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汉语音韵学—声母(2)

2汉语音韵学—声母(2)


這裏先舉例一個例子: 東,“德紅切”,是清聲母字。同,“徒紅切” 今天是平聲,是濁聲母字。今天“平分陰陽”就 是由于聲母清濁的不同。
三、《廣韻》的性質
《廣韻》的性質問題很重要,由于《廣韻》與《切 韻》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廣韻》的性質也就直接 關涉《切韻》的性質。認識《廣韻》的性質,它的 重要性在于它决定中古音的研究方法,涉及對漢語 史研究中時間和空間關係問題的理解,涉及到整個 漢語史的歷史解釋。不同的學者,對于《廣韻》的 性質認識不同,他們對于中古音構擬的方法、內容 也就不同。《廣韻》的性質問題也涉及到漢語史研 究的框架的不同。這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
關于《廣韻》的性質,多年來學界一直沒有停止 過爭論。總的說,有三大類觀點: 1、《廣韻》反映的是一時一地的單一的音系;
2、《廣韻》反映的是雜糅古今,及各類方音的 綜合音系;
3、《廣韻》反映的反映吸納一定古音和方音成 份的讀書音系。
對于《廣韻》性質各家的爭論,這裏不做判斷性 的結論。只提出幾點看法:
《廣韻》平聲有57韻,第一韻是東韻,東韻又分 有若干個小韻。一個小韻有一個圈“○”,表示 小韻的開頭。如東韻,前面有一個圈,表示一個 小韻的開頭。東韻的一個小韻完了,下一個小韻 前又有一個圈,如“同”前又有小圈。(圖片)
東,……注釋,德紅切,十七; 同,……注釋,徒紅切,四十五。 “德紅切”“徒紅切”是反切注音,“十七”和 “四十五”表示同音字的個數。這就是“以韻系 聲”。同樣東韻的字,由于聲母的不同,可以分 爲若干小韻。如東韻的反切小韻有34個。
第二節 《廣韻》簡介
要講漢語聲母的歷史演變,繞不開《廣韻》這部 韻書。因此,這裏插入“《廣韻》簡介”一節。 主要講:
一、《廣韻》的由來 二、《廣韻》的體例 三、《廣韻》的性質
一、《廣韻》的由來
《廣韻》是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是由陳彭 年、丘雍等在《切韻》《唐韻》等隋唐韻書基礎 上奉敕編修而成的全名叫《大宋重修廣韻》(成 書于公元1008年)。
長期以來,完整的《廣韻》流傳很廣,而《 切韻》和《唐韻》,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 》這些韻書,或者爲殘卷,或者很少有人見 到,直到1947年才在故宮發現了宋濂跋唐寫 本的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這究古代語音 史的學者們大多使用的是宋本《廣韻》,因 爲流傳廣,保存得比較完整。
從編纂目的來看,《廣韻》是爲詩文押韻而作的 一部工具書。從體例看,《廣韻》是一部“以調 繫韻”“以韻繫聲”的同音字典。所謂“以調繫 韻”,是說《廣韻》是以四聲(平上去人)爲綱 的,以四聲分爲四大部分,然後在四大部分的基 礎上,按不同的韻分派到不同的聲當中去。在調 的 統 攝 之 下 是 韻 , 調 共 有 四 個 , 韻 共 206 個 ( 57+55+60+34)。《廣韻》共五卷,因爲平聲字 多,分爲上平聲和下平聲。
所以學者們多以《廣韻》爲研究對象,這部 書也就爲大家所重視。應該强調的是,《廣 韻》音系與《切韻》音系是一脉相承的,《 廣韻》雖然産生于宋代,但是它記錄的並不 是宋代的語音,它是繼承了《切韻》《唐韻 》等隋唐時期韻書的基本的音系結構,所以 通過《廣韻》,我們可以瞭解到隋唐時期漢 語的語音系統。
二、《廣韻》的體例
在中國的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韻書是三國時期李 登的《聲類》,後來有西晋呂靜的《韻集》。南 北朝時期又出現十幾種韻書, 顔之推形容爲“音 韻鋒出”(《顔氏家訓·音辭》)。不過這些韻書 都已經亡佚了。
隋代時,陸法言編撰的《切韻》(601年) 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韻書。《切韻》 原書已今失傳。在唐代,《切韻》的主要有 兩種:一是王仁昫(也作煦)的《刊謬補缺 切韻》(706年),此本最爲完整,今有三 種寫本傳世。二是孫愐所編撰的《唐韻》( 751年)影響最大,原書今已失傳。
以韻繫聲,就是按照不同的韻,又根據聲母 的不同來分爲若干小韻。小韻是在韻的基礎 上根據聲母、介音的不同劃分的。
介音是劃在聲母部分,還是韻母部分,學者 們有不同看法。在現代漢語中,介音一般劃 在韻母部分。而《廣韻》是根據聲母和介音 的不同,在韻的基礎上又分爲若干類的。《 廣韻》的小韻數,邵榮芬《切韻研究》計有 3617個;嚴學窘《廣韻導讀》計有3890個; 曹先擢《廣韻反切今讀手冊》計有3872個反 切小韻。下面以“東”韻爲例說明。
首先,單一音系,綜合音系和讀書音系三者幷 不是截然對立的,三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 應辯證看待。
其次,《廣韻》基本上反映的是以金陵、洛下 語音爲基礎的隋唐時期的讀書音。不過,這個 音系在相當程度上是人爲的。因爲它確實具有 雜糅的性質。
第三、《廣韻》音系複雜,在現代漢語方言中難 以找到證據。沒有哪一個漢語方言,能像《廣韻 》那樣既有那麽複雜得聲母系統,又有那麽複雜 得韻母系統。有三千多的小韻數,音節數,這在 現代漢語方言裏是完全沒有的。可以設想,這樣 龐雜的語音系統,在當時是不太可能用于口語交 際的,所以利用《廣韻》來認識中古音系,乃至 構擬上古音系僅僅可以當作參照,而不能完全依 靠。這是我們對《廣韻》性質的基本認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