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石林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2013级
学号:20130461023
姓名:刘丛谊
摘要
石林是大自然运动的杰作,是世界喀斯特(岩溶)地貌的精华。
约3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泽国,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终于形成了现今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
石林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一簇簇、一片片,这一簇酷似马来西亚的石林;那一片又像美洲的石林;而另一片又和非洲的石林相同。
这林林总总的景致让见多识广的世界喀斯特专家似曾相识,赞叹不已,称其为世界地貌的博物馆。
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石林,或因路途艰险,仅能在飞机上拍摄观赏;有的隐匿在茫茫林海中无法到达而令人望景兴叹。
中国石林却以最好的通达条件让游人走近他,欣赏他。
在相差不到500米的高差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石芽、峰丛、溶丘、溶洞、溶石湖、瀑布、地下河,洋洋洒洒,美不胜收。
无论俯视、平视、仰视都有不同的景致尽收眼底,构成了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最丰富的立体全景图,被誉为"大自然雕塑博物馆"。
关键字
喀斯特地貌石林世界自然遗产景观保护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溶岩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地貌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
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石林世界自然遗产景观
大石林:这里的石林直立突兀,线条顺畅,呈淡淡的青灰色。
最高大的独立岩柱高度超过40米。
其中的"莲花峰"、"剑锋池"、"犀牛望月"等为典型景点。
而"望峰亭"为欣赏暮途穷"林海"的最佳处。
在石林中属大石林开发得最早,整个景区由密集的石峰组成,犹如一片石林盆地。
人行峰林中,不几步便被石峰挡道,曲折迂回之后,又是另一种天地。
小石林:与密集诡秘的大石林相比,近邻的小石林便显得疏朗、清雅。
宽厚敦实的石壁像屏风,将小石林分割成若干园林。
小石林中最有名气的景点当数"阿诗玛"。
如今小石林景区
装置了照明灯,若夜游到此,在灯光的映照下,可以看到各种各样显得出神入化的奇石。
长湖:长湖风景区藏身于海拔1907米的群山绿野中,故又名"藏湖",民间传说中阿诗玛的故乡。
长湖平面形状如身形欣长秀美的彝家少女,除主湖外,还有十数个娇小湖泊如珍珠般散落在玉盘内,湖中有四个小岛,景色优美。
旱季时湖边较近的小岛便露出路来,可涉水到岛上采摘野果和山花。
游客在长湖可乘竹排漂流,或垂钓,或登山领略湖光山色。
还可享受湖畔露营的野趣。
夜晚租住帐篷,看彝族歌舞表演,参加火把晚会狂欢。
乃古石林:"乃古"是彝族撒尼语,包含了"古老"和"黑色"的意思。
乃古石林的确也是一片黑黝黝的肤色,与大石林明快的青灰色截然不同,景区面积足有8平方公里,由东区、西区、白云洞、白云湖、古战场、站屯滴水瀑布等组成。
乃古石林的石峰多耸立高处,登上峰顶便可饱览一片片紧密相连的黑色石海,特别有气势。
在乃古石林中漫游,可以感受到石峰间的距离,显的较为宽松,空旷之中独石兀立的景色随处可见,而且其造型古拙粗犷,一派蛮荒的味道。
更令人叫绝的是乃古石林地下处处有溶洞,已经探明的大小溶洞就有9个。
于是,便有人用"峰上望、林中游、地下钻"这三句话来归纳乃古石林的特点。
飞龙瀑(大叠水):被称为"珠江第一瀑"的飞龙瀑(大叠水),落差近90米,是珠江水系落差最高的瀑布,与险峻的峭崖翠谷峙立相望,飞瀑如巨龙腾空,气势恢弘。
景区内还有特色各异的小叠水,半瀑园、清水河等,山壁之间设有别致的"山洞旅馆"。
圭山国家森林公园:圭山是镶嵌在石林县东南的一颗"绿宝石",是远近闻名、休闲避暑的佛教名山。
2000年12月,圭山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
圭山海拔2610米,是石林县最高峰,因形似巨包而得名"龟山",后演化为"圭山"。
山间有原始天然植被分布,古木参天,清泉流淌,景色宜人。
圭山寺为当地名寺,香火旺盛。
登高望远,泸西县、圭山岩溶地貌一览无余!
保护
1.延续历史,传承文化,切实保护石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为独特的创造性和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典型表现性。
因此,保持真实性和整体性是两个基本要素。
应在遗产地风貌区保护、文物修缮等方面注意坚持这两条原则,防止过度开发。
在去石林游玩的时候不要乱刻乱画,注意保护环境,在石林的周围减少化工厂,防止因为酸雨的腐蚀而毁坏石林的完整性。
宣传石林世界遗产时,不能虚构,不能为了美化效果就肆意改变其外貌,保护石林的真实性。
2.明确管理主体,加快遗产保护立法。
应学习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抓紧研究遗产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专门的世界遗产保护机构和科研机构。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是目前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法律依据,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好。
对于石林,石林县应该专门的配给环境管理人员和治安管理人员,对于环境的检测不能放松,不能为了经济发展就放低了对于石林环境的标准,这只是相当于饮鸩止渴。
3.合理开发,适度利用。
强调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性、社会公益性和传世性,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共识。
在这方面,我们应尽快“与世界接轨”,坚决扭转将世界遗产的性质界定成“旅游资源”的错误倾向,更不能将遗产保护地变成经济开发区。
4.保护技术有待提高。
我国遗产地的高层管理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保护技术相对落后,亟待提高。
应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重视引进先进保护技术和手段,鼓励遗产地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
5.加强研究,扩大宣传教育。
世界遗产保护是群众性事业,应扩大宣传,积极发动和吸引更多的人共同参与。
应重视和发挥志愿者及民间社会组织在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整合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开展对各遗产地乃至整个世界遗产保护事业
的研究,组织编纂出版一批有较高理论价值的专著;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提高他们保护、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简介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