脊也是在后背上啊,是在补 阳气的基础上,补中有泻。所以不要怕倒捏脊!适应之后,还是要一律向上捏的! 4、关于冬不捏脊的说法:小儿为木气时代,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不足。捏脊第一提振脾胃 之气,强力补肾。小儿正处于发育迅速阶段,一定要脾胃运化好、肾气足!所以,所有小儿都应 该捏脊。冬不捏脊的说法只适合完全健康,阴阳完全平衡的小儿。 5、平时保健的捏脊,最好在早上或者饭前饭后一小时。晚上睡前捏脊也行,但睡卧不宁的孩子 要提前捏! 6、倒捏脊手法:高血压、高烧(39度、39.5度以上)的捏脊的方向是从大椎到长强,即反向捏 脊(倒捏脊)。甚至沿着肋骨向两旁做八字捏脊。 7、体弱的孩子可以上午捏脊,晚上搓王佑三药膏,从大椎开始向下来回搓督脉,搓红搓热,尤其 多搓长强穴,可起到强力补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