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截至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共有2824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

[1]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同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科技竞争愈加激烈,以知识创新为核心要素的经济增长新模式已经推动了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离不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人才供给,而高等教育学科结构是影响人才供给类型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

如美国的学科专业分类系统由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专门研制开发以保证科学性与专业性。

[2]高等教育学科结构集中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层次的基本要求,只有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增强科技竞争力。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与经济的全球化,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的支撑,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逐年增多的高校毕业生却存在结构性失业,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学非所用”、“学历贬值”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在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亟需大批专业人才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发展现状如何?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程度如何?如何通过学科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学科结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不断调整与优化,我国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与专业设置调整工作,2016年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新目录的学科门类由11个增加至12个,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至92个;专业由635种调整为506种,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

学科目录与专业设置的调整增强了普通高等学校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适应了高校多类型、人才培养多规格的需要;有利于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设置,促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根据表1所示,工学设置169种专业数;专业布点数达到15024个,占专业布点总数的3222%;在校生数4953334人,占学生总数的3645%,均位居第一位。

在专业数上,文学76种、管理学46种、医学44种,位居二、三、四位,前四位共计占专业总数的7084%。

在专业布点数上,管理学13235个、文学4727个、理学4716个,位居二、三、四位,前四位共计占专业总数的8089%。

在校生数量上,同样是管理学、文学、理学占据二、三、四位,在校生数量分别为2750404人、1479974人、1076027人,前四位共计占在校生总数的755%。

历史学、哲学在专业数、专业布点数和在校生数量上均位居末位。

从表2中看出,在1999年高校扩招的宏观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工学规模位居第一位,由1999年的195354人增长到2016年的1058768人,年均增长率为1283%。

哲学、历史学等偏基础性学科一般规模较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41%、693%,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工学、经济管理、文学等偏应用性学科一般规模较大,增长速度分别为1283%、1896%、2084%,增长速度较快。

可见偏基础性学科社会需求小,重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偏应用性学科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数增长速度较快。

同时根据12个学科门类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可知,主要面向第一产业的学科毕业生数增长速度缓慢,如农学年均增长率为906%;面向第二产业的学科毕业生数增长速度居中,如工学年均增长率为1283%,理学年均增长率为1348%;面向第三产业的学科毕业生数增长速度最快,如文学年均增长率为2084%、经济管理年均增长率为1896%、法学年均增长率为1548%、教育年均增长率为1462%。

产业结构发展现状自1978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大产业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的态势。

第一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6年的10%,下降了182个百分点。

在第一产业内部,传统农业比重由1978年的80%下降到5309%,传统的农业主导地位正逐步下降,同时林、牧、渔业发展迅速,成为第一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479%下降到2016年的439%,仅下降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从1978年的441%下降到2016年的37%,下降了7个百分点。

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依旧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占据第二产业的8438%,在工业内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2546家,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与供应业在不断优化结构。

第三产业由1978年的239%迅速联盟上升至461%,上升了22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结构内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均实现了快速发展,1978-2016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39%、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过程中,从业人员的结构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业人员呈现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由表4可知,2016年全社会从业人员76977万人,比1978年的40152万人增加了3682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88%。

其中第一产业24171万人,减少4147万人;第二产业23170万人,增加16675万人,年均增长率37%;第三产业29636万人,增加24746万人,年均增长率528%。

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由1978年的70∶17∶122变为2016年的31∶301 ∶385。

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了39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分别增加了128和263个百分点。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会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之向第三产业转移。

劳动力在产业结构之间转移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收入的差距造成的。

目前,经济学和人口学评估中,产业结构偏离度作为衡量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对称状态的核心指标之一,指的是产业从业人员所占百分比与产业产值所占百分比之差。

[3]偏离度越大说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低;偏离度为零说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完全对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

由图1可以看出,1978年至今我国第一产业始终处于正偏离状态,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产业效益较低,存在就业人口转出的可能性;第二、三产业处于负偏离状态,存在就业人口转入的可能性。

同时可以看出,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均在缩小,说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称程度在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加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正处于从“二、三、一”向“三、二、一”格局演变,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也随产业结构的变动有所调整,哲学、历史学等偏基础性学科一般规模较小,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工学、经济管理、文学等偏应用性学科一般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

农学等主要面向第一产业的学科毕业生数增长速度缓慢;工学、理学等面向第二产业的学科毕业生数增长速度居中;文学、经济管理、法学、教育学等面向第三产业的的学科毕业生数增长速度最快。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存在继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因此第一产业重点在于增加适合现代农业体系的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第二、三产业在劳动力转入的同时,要积极推动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设置,促进复合型、创新型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三、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内在的激励、制约、调节机制。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主要通过人力资本供给对产业结构产生促进作用;反之,产业结构会通过社会经济各部门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引发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变革与调整。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主要通过人力资本供给对产业结构产生促进作用。

人力资本的供给即各类人才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高等教育各学科人才的规模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规模发展速度过快,超过了产业结构的承受能力,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发展速度过慢,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会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因此,只有保持发展规模适度,才能实现产业发展的各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高等教育各学科人才的质量是指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情况,同时也强调毕业生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

学科类型,即理科、工科、文科、农科、医学等学科专业的组成结构。

学科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革以及教育对象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

我国分别在1987、1993、1998和2016年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

我国学科建设要通过学科结构的不断优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才能对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进而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教育层次主要指各学科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自所占的比例。

对趋向衰落或成熟的产业,主要加强专科生、本科生等应用型人才的供给;对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加强硕、博士研究生等研究型人才的供给。

图2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产业结构通过社会经济各部门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进而对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产生影响,社会经济各部门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会在劳动力市场上产生一种信号,即就业机会以及与特定知识和技能相关的工资收入水平。

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产业发展对某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需求大幅增加时,企业就会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并通过提高工资水平的方法来吸引这类人才,进而会影响高校扩大对该类学科专业的招生;与之相对,当产业发展对某类人才的需求降低时,该类人才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会逐渐丧失,企业会缩小就业岗位提供的数量,并降低其工资待遇,进而会导致高校对该类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缩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