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4

语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4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2010-12-09
一、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 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意向:
(1)、引导学生复习或国至秦统一的这段历史,并适当补充与本文有关的细节。

(2)、阅读本文,可通过圈、点、划的方法,结合注解,口译全文;然后抓住一个“刺”字,把全文情节,按开端——刺的缘起,发展——刺的准备,高潮——廷刺秦王,结局——荆轲被斩的顺序把全文划分为四部分。

(3)、把字、词、句的理解列为重要教学环节。

主要由学生自己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进行自学,教师只给予难点辅导。

自学和辅导的重点都应与教学目的一致。

课后要引导学生对语言知识加以整理,包括以下内容: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特殊句式;6、重点词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背诵“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战国四大刺客有: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看图,说一个成语并指出其出处(图穷匕见)(二)关于《战国策》(试填空):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三)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

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

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

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

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四)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圈、点、划的方法,结合注解,口译全文;然后抓住一个“刺”字,把全文情节,按开端—
—刺的缘起,发展——刺的准备,高潮——廷刺秦王,结局——荆轲被斩的顺序把全文划分为四部分。

1、准备(1--6) (1)商议计谋(1-2) (2)求取“信物”(3-4)
(3)准备匕首(5) (4)配备助手(6)
2、诀别(7--9) (1) 怒叱太子(7--8)
(2) 易水悲歌(9)
3、刺秦(10--18) (1) 计见秦王(10--11) (2) 勇刺秦王(12--17)
(3) 壮志未酬(18) 学生饱含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文
(五)研读课文
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商议计谋
(1)词句:微、亲、说、穷
(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
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
2、〈3-4段〉求取信物:人?事?物?
(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教
(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3、(5段)准备匕首
4、(6段)配备副手敢、忤
5、(7-8段)怒斥太子人?事?
(1)词句:无意、竖子
(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
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
研读第二部分易水送别(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1.为先: 为他事先
2.使使以闻大王: 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3.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之,指代秦武阳
4.北蛮夷之人: 北方边远地方的人
5.图穷而匕首见: 全部打开地图时匕首现出
6.卒起不意: 事情突然发生
7.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
8.轲自知事不就: 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
9.目眩良久: 吓得眼花了很长时间
研读第三部分荆轲刺秦1、复述表演“惊心动魄”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2、把握重点词句: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

币:礼品。

古时玉、帛、圭、壁等统称币。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

省略介词宾语。

③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④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⑤“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⑥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

不是被动句。

正确评价荆轲这个人物:
性格特征:深沉,刚毅,慷慨。

准备信物,深谋远虑。

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

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工于心计善于言辞。

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

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明知“一去不复还”,仍一往无前,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荆轲刺秦王只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还是阻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呢?
(一)、有人说,荆轲刺秦王只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

荆轲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然而,能否把荆轲刺秦王的行动的意义都局限于此呢?当然不能。

太子丹初见荆轲时,是希望荆轲为挽救燕国之将亡,反抗暴秦之兼并而出力的。

荆轲当时的回答是:“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这说明荆轲主要是想报效燕国的。

后来荆轲激励樊于期自刎献首时说,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也说明荆轲主要还是从国事来考虑的。

因此,在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中虽然有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以至于六国的危亡。

也可以这样说,荆轲报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报答太子是通过反抗暴秦,挽救燕国来实现的。

而这样的行动有其正义性,所以,荆轲这个人物,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感佩,所称颂。

(二)、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

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

因而,秦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而对统一天下起着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们也应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

但是,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凡是曾进行过抵抗的国家和个人都应予以肯定。

因为,秦国统治者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掠夺性和破坏性,因而,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因此,对于秦国的兼并,六国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进行坚决的抵制。

总之,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因而,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的同时也应该高度评价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也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

因此,荆轲是个“义侠”,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是个“义举”。

教学完这篇课文,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荆轲临死前的大声疾呼:"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掩卷沉思,仿佛易水之别还历历在目,然而眼前的事实却是荆轲身首异处.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结合”“重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我认为这些新的理念已很好的融入此教案之中了。

第一,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进行自学,教师只给予难点辅导。

课后要引导学生对语言知识加以整理。

为此,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研读教材,这就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目的。

第二,这篇课文的教学不仅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学生收获了知识,而且在落实这些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诸多能力得到锻炼,如文言文字词句的自主完成,文意的理解,文章思路的梳理,还有同学的精彩评述,唇枪舌战的辩论。

笔者认为,学生们对这一堂课的内容能很好的掌握,充分的吸收,乐于接受这样的课堂教学,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让少数同学的能力得到锻炼,因为让学生自己借助词典和
课文注释进行自学时,有少数同学由于基础差或学习的自觉性不强的话,他们就“动”不起来。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这是我正在思索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