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武凤文张曦摘要: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传承其历史文脉、重塑其街区活力是保护的核心。
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正是历史文脉和街区活力的重要承载体,它承担着展示历史风貌、塑造街区凝聚力的重任,使它的居住者具有历史自豪感和生活认同感。
本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以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历史发展沿革、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载体)为依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空间中存在的现状问题,从而以钟鼓楼广场、街巷和院落三类形式对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提出传承文化、重塑街区活力的改造设计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贡献绵帛之力。
关键词:文化传承;历史街区;公共空间;钟鼓楼地区引言为了有效地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保护好城市的传统格局与风貌,北京编制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位于北京东城区的钟鼓楼地区凭借其重要的城市区位、传统的历史风貌以及浓厚的文化特色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钟鼓楼作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周边大体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胡同肌理,以民居四合院为主。
该地区存在传统文化特色逐渐衰退、公共空间匮乏、缺少街区活力等问题。
本文拟从城市设计的视角,以钟鼓楼地区深厚文化底蕴为基石,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和理论来探讨和构建适用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改造策略。
通过梳理历史街区,恢复钟鼓楼地区的明清历史风貌,依托中国都城传统计时报时建筑——钟鼓楼及周边传统历史风貌区,打造以发扬中国传统时间文化为主题的现代创意产业与历史风貌保护相结合的文化艺术区。
1 概念解读1.1 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片段是城市个性形成的重要构成因素,作为建筑遗产的历史街区,既有物质文化遗产的具象特征,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象内涵。
文化遗产是历史街区的灵魂核心,因此,文化传承,即思考如何对文化遗产进行充分挖掘,使其延续历史街区的城市文脉,发扬城市精神,激发城市活力,将成为推动历史街区发展和凸显特色的重要推力。
本文研究物质空间和人文环境的互动关系,侧重从城市设计的微观层面对历史街区的空间传承展开论述,具体包括:①挖掘街区历史文化与遗产建筑的联系,增加人文魅力;②将文化与场所精神联系起来,增加旅游吸引力;③打造文化产业,提升地区文化价值;④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将文化休闲与公共空间联系起来,提高街区活力。
1.2 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是传达历史文化信息的场所,具有一定时期的历史风貌,承载历史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公共活动。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通过群众自发性的以及市政部门有意识的改造更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叠加了不同时期风貌特色的空间。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包括建筑、街巷、景观小品等。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对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进行具体的分类,以便更好地展开对其形态及人群对环境认知的研究。
根据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形态特点以及历史建筑在公共空间中的分布特点,将北京钟鼓楼地区的公共空间类型归为以下几类(图1):①广场:我国传统的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较少采用广场的形式,广场面积也较少,但是对于钟鼓楼地区这类具有特殊区位特征(北京传统中轴线北端点)的历史街区,广场则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具有空间韵律的特征,并且在历史上承载了诸多丰富的人文活动。
②街巷:历史街区居民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街巷空间充满了多色彩、多情调的公共生活,同时也使历史街区的环境体现出一种场所精神。
传承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不仅仅是延续原有的物质环境,同时也包含着对于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的延续。
③院落:构成历史街区的基本单元,更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环境的重要物质要素。
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构类型;不同的文化理念、风俗习惯带来不同的院落组合方式和形态风格,从而造成了各不相同的城市形态和肌理特征。
曩:ti,≯一i≯.。
,鹾鬻;。
f甬、1J—I至麓■一j。
一鬻1蠹i■i?誊.。
j¨_一?誓一?:1。
到誊=_—\/I\1i毯釜1图1 钟鼓楼地区公共空间分类示意图(作者自绘)2 钟鼓楼地区历史沿革与文脉遗存2.1 历史发展沿革钟楼、鼓楼是北京城中轴线北端的标志性建筑,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
这两座巍峨壮观的丽谯,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鼓楼,元代名曰“齐政楼”,其雄伟壮丽,是大都城中心的标志性建筑。
楼上设置铜刻漏,制极精妙。
“暮鼓晨钟”遂成为都城的标准时间。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鼓楼报时更鼓等惨遭破坏。
1925年,“齐政楼”更名为“明耻楼”。
自元代以来,钟楼、鼓楼左近即成为商业繁华之地,明清时期亦如此,故民间流传有“东四、西四、鼓楼前”的谚语。
