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公务员申论热点:积极防治土壤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背景链接】
据2014年4月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
2015年重金属污染治理峰会上,经过20多位院士、专家参与调研南方省市的重金属污染情况显示,长三角、珠三角土壤污染远超其他地区。
珠三角土壤主要超标重金属镍镉汞超标,中山、珠海、顺德土壤超标率达65.9%,呈现流域型污染。
而珠江流域中,北江重金属污染最重,尾矿库未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
2016年2月1日,经湖北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获大会高票表决通过,这是我国出台的首部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将于8月1日起正式施行。
【政策理论】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重要意义】
积极防治土壤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对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改善公众生活环境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防治土壤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
土壤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土壤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而工矿业产生的重金属污染导致全国“毒土地”面积超过上亿亩。
由于农药、化肥和工业导致的土壤污染,使我国粮食每年因此减产高达数亿公斤,影响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积极防治土壤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是人居环境健康的重要保障。
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发展,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根本保证。
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社会公众身体健康。
土壤污染产生的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最终危害的是中华民族的未来。
积极防治土壤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土壤污染防治是中国继大气、水污染防治后的又一重点环境治理领域,积极防治土壤污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全面推进污染防治的重要方面和必然要求。
【问题阐述】
1.土壤污染日趋严重,清洁土壤需要保护。
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待修复的污染场地数量多、面积大。
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主要粮食产区农药化肥利用率不高,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导致污染事故频发;清洁土壤需要保护,保护清洁土壤不受到污染和破坏,防止土壤品质下降,是防止土壤问题的基本要求。
2.市场起步较晚,治理成本较大。
土壤污染较之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更具隐蔽性、滞后性和难可逆性,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
究才能确定,从产生到发现危害的时间较长。
因此,与大气、水污染治理市场相比,土壤污染治理市场起步较晚、成熟度偏低。
土壤类型不同,单位治理成本有明显差异,但土壤一旦严重污染很难自行修复,政府治理投入成本较高。
3.立法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只是在环境保护等现行相关法律中有一些涉及土壤污染防治的原则要求或规定。
在政策法规层面,《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拟稿》虽已完成,但列入了全国人大2017年的立法计划;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尚未修订完成。
4.责任主体意识缺乏,治理责任追究难。
土壤污染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污染的浓度,当土地遭受污染、不适宜继续使用时,因责任不清、权力不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不力,具体责任难以落实,导致污染成本最终转嫁给了全社会。
【解决对策】
1.预防结合,优化土壤用途。
建立起污染场地信息管理系统和完整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优化污染土壤的使用方式,避免污染扩散;设立“土壤银行”将土壤价值纳入到自然资源核算体系当中,以资金补助方式来刺激各产业的发展。
2.设立专项资金,拓宽资金渠道。
设立污染土壤治理专项资金,为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提供资金保障,并对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各地提取一定比例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土壤污染治理;完善价格、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培育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市场,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
3.制定防治保护计划,建立健全立法体系。
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开展普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加强土壤污染物来源控制,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尽快完善土壤保护法律法规,细化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及标准,并即时公布实施。
4.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增强主体责任意识。
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履职,并督促有关企业、单位和个人遵守土壤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土壤保护各项标准;建立政绩考核标准,将预防和控制土壤污染以及治理修复情况纳入耕地保护考核体系;对土壤污染高风险行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强制审核,限期淘汰严重污染土壤环境的工艺和设备,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污染企业;对污染指标监测实行连续跟踪,将监测结果及项目各环节作为综合考评指标;公开土壤环境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查询服务,开通公众和社会监督检举等渠道,强化主体责任意识;责任企业、单位或个人须增强土壤保护意识,配合国家专业技术部门,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