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浅谈
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好”的问题是对课程内容及其思考方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帮助的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间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善教着,必善问。
提问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发问的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回忆旧知识、传授新知识、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等作用。
合理而巧妙的发问是一个数学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下面我就对数学课堂问题设计谈谈我的几点见解:
一、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合理数学问题的必要性。
形成于思、思成于惑。
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例如: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有40人药租车去旅游,小车每辆120元,限乘12人,大车每辆160元,限乘18人。
怎样租车最省钱?这是结合我们生活实际中提出的问题,它激发起学生思考问题意识的培养,而且强调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没有留下思考“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教师设计一个恰当的,富于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积极性,因此,精心设计问题对课堂教学成效影响甚大。
二、课堂设计数学问题的一些心得。
1、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容易接受。
如:在学习元、角、分与小数时,问:我们在超市、商场里的货架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字,单价0.5元,单价7.8元、等等。
这些数是我们前面学过的整数吗?它表示什么呢?这些问题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出来的。
与他们很接近,也给得很自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又处处服务于生活,并能很快的进入问题的思考。
2《课标》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提倡从实际生活提炼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讲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提问,如何知道我们的教室、住的房子有多大呢?这么一问,就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引导它们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来,让他们感受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同时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3、数学探究性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多少?”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分别拿出硬纸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折折、剪剪、拼拼,最后把问题解决,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三、正确设计数学问题,避免进入问题误区。
课堂问题要适时、适度,尽量避免一问一答地走过场,避免学生课堂上经常不假思索地用“是”与“不是”来回答问题,要注意启迪学生思维的感受。
问题的给出必须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时,一位老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得到的数学信息有:二(1)班有35人,二(3)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
接着这位老师提问:谁能提出数学问题?生1: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人?生2:二(1)班比二(2)班多多少人?生3:二(3)班和二(4)班一共有多少人?
这位老师虽然提出的问题是比较开放,学生可以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
但细细推敲,学生的问题虽然都是有价值的,有的甚至还有一定的新意,但是本节课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求两个数相加(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显然生2和生3提出的问题不在本节课的教学范围内,甚至生3提出的是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因而,我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便于学生及时进入对关键问题的探究和学习中。
四、常见的问题误区。
在教学中,数学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点误区:
(一)表面热闹,华而不实。
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热闹,没有因深入的对教材和学生研究,提问总是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
(二)提问后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问就追问学生回答。
由于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也总是随口就回答,结果往往答非所问,范儿适得其反。
(三)提问总是面向少数的尖子生,忽略了多数的学生。
使班里大多数人在学习中的问题难以暴露,也就缺乏体验成功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也就逐渐失去了提问的兴趣。
(四)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揭示的过程。
如“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
如很少问:“你能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
课堂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但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要做到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恰当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效益就不难提高。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探求课堂提问妙法,真正掌握好提问的技巧,使它成为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