民国以后,钟楼、鼓楼成为民众文化教育之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钟楼、鼓楼地区开辟为文化馆,成为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经过历代重建、重修之后,钟楼、鼓楼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北京城中轴线的北端,成为古都北京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由于钟鼓楼历史悠久,形制独特,位置显赫,地位特殊,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遂于1957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2)。
1909#*19024*.nH“r“京兆通俗教日”1n}£目im*育馆,,成立.ⅢR£一Hi№,R钟鼓楼问建i&#々#m・动场_鎏今存鼓楼建成运动场经营不善改作临时市场00000)日本投降后,市场商场伴随着钟鼓第一次整钟鼓楼广第二提整从东城匡“钟鼓楼广场发展为综台性商场取消摧修缮.钟治竣工,场开始第治竣工.两台传出恢复整治”项鼓楼广场进建成风味二次整治建成钟鼓消息,规目启动行第一次整小吃市场楼街心文划建设“浩和天桥Z化广场北京时间人表演场文化城”.后被叫停蟊2.2 历史文化内涵2.2.1 报时文化与建筑艺术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以后才用于报时之用。
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晨鼓暮钟制度。
现鼓楼上仅存一面残破的主鼓为清朝末年使用,牛皮鼓面上的划痕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刺刀所划。
钟楼整个建筑结构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这种设计在我国钟鼓楼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图3)。
从元代开始,历经明洪武、永乐、嘉靖三代帝王将元大都北缩南扩,使钟楼、鼓楼至永定门这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得以完善,成为“古都规划与建筑的脊梁”。
钟、鼓二楼像两颗光辉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条中轴线的北终端点,巍峨壮观,风格独特,成为古都规划格局的标志性建筑,对中轴线的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2 钟鼓楼地区历史变迁轴(作者自绘)图3 钟楼鼓楼实景(选自百度图片)图4 历史上的鼓楼(摘自网络)y12.2.2 商贸文化与群众文化鼓楼西邻积水潭(含什刹海),是元代通运河漕运终点的码头。
舳舻蔽水,商贾云集,使鼓楼前街(今地安门外大街)成为元大都热闹非凡的商贸中心。
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市面更加繁荣。
因此,“东单、西四、鼓楼前”之说,家喻户晓(图4)。
后门大街(今地安门外大街)和鼓楼后“平民游艺场”京味小吃独具特色。
以用料精良、制作精细、色鲜味香、物美价廉而享誉京城。
而且还有许多书茶馆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
如太平词、相声、中幡、掼跤、双簧、古装戏法等。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幼年曾一度在此展现他的艺术才华。
改革开放以后,对钟、鼓楼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修缮。
2000年对钟鼓楼进行整治后,建成“钟鼓楼街心文化广场”,一方面是周围居民文体活动场所,也承办过若干次重要文化活动。
后来逐渐将其开辟成展示报时文化、民俗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旅游景点。
2.3 历史文化载体钟鼓楼地区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起起伏伏,但现状中的钟鼓楼广场和周边的院落基本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街巷格局,应在规划设计中延续其肌理。
项目用地内的四合院民居多数质量良好,院落的空间关系变化不大,在规划中应予以保留。
而且,除了地标性建筑钟楼和鼓楼外,用地内还分布有旧宅院、杨昌济故居和宏恩观三处文保单位(见下表):\3 钟鼓楼地区现状问题分析3.1 钟鼓楼广场文化氛围缺失 3.1.1 场地分析历史上的钟鼓楼广场曾是北京商业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素有“东单、西四、鼓楼前”之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而如今的钟鼓楼广场,成了名符其实的停车场,周边商业店铺几近衰落,除了钟楼和鼓楼,更找不到丝毫“晨钟暮鼓”的报时文化的历史踪迹。
历史上的钟鼓楼广场(鼓楼北侧)现在已经成为旅游大巴专用停车场,广场两侧的道路成了临时停车位,私家车紧紧包围着广场。
钟楼北侧的广场,平时人烟稀少,绿化面积不足,私家车、自行车各种见缝插针地乱停乱放。
这个重要的北京传统中轴线北端的广场,成了大众停车场,丝毫看不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图5)。
3.1.2 业态分析钟鼓楼广场两侧为钟楼湾胡同,由钟鼓楼广场周边业态分布示意图便可以看出,除民居外,目前主要以餐厅、咖啡厅、酒吧和小商店为主,真正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商家很少,从而导致其业态形式与钟鼓楼地区关联性不大,定位模糊不清,此地区失去了传统文化魅力,吸引力不强。
酒吧、咖啡厅等虽然主题特色较为明显,但光临的顾客稀少,与周边空间环境以及旅游产业链环节缺失有一定影响(图6)图5 钟鼓楼广场现状(作者自摄)图6 钟鼓楼广场周边业态分布示意图(作者自绘)3.1.3 旅游现状分析由于钟鼓楼特殊的历史地位,从而是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每天来到钟鼓楼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以旅行团形式的游客为主。
但除了参观钟楼和鼓楼,游客们不仅缺少休息娱乐的空间,同时更感受不到钟鼓楼地区原本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色。
首先,他们需要必要的室外休闲空间用来小憩、遮阳、交流等行为活动。
其次,尽管钟鼓楼地区经营“胡同游”项目,但是,游客并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昔日市井民居生活的真实场景。
因为私人院落是拒绝游客随意参观的,游客只能坐着三轮车,通过车夫简单地了解此地区的基本风土人情(图7)。
3.2 街巷空间活力不足用地内以合院院落居住为主,人口密集,建筑拥挤,除钟鼓楼广场区域外,胡同内公共空间面积极为有限。
区域内很多老年人坐在街巷内晒太阳、聊家常,这使得本就不宽的街道更显拥挤;由于钟鼓楼广场公共休闲空间缺失,晨练的人们不得不在巴士停车场内活动,并不时躲避往来车辆(图8)。
胡同传统的街巷尺度已很难适应现代汽车的飞速发展,从而导致胡同内道路拥挤,人车混行,车辆会车、车辆与街边商贩等的空间冲突,对于消防通道等会产生消极影响。
而且,胡同内缺乏一定的绿植,一排排灰墙灰瓦组成了灰色的单调的街巷空间,容易造成人的视觉疲劳感(图9)。
图7 钟鼓楼地区旅游现状(作者自摄)图8 钟鼓楼地区街巷空间现状(作者自摄)滞=.“3.3 院落空间形式单一用地内传统的四合院民居是内院式住宅,私密性较强,所谓“关起门来自成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