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化程度划分教学内容

风化程度划分教学内容

风化程度划分岩石风化程度学科:工程地质学词目:岩石风化程度英文:degree of rock weathering释文:岩石风化程度是风化作用对岩体的破坏程度,它包括岩体的解体和变化程度及风化深度。

岩石的解体和变化程度一般划分成: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微风化等四级。

确定岩石风化程度主要依据的是矿物颜色变化、矿物成分改变、岩石破碎程度和岩石强度变化四个方面的特征变化情况;根据对上述4个方面的判断,可以将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为未风化、微风化、弱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

四个方面的特征变化情况;根据对上述4个方面的判断,可以将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为未风化、微风化、弱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

如何确定基岩的风化程度请大家来谈谈基岩风化程度的划分依据1 沿海花岗岩地区分带明显且厚度大,具备定量划分的条件,其他岩性不好说2 用标贯可确定。

n<30残积土,30<=n=<50全风化,n>50强风化楼上给出的老岩土规范的划分标准,而且不修正的,实践中看,n>50不修正作为强风化上限多数是土状的东西用标贯是不准确的,有两个方面:1、标贯操作有误差,工作人员一般不热心打标贯。

2, 是标贯超过20米(有的说是25米),标贯数据误差比较大,通过修正也不能完全反应地层情况。

3根据钻孔用肉眼判定岩层的风化程度,各个行业应该是一致的。

如果岩芯呈土状或土柱状,或者大部分呈土状或土柱状,手可搓碎,即可判定是全风化。

如果岩芯大部分呈块状、碎块状,手不可掰开,或者用力才能掰开,锤击声闷,即可判定为强风化。

若岩芯颜色新鲜,很少矿物质,多呈柱状,锤击声脆,即可判定是弱风化或微风化。

4我想各个地质区域的岩性其划分条件是不一样的,比如花岗岩就可以用力学指标去判定,其它的大多数还是以经验判定。

主要还是根据各类岩石岩性,其风化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来判定。

我在江西南昌,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其强风化就表现出泥土状及碎片状,强度很低,手可折断;中风化,裂隙较发育,层面多见Fe、Me质,而且泥质成分肉眼就可感觉偏多;余下划分的基本就需靠岩石强度去调整了。

5岩体风化程度划分分级颜色光泽岩体组织结构的变化及破碎情况矿物成分的变化情况物理力学特征的变化锤击声全风化颜色已全改变光泽消失组织结构己完全破坏,呈松散状或仅外观保持原岩状态,用手可折断,捏碎除石英晶粒外,其余矿物大部分风化变质,形成次生矿物浸水崩解,与松软土体的特性近似哑声强风化颜色改变,唯岩块的断口中心尚保持原有颜色外观具原岩组织结构,但裂隙发育,岩体呈干砌块石状,岩块上裂纹密布,疏松易碎易风化矿物均已风化变质形成风化次生矿物,其他矿物仍部分保持原矿物特征物理力学性质显著减弱,具有莱些半坚硬岩石的特性,变形模量小,承载强度低哑声弱风化表面和沿节理面大部变色,但断口仍保持新鲜岩石特点组织结构大部完好,但风化裂隙发育,裂隙面风化剧烈沿节理裂隙面出现次生风化矿物物理力学性质减弱,岩体的软化系数与承载强度变小发声不够清脆微风化沿节理面略有变色组织结构未变,除构造节理外,一般风化裂隙不易察觉矿物组织未变,仅沿节理面有时有铁、锰质渲染物理性质几乎不变,力学强度略有减弱发声清脆6判断基岩风化程度主要有定性、定量的方法。

