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节全球环境问题

第八节全球环境问题

➢ 美国认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承担减排义务有失 公平
➢ 政治和文化的因素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臭氧层破坏
一、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光解反应产生氧原子 O2 h O O NO2 h NOO O3 h O2 O
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入NOX,ClOX 及HOX等活性 物质,使O3不断转化为O2而其本身并不被破坏
我国已建成自然保护区700多个,总面积 占国土面积的5.54%,另外还有480个风景名 胜区和510个森林公园,总面积已超过6500万 公顷。
至1997年,广西拥有各种级别的自然保护区67 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57个, 县级5个
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 区名称
据估计,气温升高2℃时,即使降水量不变,全 世界粮食生产亦可能下降3—17%,并能使害虫 的危害增加10—13%。
有人统计过纽约市气温与死亡率的关系后指出: 气温升高2—4℃,其它环境因素不变,该市的 人口死亡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温室气体减排:过去,现在与未来
《京都议定书》的诞生与美国的替代方案
当前,采用离体保护的主要方法有:建立动 植物种质基因库和组织培养等
➢ 作物品种及其亲缘种的收集和保存。目前我 国作物遗传资源的收集总数已达35万份。入 库23万份。
➢ 家养动物品种的收集与保存。对家畜家禽离 体保护。目前我国已保存禽畜地方良种达 398个。
➢ 濒危野生动植物离体基因保护。2002年在浙 江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 个国家濒危野生动 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
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形式有: • 利用植物园迁地保护,可对植物多样性保护
发挥有效的作用。 • 建立迁地保护基地与繁育中心,加强对珍稀
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繁育。
野生动物的迁地保护方式有: • 利用动物园迁地保护; • 建立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基地与繁育中心。
离体保护遗传物质资源
离体保护是目前生物种质保护的较先进手段。 离体保护就是利用先进技术,保存并研究携带 全部遗传信息的物质片段,即保存动、植物的 某一部分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等,以 达到长期保留动、植物的种质基因的目的,以 备将来繁殖时用。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 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 组成部分。
➢ 遗传多样性是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 内以及物种之间的基因多样性
➢ 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种类的丰 富性,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8000
红树林生态系统
批准 机关
国 务 院 国 务 院 国 务 院
建立 日期
1994. 4.5
1992. 10
1978. 11
保护 区级 别
国家 级
国家 级
国家 级
业务主 管部门 环保
环保
林业
国务 院
1980
国家 级
林业


