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紧急救护培训(心肺复苏、应急止血)

紧急救护培训(心肺复苏、应急止血)

应急救援培训专题
2018年5月12日
疾病类
•心肌梗塞等器质性心脏病•脑中风
•神经系统病变
•手术和麻醉发生意外•水、电解质、酸碱失调
意外类
•严重创伤溺水
•触电及雷电击伤
•挤压伤、踩踏伤
•药物、食物、气体等中毒•异物堵塞呼吸道
会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情况(突发性多)
心肺复苏术的定义
又称初期复苏或现场抢救。

其主要是对心跳、呼吸骤停的伤病人员通过:(1)胸外心脏按压
(2)人工呼吸
恢复呼吸,心、肺、脑功能的重建,用人工的方法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维护各种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时间。

一、时间就是生命
成功率与开始抢救的时间对照表如果脑的供血供氧完全中断
3秒头晕
10-20秒意识丧失
40秒全身抽搐、朣孔散大
60秒延髓抑制,呼吸停止
3分钟脑水肿
4-6分钟不可逆脑细胞损伤
8-10分钟会造成脑死亡
二、方法—正确的救护
成功率与开始抢救的时间对照表能正确判断病情,及时发现心脏、呼
吸骤停,规范熟练地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
作。

三、心肺复苏的急救原则
迅速、就地、准确、坚持。

任何拖延
和操作错误都会直接导致急救失败、使伤
员的伤情加重或者死亡。

心肺复苏术的方法、步骤
发现伤病人员
•“来人呐!救命啊!”
•招呼周围的人来协助抢救。

•拨打“120”急救电话(地址
、事故原因、现场情况、伤亡
人数、联系电话)
•并且把伤病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低头呼唤,并用拇指掐“人中”穴
判断要求在10秒钟内完成
将病人的头稍
微向后仰,使
气道尽量打开耳朵贴近病人的口鼻处,听和
感觉有没有呼吸
观察胸腹是否有
起伏
检查颈动脉
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断-视、听、觉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要求:单人或双人操作按压与吹气之比都为:30:2,连续5个循环为一节,每节完成后5~10秒内完成伤病人员心跳、呼吸情况的重新检查,如果心跳、呼吸仍未恢复,则马上再进行心肺复苏。

要坚持施救,直到病人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1.人工呼吸前的准备—开放气道
开放气道:让病人仰头,使病人的口腔、咽喉轴呈直线,并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保持气道通畅。

避免被异物及后坠的舌根堵塞气道。

只有气道畅通后,人工呼吸提供的氧气才能到达肺部,人的脑组织以及其他重要器官才能得到氧气供应。

1.人工呼吸前的准备—开放气道
2.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
4.吹气时,眼睛
注意观察胸腹是
否起伏。

2.另一手轻轻压住额头并且用拇指和食指捏紧患者鼻孔,防止漏气。

1.一手提起下颌,使头稍微后仰,保持气道畅通。

3.进行吹气时,双唇要完全包住患者口唇,防止漏气。

心肺复苏终止指标
①病人已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②专业人员到场确定病人已死亡
③心肺复苏进行30分钟以上,检查心电图而无心电活动,病人仍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瞳孔无回缩
④当现场危险威胁到抢救人员安全,如雪崩、山洪爆发、地震等
⑤救护员精疲力竭不能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急性出血的危害性
急性出血是外伤后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血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保障。

成人的血液约占自身体重的8%,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血液约有4000毫升。

外伤出血时,当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20%以上时,出现明显的休克症状。

当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40%时,就有生命危险。

现场抢救时,首要的是采取紧急止血措施,防止因大出血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因而判断出血的性质对抢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失血量达全身血量的20%以上时,则出现休克症状:脸色苍白,口唇青紫,出冷汗,四肢发凉,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呼吸急促,心慌气短,脉搏细弱或摸不到,血压下降或测不到。

动脉出血:由于动脉血管内压力较高,所以出血时呈泉涌、搏动性,尤其是大的动脉血管破裂,血液呈喷射状,颜色鲜红,常在短时内造成大量失血,易引起生命危险。

1、指压止血(压迫止血):用手指在伤口上方(近心端)的动脉压迫点上,用力将动脉血管压在骨骼上,中断血液流通达到止血目的。

指压止血是较迅速有效的一种临时止血方法。

2、加压包扎止血:先用消毒纱布垫覆盖伤口后,再用棉花团、纱布卷或毛巾、帽子等折成垫子,放在伤口敷料上面,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紧紧包扎,以达到止血目的为度。

伤口有碎骨存在时,禁用此法。

3、加垫屈肢止血:前臂或小腿出血,可在肘窝或胳窝放纱布垫、棉花团、毛巾或衣服等物,屈曲关节,用三角巾或绷带将屈曲的肢体紧紧缠绑起来。

4、止血带止血:用于四肢较大动脉的出血。

用其他方法不能止血或伤肢损伤无法再复原时,才可用止血带。

因止血带易造成肢体残疾,故使用时要特别小心。

止血带有橡皮制的和布制的两种,如果没有止血带时亦可用宽绷带、三角巾或其他布条等代替以备急需。

5、填塞止血:用急救包、棉垫或消毒的纱布填塞在伤口内,再用加压包扎法包扎。

用于大腿根、腋窝、肩部、口、鼻、等部位的出血。

血管分布
面部出血:用拇指压迫下颌角与颏结节之间的面动脉。

前头部出血:压迫耳前下颌关节上方的颞动脉。

后头部出血:压住耳后突起下面稍外侧的耳后动脉。

腋窝和肩部出血:在锁骨上凹,胸锁乳突肌外缘向下内后方,对准第一肋骨,压住锁骨下动脉。

前臂出血:在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处,施以压力,将肱动脉压于肱骨上。

大腿出血:屈起其大腿,使肌肉放松,用大拇指压住股动脉之压点, (在大腿根部的腹股沟中点),用力向后压,为增强压力,另一手的拇指可重叠压力。

手指出血:用健侧的手指,使劲捏住伤手的手指根部,即可止血。

止血带是1886年埃斯马赫发明的,它是一种橡皮管,主要用于较大的动脉血管破裂,用其他止血方法无济于事时采用。

如果没有止血带,也可以用宽的布条、毛巾、绷带等代替,但要严防勒伤组织。

使用止血带时,应绑在四肢出血伤口的上方(以能止住血为度),事先将患肢抬高数分钟,局部垫上毛巾或其软组织物,以防组织擦伤。

由于用止血带后,结扎部位下方组织血液供应中断,时间一久易致组织缺血、坏死。

所以绑血带的时间不宜过长,每隔30分钟应放松一次,每次约半分至一分钟,以使血液流通。

为此,止血带的地方应有明确标记,注明绑止血带时间,以便转运,接收单位据此能作必要处理。

应急救援培训专题
2018年5月12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