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实施现状调曾碧金一、问题的提出2001年颁布的《标准》第一次明确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必修内容,并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置于同等地位、组成四大学习领域。

与传统课程相比较,新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诸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就要求教师从观念到行为都要做出全面而深刻的改变,尤其是在全新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实施情况如何?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知和态度怎样?《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教法等是否在教师的教学中得到体现?怎样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深入?这些问题都是“实践与综合应用”实施过程中教师所要关注的。

二、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是以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

问卷的内容包括有22个选择题,其中2个排序题。

本问卷旨在调查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识情况,了解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实施现状。

问卷的题项从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价值的认识,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认识,对“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方式的认识,及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评价的认识进行设计。

三、调查结果的分类统计本次调查发出问卷54份,收回52份,有效45份,问卷的问收情况良好,有效率较高。

首先对问卷进行定量统计,再与定性等级评分相结合,对教师调查问卷进行综合分析。

五级评分标准是:A等级[l.00一1.49)为反对,B等级[1.50一2.49)为比较反对,C等级[2.50一3.49)为中立,D等级[3.50一4.49)为比较赞同,E 等级[4.50一5.00)为赞同。

表1由表1可知,总体而言,教师对《标准》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持比较认同态度,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识比较符合《标准》要求。

(一)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价值的认识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价值的认识包括:教师对设置该内容必要性的认识、对该内容设置目的的认识和该内容的教育价值的认识。

问卷的第1、3、6、9、12题反映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价值的认识。

教师在这五道题的平均得分的等级评定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表2由表2可知,在“价值认识”题项上,近85.71%教师的平均得分等级评定为“比较赞同”。

可见,大部分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价值认识与《标准》要求基本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第6题“我认为,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接受调查的35教师中,有34位选择“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占调查总人数的97.14%。

可见,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实践与综合应用”版块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认识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认识,包括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实质的认识,和对教材中“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认识。

问卷的第2、5题反映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实质的认识;第8、10题反映教师对教材编写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认识。

教师在这四道题的平均得分的等级评定情况统计如表3所示:表330位,占调查总人数的85.71%。

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实质的认识符合《标准》的理念,对教材编写的相应内容持比较赞同的态度。

具体来看,第5题“我认为,‘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是一些能够运用学生已有数学知识解决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100%的教师表示“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

第8题“教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版块时,我通常采用教材编写的内容”,有24位教师选择“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

但第10题“教材中编写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能够很好地体现《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仅有16位教师选择“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还不到调查总人数的一半。

可见,教材是教师实施“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直接依据,但部分教师对教材关于这一版块内容的编写并不十分满意。

教师不满意教材上内容的编写,却仍采用教材编写的内容作为“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表明教师基本上没有自主设计“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题材的经历。

(三)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方式的认识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方式的认识,包括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实施过程中师生角色的认识、教学组织形式的认识、教学媒体诸方面的认识。

问卷的第4、7、11、13、15、17、19、20题反映教师对这方面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方式认识”题项上的平均得分的等级评定情况统计如表4所示:表4由表4可知,在“教学方式认识”题项上,有82.86%的教师的平均得分的等级评定为D或E。

可见,大部分教师对《标准》中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方式的理念和要求持比较赞同的态度。

具体来看,有22位教师“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占总调查总人数的62.86%;有31位教师“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实施“实践与综合应用”,占调查总人数的88.57%;有25位教师“比较赞同”或“赞同”学生能在课前准备好所需的教学材料或工具,占调查总人数的71.42%;第20题“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中,我会经常使用多媒体”,有近65.71%的教师选择“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

这表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也逐步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部分。

课前,大部分教师都能作好相关材料或工具的准备。

但是,学生在课前的准备是不充分的。

(四)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评价的认识教师问卷的第14、16、18、21、22题反映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评价的认识。

教师在“评价认识”题项上的平均得分的等级评定情况统计如下表5所示:表5由表5可知,选择题第14、16、18题分别有28人、28人和23人选择“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

第21题关于教学关注排序题,近92.49%的教师将“学生的合作交流”放在前列。

可见,绝人多数教师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中重要地位,符合《标准》的要求。

四、结论与思考(一)结论本研究的结论是:1.教师比较赞同《标准》中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识基本符合《标准》的要求。

“实践与综合应用”就是“做数学”的具体体现,它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课程形态。

2.教材配套资源,如教具、学具、光盘课件不齐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的很大的困难,部分老师虽然知道《标准》的要求,但有心无力。

3.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却未能很好地体现《标准》中关于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要求,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

4.教师对学生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缺乏指向性。

教师并没有效地强调过程性评价,教师往往忽视了看到学生活动的状态,如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无法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

(二)思考虽然“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且绝人多数的学校和教师能保证教材中“实践与综合应用”版块的教学,但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

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教育专家对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实施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不够,目前相关研究关注的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未能很好地结合教学实践。

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部分学校会组织教师进行集体研讨,但收效常常不太令人满意,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这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关系,但同时也给教材编写提出了要求。

教材的配套资源不充分,教师普遍认为,教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缺乏先导性的经验,没有直接经验,可借鉴的间接经验又不多,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教材配套参考资料对教师的指导作用甚微,教材的配套资源网建设的不完善。

有鉴于上述原因,为促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深入实施,当前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第一,完善教材及配套资源库的建设,搭建教师资源共享平台。

“实践与综合应用”及参考书的完善、相关资源库的建设,应当成为教材修订的一个努力方向。

第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应在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基础上,加大对数学教师学科知识和教材内容培训的深度和力度,以增强教师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执教“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水平和能力。

第三,教育专家注重“实践与综合应用”宏观层面理论研究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关注微观层面教学实践的研究。

教育专家还应当为架起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之间的桥梁发挥作用。

本文对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实施现状进行了一次初步的分析。

但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只能粗略地去认识某些问题,很多实质性问题并没有触及,如:哪些因素影响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怎样提高教师教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水平?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合作交流的质量?未知的问题很多很多,也正是这些未知的问题促使我们不断地去攀登、去探究。

期望自己的研究能够解决一些未知,并引出更多的未知。

参考文献[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马云鹏,张贵新,孙晓天主编.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小学数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刘朝晖.数学教育的理论·问题·策略[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作者单位黄埔区新港小学学科编辑管颖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