1990
国家 级
海洋

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只针对单一物种,适于对受到高度 威胁的动、植物物种的紧迫拯救,不然它们就 可能灭绝。
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为温暖期,第四纪上限距 今350万年,延续至今仍为寒冷期,即第四纪冰期。 在第四纪寒冷期中又存在冰期和间冰期,目前地
球处于间冰期,但近万年的气候仍存在相对变化 规律,其变化幅度在0—2℃之间,可见地球大气 圈层气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地球所处的发展时期,
即全球自然环境、宇宙环境的变化是决定气温变 化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
温暖期、寒冷期交替变化规律
➢人类活动
• 生产、生活中向大气排放有害气体 • 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
地球形成至今45亿年来,气候变化以温暖期、寒 冷期交替出现。估计温暖期的气温要比现在的气 温高8—12℃,寒冷期气温要比现在低约7—9℃。 冷暖交替周期在数千万年或数百万年,时间单位
以万年计。离人类存在期最近的两个温寒期为第
是从这个波段散
失到宇宙中去,
这一谱段也常被
称为大气窗。
全球变暖指的是全球平均地表气温的升高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 • 全球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平均大约上升0.6℃ • 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
交替波动
三、气候变暖引起的问题
➢ 冰川后退 ➢ 海平面上升 ➢ 影响农业生产 ➢ 会造成人类疾病增加
有关部门希望能用这种方式在未来10年里,完成我国 2000种濒危野生动植物鉴定的指纹图谱工作,并建 立起相应的完整基因资源库。
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的含义
•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覆盖面大,对全球产生普 遍重大影响的问题。
• 由于这些问题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 不良影响,已引起世界各国和联合国的高度 重视。
• 研究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采取有效 的对策解决或缓解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各 国政治家、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 砍伐森林、毁林开荒、无节制地猎杀动物、 不能同原住动物和平共处是导致物种减少地主要 原因
我国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大约有200种植物 已经灭绝,另有5000种植物处于濒危状态,占 中国高等植物总种数的20%;大约有398种脊椎 动物濒危,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 世界上现存的大约4500种哺乳动物中,有24%面 临绝种(约1080种),现存的大约9500种鸟类 中,有12%即将灭绝(约970种)。
➢ 生态系统是生物及其所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综合 体,所有的物种都是(各种)生态系统组成部 分。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生物的生存、进 化和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维持生态 系统的多样性对于维持物种和基因的多样性也 是必不可少的
二、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情况
➢ 据统计研究表明,世界上近些年每年至少有5 万种物种灭绝(世界物种总量约为5000万种), 平均每天灭绝物种达140个。另有研究:表明从公 元初到1600年,全球共丧失724个物种,而从 1900年—1950年的50年时间就丧失了60个物种。
•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
•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 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计划(IHDP)
• 生物多样性计划
全球性环境问题:
➢ 气候变化 ➢ 臭氧层破坏 ➢ 有毒化学品和有害废物的急剧增加 ➢ 生物多样性的被损害 ➢ 酸雨 ➢ 森林减少 ➢ 荒漠化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
一、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 破坏生态系统、影响植物光和作用,导致农作 物减产。紫外线还导致某些生物物种突变,若 空气中臭氧减少10%,将使许多水生生物变崎 率增加18%,浮游生物光合作用减少5%。
➢ 过量紫外线照射,使塑料、高分子材料容易老 化和分解。
为保护臭氧层,1985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
动下,形成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1987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会议上,签署了《关 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9
资料
青海省林业、畜牧部门提供的综合调查 资料显示,从1970年到1990年的20年中, 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地区的岗加曲巴冰川至 少后退了500米,年均后退25米,近年来这 种现象仍在加剧。长江正源沱沱河和当曲 河源的冰川退缩率分别达到每年8.25米和 9米。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增暖为0.6 ℃,全球海平面 大约上升了10-15cm. Why?
温室气体
在地球大气中,存在一 些微量气体, 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 利昂等,它们也有类似于花房的功能,即让 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强烈吸收地面 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 从而 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 室气体,称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
CO2的吸收带在 波长1250017000nm处;在 波长为750013000nm之间的 长波辐射被削弱 较少,有70-90% 的地球长波辐射
全球变化科学(Global change science) 是20世纪后期 的一个新兴科学领域。它的科学目标是:描述和理 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运转的机制、它的变 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 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为全球环境问题的宏观 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以全球环境问题为对象的四大国际科学计划:
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
就地保护
➢ 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 就地保护就是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的方式 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生境保护 起来,以保护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 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
全世界已建成1000公顷以上的保护区4500 多个,覆盖面积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5—6%。
2001年3月由于美国宣布退出《议定书》
美国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其温室气体排放CO2 当量占全体发达国家的36%,因此美国的批准与 否对《议定书》的生效至关重要。
美国退出《议定书》的主要原因
➢ 经济因素,美国国内的主流观点认为,实现《京都 议定书》削减温室气体的目标所付出的代价有可能 等于或高于带来的效益 ,美国总统布什也认为执行 《京都议定书》将使数百万的美国人失业,是一项 不切实际的行动。
CFCl 3 h CFCl 2 Cl CFCl 2 h CFCl Cl
Cl O 3 ClO O 2 ClO O Cl O 2 O 3 O 2O 2
二、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后果
➢ 危害人体健康,使晒斑、角膜炎、皮肤癌、免 疫系统等疾病增加。
据UNEP1986年报道,若臭氧总量减少1%,皮肤 癌变率将增加4%,扁平细胞癌变率增加6%,白内 障患者增加0.2—0.6%。
地点
防城金花 茶自然保 防城区 护区
合浦儒艮 自然保护 合浦县 区
花坪自然 龙胜、 保护区 临桂县
弄岗自然 龙州、 保护区 宁明县
山口红树 林自然保 合浦县 护区
35000 儒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