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装备研制过程成本监控机制研究

装备研制过程成本监控机制研究

装备研制过程成本监控机制研究
摘要:成本是价格的核心,要积极推进我军装备价格改革工作,实现对技术状态和成本双控制,必须强化对成本的监控。

本文在分析装备研制成本监控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归纳了当前我军对装备研制成本监控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了建立面向过程的成本监控机制。

关键词:装备研制;过程成本;监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e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对装备研制过程成本进行监控,是价格调整和价格谈判的重要工作,可以保证装备研制成本的“优生优育”,挤出价格的水分。

在现有编制体制下加强装备研制过程成本监控工作,对提高装备经费使用效益,推动军队装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装备研制过程成本监控的重要意义
1.加强研制成本监控是深化装备价格改革工作改革的内在要求《关于进一步推进军品价格工作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军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过程成本监控机制。

加强武器装备研制成本监控既是深化价格工作改革内在要求,也是积极探索装备采购制度改革方法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在有限经费的情况下提高装备性能和有效控制装备全寿命费用有着重大意义。

2.加强研制成本监控是加强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研制过程中,对成本影响最大的阶段是设计阶段,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该成本的可能性达到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成本的可能性为35%-75%;在工程研制图设计阶段,影响成本的可能性则为15%-35%,显然,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工程研制之前的论证和设计阶段。

从设计一开始就将控制成本的思想根植于设计人员的头脑中,以保证选择恰当的设计标准和合理的功能水平。

所以,作为影响装备全寿命费用95%左右的研制阶段,如何使有限的研制经费实现最佳的使用效益就成为一个核心的问题。

3.加强研制成本监控是提高装备采购效益的现实要求
在目前装备采购体制下,军队对装备的研制实行“供给制”保障,造成了目前装备研制过程中的“拖、降、涨”问题突出。

而作为装备的承研单位,对经费的使用缺乏统筹规划,忽视经济活动规律,缺乏成本意识。

因此,必须在装备研制中加强装备在研制方式、发展规模、装备质量、技术开发、降低成本等方面的监控管理和风险控制,力争以最小的成本,研制出更多需要的装备。

二、当前装备研制过程成本监控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军装备研制发展的历史特殊性决定了装备研制成本的管理必
然存在问题,总结我军的装备研制过程成本监控现状及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抛墙式”的研制程序管理
我军现行的装备研制程序包括立项阶段、方案论证阶段、工程研
制、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

传统的研制过程管理过分强调过程的阶段性,将原本统一的过程人为的“碎片化”,装备的论证、方案设计、工程研制、定型之间处于分离的状态,是一种“抛墙式”的工作方法。

在这种研制顺序的管理下,上一个阶段完成的工作成果成为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开始,各部门沟通与协同工作较少,在研制的实践过程中出现设计的方案可制造性或可装配性很差或者技术错误,从而增加了装备研制的成本。

2.军地分管的成本监控体制
我军的装备研制成本监控采用的是“军地分段管理”体制。

“军地分段管理”体制军方主要抓“两头”,即对武器装备研制过程的“前头”阶段和“后头”阶段实施领导管理,“中间”阶段即装备的工程研制阶段,则由承研单位实施成本计量和控制。

国家设有国防科技术工业局,负责研究制定国防科技工业的研发、生产,军方以派出军代表的方式对“中间”阶段实施监督。

这种“军地分段管理”的管理体制所建立的成本监控系统是不稳定的也不权威的。

3.审价为主的成本监控方式
按现行装备价格管理政策,在需要确定装备研制价格时,由承制单位依据装备价格管理法规和实际成本开支情况,编制装备定价方案提交军方;军方组织装备成本审核;双方协商一致的装备价格方案,联合上报国家相关部门审批并形成装备价格。

这种“事后审核”的模式一方面难以及时了解装备成本的开支情况,另一方面难以及
时防止和纠正装备成本形成过程中的非正常性偏差。

4.单机状态的成本信息平台
要实现对装备研制成本准确、及时的收集和整理加工,没有一个系统的、数据共享的信息化平台是很难实现的。

当前,我军的装备研制成本信息大部分还处于单机状态,成本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传递还较多的处于各个职能部门内部,一个面向全军装备系统的统一的成本共享信息数据库和畅通的成本信息化计算机平台仍处于
建设当中。

