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三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 第一节 信用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 • 第二节 信用形式 • 第三节 信用工具 • 第四节 信用对经济的影响 • 第五节 中国的信用体系
第一节 信用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
• 一、信用的概念
• 在广义上,信用是指人们相互信任、履行承诺的关系。信用是文明 社会的基石,人们的 价值观是用信心来支撑住的。狭义上,货币银 行学所研究的信用,则是指以偿还本金和支付 利息为条件暂时让渡 商品或货币的借贷行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信 用 形 式
•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 供的。银行贷放出 去的已不是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资本, 而是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暂时 闲置的货币资本。②银 行信用的借贷双方是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由于提供信用的形式 是货币,这就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使用方向上的局限性。③银行能把社 会上各种闲置资金集中 起来,形成银行资本,因此,银行信用不受 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④银行信用的实 质是银行作为中介 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银行信 用的 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即工商及农业企业,债权人是银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信 用 形 式
• 四、消费信用
• 消费信用亦称消费信贷,指的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消 费者提供信贷的活 动。
• 消费信用的形式主要包括赊账、分期付款和消费信贷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信 用 形 式
• 五、国际信用
• 国际信用指一个国家的政府、银行及其他自然人或法人对别国的政府、 银行及其他自然 人或法人所提供的信用。
• 信用关系及其要素构成如图 3-1 所示。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信用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
•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 信用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的出 现。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品流通 方式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经常发生困难。例如,一些商品生产者 出售商品时,购买者却可能因自己的商品尚未卖出而无钱购买。于是, 赊销即延期支付的方式应运而生。赊销意味着卖方对买方未来付款承 诺的信任,意味着商品的让渡和价值实现发 生时间上的分离。这样, 买卖双方除了商品交换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即信 用关系。
• 国际信用可分为贸易信用和金融信用两大类。 • 1.贸易信用 • 贸易信用是以各种形式与对外贸易业务联系在一起的信用。 • 2.金融信用 • 金融信用没有预先规定的具体运用方向,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任何目的,包括偿还
债务、进行证券投 资等。金融信用可以银行借贷与发行债券方式进 行。
上一页
返回
第三节 信 用 工 具
• 一、信用工具概述
• (一)信用工具的含义 • 信用工具是指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人或投资人权利
用来证明债权债务 关系的各种合法凭证。信用工具也叫金融工具①。 狭义上,信用工具仅包括债权债务凭证(票 据、债券等),以及所 有权凭证(股票),它们是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广义上,信用工 具 还包括吸收存款类机构的各类存款与贷款。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信 用 形 式
• 三、国家信用
•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直接向公众进行的借贷活动。国家在这种信用关系 中处于债务人的地 位。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国债,它通常 以发行公债券和国库券的形式来实现。公债 券是由政府发行的一种 长期债券,发行公债筹措的资金,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其他非生 产性开支。国库券是由国库直接发行的一种短期公债,主要是为了解 决短期的国库开支急需。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信 用 形 式
• 商业信用的主要局限在于:①商业信用严格受商品流向的限制。②商 业信用是以产业资 本的规模为基础的,受到产业资本的规模限制。 ③商业信用是由工商企业相互提供的,如果 某一环节因债务人经营 不善而中断,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债务链条断裂,引起债务危机。④商 业信用的期限较短,如果取得现金折扣,则时间更短;如果放弃现金 折扣,则须付出很高的筹资成本。
• 信用关系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信贷形式。历史上,出现过两种不同的借 贷形式: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信 用 形 式
• 一、商业信用
• 商业信用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与服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 用。
• 商业信用的主要特点:①其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 阶段上的商品资 本,它的主体是工商企业。②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 资本在商品买卖时相互提供的信用,它的 客体主要是商品资本,是 一种实物信用。③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 的状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信用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
• 资本主义信用方式确立之后,高利贷日渐式微,只能作为一种非主流 形式,在特定 范围内存在。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高利贷一度销声 匿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生活的日渐活跃,很多地方高利贷又 死灰复燃,并有日趋蔓延之势。当前,全国各地农村均存在不同形式、 不同手段的高利贷现象。除了经济落后、资金匮乏的农村,城市的高 利贷也并未灭 绝。消除高利贷必须进一步发挥现代银行的作用,发 展覆盖社会多数人群的普惠金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信用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
• 当赊销到期、支付货款时,货币不再发挥其流通手段的职能而只充当 支付手段。 这种支付是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正是由于货币作为支付 手段的职能,使商品能够在早已让渡之后独立地完成价值的实现,从 而确保了信用的兑现。整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区别于实物交易和现 金交易的交易形式,即信用交易。 在信用发展史上,高利贷信用是 最古老的信用形态。高利贷是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以收取高额利息为 目的的一种信用关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信 用 形 式
• 二、银行信用
• 银行信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以货币形态提供的 信用。狭义的银行信用专指银行提供的信用,主 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吸收存款等形式动 员各方面的闲散资金; 二是通过贷款等形式运用这些资金。
• 与商业信用不同,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在银行信用中,银行充当 了信用媒介。银行 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家提供 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