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诗两首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着(zhǎng)彷.徨(páng) 凄.清(qī) 巷.道(xiàng)B.彳亍..(chì chù) 蓠.墙(lí) 颓圮.(pǐ) 迷茫.(máng)C.河畔.(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长篙.(hāo)D.斑斓.(lán) 沉淀.(diàn) 似.的(sì) 泥.古(nì)2.下列各项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静默寂寥艳影色彩斑斓B.竹篙漫溯凄宛惆怅而归C.笙箫繁衍挑衅彳亍独行D.记载哀怨浮藻碧波荡漾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90后”的思想和理念与老一辈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敢于________,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虽然社会上不乏批评之声,但他们也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②“表叔”才倒下,“房叔”就出来,这不禁让人发问:到底还有多少个“表叔”“房叔”?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对所有官员应当________,促其公布财产,接受公众监督。
③许多中介为促成交易,________,做出迎合买卖双方交易意向的虚假承诺,使得消费者往往因缺乏有效的书面证据,不能依法维权。
A.标新立异等量齐观口若悬河B.独树一帜一视同仁口若悬河C.标新立异一视同仁信口开河D.独树一帜等量齐观信口开河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赏析《再别康桥》这首诗,使我感受到了徐志摩对母校的深深惜别之情。
B.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C. 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绝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学活动的做法。
D. 我市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迅速培养一批人才。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直到“五四”之前,中国诗坛还是旧诗一统天下。
______________①新诗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陈旧的格律,其着眼点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
②尽管旧诗曾有灿烂的过去,但到了20世纪初,已成强弩之末。
③它那固定的形式、格律,已使它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内容。
④这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向旧诗所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念发起挑战。
⑤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读者的审美要求。
A. ①④②③⑤B. ②③⑤①④C. ①④③②⑤D. ②①④⑤③6. 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B.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C.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D.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7.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翡冷翠的一夜》。
B.“新诗”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完全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C.戴望舒,现代诗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D.《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二、课文精读阅读《再别康桥》,完成题目。
8.下列对本诗意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第一节中把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幻化成了“西天的云彩”这一美丽的意象,再用三个“轻轻的”,把这感人至深的情思拉得绵长久远,让人不禁感到淡淡的怅然。
B.第二、三、四、五节,诗人连续用了“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几个意象,来描写其在康河里泛舟寻梦的情景,流露出他对在康桥的那段美好的人生经历的留恋之情。
C.诗人在第二、三、四、五节奔放高亢的情感,在第六节突然转为低沉,其选用了“别离的笙箫”、“沉默”的“夏虫”和“康桥”几个意象,颇有几分“欲语泪先流”的低沉、哀婉。
D.“云彩”这一意象在诗歌结尾再次出现,象征了诗人在康桥的这一段人生经历,又映照出诗人自己追求“诗化人生”的信念。
“不带走一片云彩”透露出诗人的无限感伤。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以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其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B.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表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出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C.第二节描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眷恋和感伤、绝望之情。
D.诗的第三节写康河中的水草可爱的情态,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10.下列对诗句内容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第四节中“那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荫蔽日,非常清凉。
此时的诗人浮想联翩,想到了过去在此读书的美好情景。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第五节诗人面对美景又被勾起了美好的回忆:当年自己曾“撑一支长篙”在河上泛舟,曾“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何等地愉快!D.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
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三、同步拓展11.对下面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偶成戴望舒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和其因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的道理,这种结构使其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中出现的“如果”“重到”“再看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期盼生命循环而不得的悲观意味。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1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你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江山此夜寒”中哪一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14.某中学将于“五四”青年节举办诗歌朗诵会,请根据对下面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理解或评价,在三首诗词之间为主持人报幕各设计一段衔接语。
(每段不超过50字) 徐志摩《再别康桥》衔接语:(1)戴望舒《雨巷》衔接语:(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5.《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描绘出优美的意境。
(不少于50字) 小河柳树夕阳青草歌儿2诗两首1.B[解析] A. 撑.(chēng)着,巷.(hàng)道;C. 长篙.(gāo);D. 似.(shì)的。
2.B[解析] “宛”应为“婉”。
3.C[解析] 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
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信口开河:随口乱说一气。
口若悬河:说话像瀑布流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
4.C[解析] A. “通过……,使……”缺主语。
B. “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有歧义。
D. 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
5.B[解析] 文段的整体思路是从旧诗写到新诗,注意“它”“同时”“尽管”等词语。
6.A[解析] A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7.B[解析] 新诗也讲求格律与押韵,只是与古典诗歌的方式不完全相同,也不像古典诗歌那样严格而已,比如说《再别康桥》《雨巷》都有押韵。
8.D[解析] 说“感伤”不当,应是一种淡淡的哀愁。
9.C[解析] 第二节没有表达感伤、绝望之情。
10.C[解析] “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作者的想象。
11.D[解析] 无“期盼生命循环而不得的悲观意味”。
12.[答案] (1)本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等景物。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 第(1)小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写景类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分析时要抓住景物特点。
第(2)小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此题具有开放性,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允许肯定和否定现有说法的,但要自圆其说,并且紧扣诗歌的基本思想情感。
[读懂诗歌] 桥的西头有一条弯曲的河流通向村落,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那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漂流出的浮萍。
主人家住石湖,外人很少来到这里。
原来荷花深处别有洞天,主人在那里开立了自己的门户。
13.(1)这首诗描写了“乱烟”“碧砌”“飞月”“离亭”“江山”等景物。
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寂寞伤感(或孤独惆怅)之情。
(2)“寒”字用得好。
一个“寒”字表面上写夜气寒凉,而实际上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孤独,“寒”字将“此夜”注入离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凸显了诗歌的境界。
[读懂诗歌]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