例如野外经验法,即根据颜色、采取率、节理发育情况、断口、锤击声并根据工程经验、地区经验综合判断,另可根据波速测试成果采用定量方法进行判断。

对全风化和强风化还可辅之以标贯、动探等手段。

总之,风化程度判别与个人经验关系很大,应尽量采取多手段综合判别。

7对于沿海花岗岩地区,定量划分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花岗岩地区一般多层建筑桩尖持力层可能选择在残积层下部,在这种地区搞过工勘就知道,有时残积层厚度很大,上下部强度差异也很大,承载力可能相差一倍;还有一点,强风化在这些地区一般按标贯N>50来划分,基本是土状的东西,但PHC管桩采取静压法施工时就会发现进入该层后沉桩就明显困难,很大可能进入不了碎石状强风化层,一味按定性划分会造成地层强度变异性过大,一个你推荐的持力层明显不合理。

岩石风化程度的分类是为了工程需要而划分的,按理说还可以细划分出很多类的,划分的越细其相对应的工程性质就越准确,但执行起来就越困难。

1、正常情况下,每种岩石均有着此五等级风化程度的岩石,因为岩石的风化是一个漫长的且相对比较连续的过程。

五种风化界限只是人为规定的的划分尺度。

但是现实中有很多岩石的各种风化程度就很难见全或者风化界限很难划定,如石英岩就很难见到全风化甚至强风化的岩体,泥岩就很难把各种风化程度划分清楚(岩土规范上曰:泥岩和半成岩可不进行风化程度划分)。

2、针对工程勘察而言只能按国标工程勘察规范表A.0.3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执行。

可根据当地经验灵活运用。

3、全风化之下不一定为强风化,有无可能强风化之下直接是微风化或未风化的岩石?完全有可能。

如很多灰岩地区红土下面直接就是中等风化的灰岩,缺少全风化及强风化的灰岩地层。

同样强风化的灰岩下面也经常会直接见到微风化的灰岩。

这与岩石的性质以及不同时期的风化侵蚀环境有相当的的关系。

4、如果岩体是均质体,没有受到过构造及变质影响,就仅从风化因素考虑,风化状态肯定是由表及里风化程度渐弱,但是现实中岩体本身的不均质性,以及受构造变质各方面的外力影响,各时期风化外力的可变性,就会造成:强风化之下有无可能出现全风化,中等风化之下可能出现强风化或全风化岩石的现象。

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可以从上而下循环出现全-强-中等-微-中等-强-全风化的现象;再如灰岩跟页岩或者砂岩跟页岩互层,由于岩石具有的不同的抗风化能力,在上部的灰岩或者砂岩有可能是中等风化状态,而下面的页岩就可能是强风化或全风化状态。

很多情况下我们划分地层的时候会出现某个风化层缺失的情况,比如说全风化层下直接揭露的是中风化层,但个人认为,风化层的变化在没有大的地质构造运动的前提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而我们平常分层时的地层缺失,只是由于某个风化层过薄,不容易分出,或者是为了方便处理而将其忽略了。

岩石的风化程度总有介于两个风化层的交接处,及这段既可以分为上一风化层,又可以分为下一风化层的风化程度。

对于第四个问题:个人看法是,强风化层一下,是有可能出现全风化的。

一种可能性是在形成风化层后,由于地质构造运动而导致地层倒置。

另一种构造运动出现的裂隙,液体的渗入,经过化学风化,而出现的。

以上而个人愚见,土友高手们请指导。

岩层的风化我想是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性,残积土、全风化、强风化在野外目前多数使用标贯区分,这种方法简单实用。

中风化与微风化野外多数是看采芯率。

这个跟取芯工艺、工人的操作水平也有一定的关系,不一定就是那么的准确。

全风化下未必就是强风化可能直接是基岩,这个在沿海地区比较普遍,对于海上的工程也时常出现类似情况。

强风化之下有可能出现全风化,最近我做的一个工程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中风化凝灰熔岩下卧全风化凝灰熔岩,造成了静载试验不合格。

风化也未必是由表及里减弱,这样的话就忽略了岩石之间的空隙-裂隙之间的水对岩石的腐蚀作用。

纯属个人愚见。

望老师们指点。

首先,我觉得首先我们应明确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未风化:结构构造为变化,岩质新鲜;微风化:结构构造、矿物色泽基本未变,部分裂隙有铁猛质渲染;弱风化:结构构造部分破坏,矿物色泽较明显变化,裂隙面出现风化矿物或存在风化夹层;强风化:结构构造大部分破坏,矿物色泽明显变化,长石、云母等多风化为次生矿物:全风华:结构构造全部破坏,矿物成分除石英外基本风化为土状。

