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要点]
1.“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2.“平均分”的条件,即分东西时一定要知道分多少东西和分成几份;3.“平均分”的方法,用除法计算。
[范例解析]
例1看图6-9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分析这是一个平均分的问题,根据题意和我们学过的除法有两种分法。
第一种方法是把24个乒乓球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的个数;
第二种方法是把24个乒乓球按6个为一堆,,求它的堆数。
解 24÷4 = 6(个)
24÷6 = 4(堆)
说明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是,都用除法计算,且算式中的被除数都是24;
不同点是,第一种分法是知道要分的数和平均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而第二种分法是知道要分的份数和每份是多少,去平均分的份数。
1.填空:
⑴母鸡捉到20条虫,分给5只小鸡吃,平均每只小鸡吃()条;
如果分给4只小鸡吃,平均每只小鸡吃()条?
⑵“30÷5 = 6”表示把__________。
平均分成__________份,每份是
__________。
“30÷6 = 5”表示把__________。
平均分成__________份,每份是
__________。
2.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3.有一堆饼干,把它平均分成6份,正好分完。
这堆饼干最少是多少块?
4.买两个布娃娃的钱可以买3盒积木,或4只小熊猫。
每个布娃娃6元,每盒积木多少元?每个小熊猫多少元?
5.一堆积木,比10个多,比20个少,少的份数和每份的个数同样多。
这堆积木有多少个?
6.把10个小木块平均分成几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8.有一堆苹果,把它平均分给4个同学,正好分完,这堆苹果最少有几个?24.⑴同学们种了9棵松树,每行3棵,共种了4行,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种的?最大能填几?
题目:最大能填几? 3 + ()< 8
1、一年级的学生碰到此题,往往很头大。
家长、老师辅导此题的方式也往往不得其法。
2、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刚刚习惯3 +()= 8,就让他们做3 +( ) < 8,有些强人所难。
3、不是这种这类题型学生掌握不了,而是过早地引入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抽象关系对学生学习数学不利,容易让好学生误入歧途,让学弱生产生厌学。
4、随着孩子认知的不断提升,到高年级后这类题型不学也会,没有必要做这类题型。
1、目前常见的方法是拼记忆力。
告诉学生做
最大能填几?3 + ()< 8
这类题型时,把题目转化成为 3 +()= 7,因为7 < 8。
甚至很少有人讲到7是小于8的最大整数。
因为孩子接受不了,所以干脆不讲,用作业和考试迫使学生记住。
2、既然有了这题,究竟该如何教,才符合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理解,对其今后发展有利呢?
用试错法!(说明:对于束手无策的孩子,这样的“试错”对于他们解题而言是一个自然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记忆力好的孩子,巩固现有计算能力的同时亦可让他们慢慢学会推理)
3、让学生把一个个数说出来,完成他自己的学习过程。
如果她不动口,就问,0行不行?1呢?
4、一直试到5,发现5不行。
然后把0,1,2,3,4作为一组,一个集合,找出其中的最大数,填入括号。
5、这样做虽然有些繁琐,却是一个自然地认知过程。
如果是有学生自己发现3 + 4 = 7,7是8的相邻数且小1的话,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练习:
最大能填几?
33 +()< 40 36 +()< 53
1、最大能填几?
13 -()> 6 36 -()> 18
2、放寒假了,妈妈给我8元钱买文具,但有两个条件。
第一,不能全花完,第二,只能买两样。
我先选中一支3元的铅笔,还看中一块3元的橡皮,一把4元的尺子,一本5元的本子,一只6元卡通削笔器,结果我选了4元的尺子,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总结:
1、教学过程要尽量避免死背硬记。
像上面这样讲解,可以形成试错和推理的习惯。
这些都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2、同样是转化,把3 + ()< 8 转化成为3 +()= 7,可能对拿高分更有效,但这是死背硬记的结果。
而转化为一个小集合的解,从小集合里求最大数,更符合自然的认知过程,和六年级以后的不等式也能较好地衔接。
最小能填几
8×6<(49)7×8<(57)6×6+12<(49)(40)>7×5+4 (60)>4×8+27 6×3+12<(31)9×7-25<(39)
最大能填几
9×()< 55 4×( ) < 18 73 > ( )×9 ( )X8<55 ( )×6 < 41 ( )×5 < 36 12 > 5×( ) 60>( )X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