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数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

如果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激起学生思维剧烈活动的问题,往往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

正所谓有效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相反,如果教师的提问很肤浅,看似场面热闹,老师一问学生齐声回答,表面学生全会,实则没学到什么,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如果问题模棱两可,学生则会云里雾里,一脸茫然,根本摸不着头脑。

因此,只有处理好课堂的有效提问,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方法的交流、经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一、捕捉“三种”契机,提升提问时效
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

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

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1、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及时提问。

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教学重点所在之处。

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当学生的思维产生“模糊”时,及时提问。

所谓思维“模糊”,就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

教师在学生思维产生“模糊”时,应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能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运用正确思维规律,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当学生思维缺乏深度时,及时提问。

由于学生受阅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

这时教师要及时提问,步步探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深拓展。

探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

二、加强“四大”认识,提升提问素养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是连接认知目标和学生学习需要之间的桥梁,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去的催化剂,更是诱发学生从现有认知水平上升到高一级认知水平的助推器。

因此,必须加强对有效课堂提问的重新认识。

1、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功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讨论一般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答案,任何与这个答案不相一致的回答都将被老师否定。

由此可见,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主要功能就是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跟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思路走下去,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课堂所提问题,就不再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而是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这样就使得课堂提问所起的作用就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这种提问,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有悖于新课程的。

因此,必须对课堂提问的内涵有一个新的认识。

新课程下课堂提问应更注重帮助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养。

在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获得了一些体会、心得和结论,对学生来说,这种知识是极其宝贵的。

2、重新认识设计问题的角度。

新课程理念要求设计问题的角度要有所创新。

课堂提问由低到高有六个水平:知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多属“低水平”的,而缺乏高水平认知的问题,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而恰是后者最能启发诱导学生的,也是促使学生形成新型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点。

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

3、重新认识回答问题的评价。

新课标要求我们对回答问题的评价要有新思维。

学习不是简单地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体验知识和感悟知识的过程。

教师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

教师应当要鼓励学生质疑,从不同的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地分析问题,独辟蹊径。

4、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调控。

课堂提问要注重艺术性。

提问时要注意哪些细节,提问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情况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考虑好并做好充分准备,以便教学中及时调控,实现师生和谐互动。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引起注意:第一,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师生互动的过程性。

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第二,问题提出后,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回答应有充分的估计并事先想好应对的策略。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既要精心分析教材、设计课堂问题,考虑问题的设计表述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明易懂;同时更要花主要精力去分析学生情况。

特别是分析所教学生的学习特点,包括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地考虑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做好应对措施,把握提问时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第三,考虑问题的提出是否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设计问题时,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维,问题要包含多种水平。

要防止出现优生活跃、差生兴趣不高现象,课堂问题的设计要能够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第四,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手段。

兴趣是学生发展的根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学习才有积极性,才肯动脑筋想问题,才会钻研问题。

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是实现师生积极互动的重要条件。

教师要改变过去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打天下的形象,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手段,在生动、直观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实现课堂效益化。

精彩的课堂提问既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要实现有效的提问,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以最主要的问题突出最丰富的学习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远的终点。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中升华,智慧在交锋中闪烁。

让我们挥动“有效提问”这一引领有效课堂的翅膀,在数学教学的时空里,与学生一起振翅翱翔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