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三)社会安全方面。

指在县内有特别异常情况发生,以及群体性信访,10人以上有异常情况发生的(三级);损坏办公设备,工作人员受到极大威胁,严重影响办公秩序,造成部分人员受伤的(二级);部分上访人员受到意外伤害、自杀、杀人、引燃危险品、冲入办公楼实施暴力等(一级)。

(四)安全事故方面。

机关工作人员外出期间发生的各种安全及交通事故。

一次性发生伤人3-5人,没有死亡的,造成经济损失3-5万元的(三级);一次性发生伤亡10人以下,或死亡1人的,造成经济损失5-10万元的(二级);一次性发生伤亡大于等于10人以上,或死亡2人以上的,造成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一级)。

(五)公共卫生事件方面。

主要是机关工作人员因各种疫情、饮食饮用水污染、传染病等造成中毒或受传染,出现呕吐、腹泻、头晕等不适症状,甚至出现抽搐、昏厥、心跳停止等人员伤亡严重情况,严重影响了工作秩序和安全。

一次性发生职业性中毒3人以上,一次食物中毒人数5人以上的,未出现死亡病例的(三级);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疑似病例、霍乱、鼠疫等各种疫情的,一次性发生职业性中毒5人以上,食物中毒人数10人以上,出现死亡病例的(二级);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病例,有典型病历和扩散趋势的,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级)。

(六)处置工作程序。

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处置要求,一旦预案启动,即刻开展相关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突发事件的反应与报告
(一)实行联合办公。

突发应急事件发生后,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进入紧急应对状态,取消工作人员休假和一般性出差,进入工作状态。

(二)开展紧急救助。

针对突发应急事件发展的性质、特点、规律,根据相应级别做出应急反应。

调集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

(三)逐级进行上报。

对突发的应急事件,坚持分级负责,在得知时间发生后的半小时内以口头方式上报县应急办,在1小时内以书面电传等方式报县应急办。

(四)报送主要内容。

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数及原因;事件性质;事件的影响与危害程度;采取了哪些处置办法;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五)跟踪与续报。

事件处置过程中,随时报告。

每次应急处置完成后,都要进行综合评估,对损失进行评估,对改进工作提出建议,形成应急处置工作报告。

(六)做好善后处理。

突发事件结束后,应在上级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救助情况、所采取措施效果评价、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

表彰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追究玩忽职守、失职、渎职人员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