各军兵种之间由于信息无法及时沟通共享,导致成本信息不全,形成了各个成本信息“孤岛”。

5.小核心的成本监控队伍
目前的成本监控队伍实际上只是一支成本审核队伍,而不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成本监控队伍。

他们具备一定的成本审核理论与实践积累,业务方向偏重于装备成本审核,但是缺乏相对稳定的成本监控专门人员,没有形成以成本监控人员为主的“小核心,大外围”的成本监控队伍。

对于成本监控的跨学科性和集成性积累不够,缺乏成本监控培训体系,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武器装备成本监控的整体专业结构研究较少,虽然能够有效开展审价工作,但是难以适应装备成本监控工作的发展需要。

三、建立面向过程的成本监控机制
建立面向过程的成本监控机制是一种由实施人员或组织依据拥
有的权利,采用一定的工具方法,对实施过程及相关资源进行决策、
计划、指挥、协调、激励及控制,使实施内容和过程合理,以达到对目标成本的合理控制的综合管理措施。

为了实现对目标成本的有效监控,应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强化成本的监控:
1.改革过程成本监控组织结构
当前,装备研制成本监控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组织机构对装备研制成本监控工作的抑制作用越来明显。

因此,结合装备采购制度和军代表制度改革,依托现行编制体制,合理构建装备过程成本监控管理和实施机构,构建总装备部领导下的装备研制计划部门、研制过程成本监控管理部门、研制过程成本评估部门和审价实施部门的装备研制过程成本监控管理机构。

这样,将计划与执行职能分开,从机构设置的角度适应过程成本监控工作内外部环境变化,满足当前新型过程成本监控工作方式方法的要求,保证过程成本监控工作开展规范有序,运行高效。

2.建立经费“预算—监控—拨付”机制
经费分配不应该只是一种操作,而应该成为一种制度与机制,一个实现其功能的过程。

建立监控点的“预算—监控—拨付”经费分配机制以及使用的管理体系,实行“全程监视、节点调控”的管理方式,来化解信息不对称以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对成本的影响。

如果我们把逐步求精的经费分配过程视为一个以经费为对象的调控过程,那么,它旨在通过少数几次关键节点的调节作用,使分解后的经费数额达到其目标值。

3.创新过程成本监控工作机制
当前我军过程成本监督模式最根本的缺陷就在于其过程成本监控工作方式的落后性和不规范性,未能从根本上对研制经费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因此,过程成本监控方式要适应过程成本监控工作内外部环境变化要求,按照装备研制程序,实行分阶段和节点控制,综合运用检查、验证、分析和评价方法,开展过程成本监控和检验验收工作。

装备研制计划部门、装备过程成本监控管理部门、装备过程成本评估部门和审价实施部门密切配合,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军方主导作用,按照研制程序在论证阶段、方案阶段、工程研制和定型阶段完成过程成本监控的各项任务。

4.落实关键节点监控审核制度
为了保证每一阶段的输入和输出及控制要素的准确性和完备性,对于重要的阶段,需要设置监控点进行评审,例如对于方案阶段转入工程研制阶段,需要成立由成本监控管理部门、设计、承制单位等各专业组成的交叉功能团队,针对前期的目标论证与战技术指标经济性、效能分析与技术与经济方案、风险分析等,就其是否满目标成本的要求、是否具有更好的方案、是否具有可施工性以及是否满足分系统目标成本分解的要求等进行充分评审。

参考文献:
[1]装备价格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1-3.
[2]果增明,曾维荣,丁德科.装备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7-8.
[3]朱绍强.装备寿命周期费用的主动控制[j].海军装
备.2007(11):55-56.
[4]马国惠,尹序贵,王滨生.武器装备全寿命管理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9:213.
[5]陈劲.研发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0.
作者简介:陈芳仁(1987-),男,江西上饶人,装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装备经济管理。

谢文秀(1963-),女,湖北钟祥人,装备学院装备采办系教授,研究方向:装备经济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