风化岩石就是母岩经受风化作用后,使其成分、结构、物理力学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异而形成的一种次生岩石,影响岩体风化的因素有岩性、地质构造、气候、地貌、地下水等,正常的风化壳,自上而下为残积土、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微风化再下面就是新鲜岩体,但实际工程中,由于构造运动出现的一些地层倒置或者底层深处受断裂活动等作用以及地下水的作用,局部地区可能出现中等风化之下出现强风化或全风化岩石。

风化程度的划分,长期主要采取凭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的定性分析,国内外普片采用了弹性波测试技术和点荷载仪、回弹仪等简易的现场测试技术,室内则开展了风化和新鲜岩体的力学性质指标试验,各类岩体实际上是一个模糊的集合,其内涵和外延具有不明确性,各类集合之间处于中间过度状态的岩体其分界线也是一个模糊的界限,因此近些年多元统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凭价岩体风化程度的方法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外的而一种方法就是定量综合分析法,用室内或现场测试的岩石力学性质的单项或综合指标进行岩体风化程度分带,如岩体随风化程度的加深,岩体比重略有减小、密度减小、孔隙率、含水量、吸水率都逐渐增大,岩体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变形模量都随风化程度的加深而降低,利用这些形式综合加以考虑,然后分带,今年来,国内外广泛的利用弹性波测定值来研究岩体的质量和风化程度,常用的弹性波测试方法有声波法、地震法和超声波法。

现实工程中,对于大型的项目,我们光凭经验很难划分,更多的是要依靠试验进行划分,对于小型的工程,我们可能也只能从岩心以及岩样的试验来来进行划分,但由于钻探水平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很难做到准确的划分,其实,说白了,它只是一个模糊的界限,但对于一般的小型项目,它足以满足强度要求,所以作为一个地质人员,积累一定的经验非常重要,一般从事水电坝基勘察的同志们可能对此感触很深,因为坝基对基岩的风化程度的划分要求做的很准确。

就第二个问题提些愚见,残积土和全风化岩石应该是相似概念,只要是未经过搬运的全风化形成的土就可以称为残积土。

风化分带,不论是4分法还是5分法都只是一个描述性质的分带标准,在一个露头上,是划不出截然的分界的。

按照一般规律,风化带的分布规律都是越往里越新鲜,风化程度越低。

我实习中有过一次花岗岩风化带划分的野外露头实习,花岗岩中沿节理裂隙风化也会更发育,至于楼主说的在强风化或者中风化下有全风化的这种情况我觉得在均匀的岩石中式部存在的,如果存在我觉得可能就要考虑地下水分布和构造作用了。

目前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风化程度分类之中,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与未风化五分法。

1、是否每种岩石均有着此五等级风化程度的岩石呢?答:前面楼主说了,岩石风化的因素有很多种,归结起来有物理、化学、生物,这五种风化分法使较为普遍的一种分法,也会有许多的特殊情况出现,所以不是每种岩石均有此分法。

2、针对于岩土工程勘察来说,如何确定残积土与全风化的分界呢?如何确定全风化与强风化、强风化与中等风化、中等风化与微风化的分界呢?答:残积土与全风化的分界就是残积土是土的范畴,全分化是岩的范畴,具体分界数据不同行业也有不同,得看行业规定。

其他的全分化和强分化、强分化和中分化、中分化和未分化分界也是如此。

3、全风化之下是不必为强风化,有无可能强风化之下直接是微风化或未风化的岩石?答:全分化之下未必是强分化,得看分化面的朝向,比如在第三系地层沉积之前沉积的白垩系岩土层,经分化形成中分化的岩层,后经燕山运动,形成平卧褶皱,分化面朝下了,那么会出现下面是中分化,上面是微分化,还有岩溶地区的分化,所以全分化之下未必就是强风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