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6月西南大学网络教育《中国教育史》机考答案

2016年6月西南大学网络教育《中国教育史》机考答案

2、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从隋大业三年开始正式实行,结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的历史演变
(一)隋朝是科举制度的起源时期,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打破世族政治的局面、扩大统治阶级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就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度代替以前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来选取进士,开创了科举制度。
(二)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氛围和刻苦读书的局面
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氛围和刻苦读书的局面。在很多外国人眼里,中国人是十分重视教育的,不论是高官还是平民,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非常看重对子女的教育。宋真宗曾亲自撰写《劝学文》,其中有这样的语句:“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五)清朝:清朝是科举制度的灭亡时期。清代的科举制度和明代的科举制度基本相同,但由于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汉族,民族歧视政策是其显著特征。清朝对科场舞弊的处分极其严格,但与此相反的是,清朝的科场舞弊之风并没有随着高压的政策而减退。这也是科举制度走向衰亡的一个征兆。
科举制的作用
(一)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平台作为一种选拔人才方式,科举制度无疑是有效的。它改变了“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从社会角度,其积极性体现在,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吸纳了很多经济上处于社会中下层人士进入政权,为封建政权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巩固了封建政权。
学制还定有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1922年学制的颁布,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教育新旧交叉的混乱状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教育改革的综合成果。与旧学制相比,这一学制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它缩短了小学年限,并允许实行弹性制,从而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其二,延长了中学年限,同时将中学分为两段,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的水平。高中毕业已达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因此可以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其三,职业教育渗透到普通教育中,小学高年级可斟酌地方情况,设置职业准备教育,初中也可视需要兼设各种职业课程,高中则是普通科与职业科并立,这样就在各个层次上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之需。其四,将幼稚园正式列入学制中的一级教育,标志着幼儿教育的地位得以确立。其五,不再单列出女子学校,意味着承认男女受试分为常科与制科。考生的来源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但科举考试及第者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尚不能直接得到官职,还必须经过吏部的考试,才能被授予官职。隋唐都有其他选拔官员方式,科举制度并不是唯一的。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
学号:姓名:2016年5月
课程名称【编号】:中国教育史【0279】
(横线以下为答题区)
答题不需复制题目,写明题目编号,按题目顺序答题
1、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教育界出现了全新的局面,原有的学制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改革势在必行。1919年和1920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两届年会均讨论了学制的改革,1921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孟禄来华讲学,也研讨了学制改革问题,同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在广州召开,以学制为主要议题,广东、浙江等10个省均提出了各自的学制改革案,最后决议以广东的提案为基础,征求全国意见。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提案稍作修改后,提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再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制改革案》,于同年11月1日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这就是1922年“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总的来看,1922年学制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表现了教育重心的下移,更重视基础的、民众的教育,在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方面是比较和谐的。学制比较简明,又留有充分的灵活性。因此,这个学制后来除了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动外,它的总体框架一直延续下来,所以,1922年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三)宋朝:宋朝是科举制度的成熟时期。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地主阶层迅速扩大,他们迫切要求通过科举走上政治舞台。因此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唐朝相比,有着显著的发展。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长设考试制度,最后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考选。“天子门生”由此而来。这一制度被后世所采纳,成为科举的一大显著特征。
(四)明朝:明朝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学校却成了科举考生的必由之路。明代科举考试内容的重要变化即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各级考试专用四书五经命题,考生只能按照宋代程、朱等几家的经义解释来回答,绝不允许抒发自己的见解。明宪宗时,更创立了“八股”的格式,要求文章在形式上逐段对偶,堆砌雕琢,完全脱离社会现实,这使得科举制度走向绝境。
作为学制的指导原则有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
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标准,故又称“六三三学制”。见“壬戌学制”(1922)系统图。从纵向看,小学6年,初小和高小4一2分段。中学6年,初中和高中3—3分段。大学4至6年。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从横向看,与中学校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
科举制的局限性
存在了1300多年的人才选拔体制和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当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特别是发展到晚清,科举制度更是成为国人强烈批判的对象。
(一)考试内容狭窄单一从明朝开始的“八股取士”使得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科举制度从此流于形式,束缚了学术思想的发展,扼杀了人的创造力。考试内容的狭窄单一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步。
(三)对家族的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社会,在这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里,每个人的职业基本上都是沿袭他们祖辈,要想改变职业,那么读书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一个出生卑微的人如果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做官这一条。然而,这条道路的很难只由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通常的方式是:家族的创业者辛勤劳作,勤俭持家。首先,巩固耕地的所有权,进而通过积累购买他人土地,沿着这条路慢慢地成为地主。而科场成功者也同时担负着为整个家族谋取福利的重任。正是这样的责任感才使得整个家族家族蒸蒸日上。这种经济上的利害关系被抽象而升华为道德。
(二)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弊端,严重扭曲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科场功名已经成为读书人的原动力和毕生追求。“爷孙同场”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也极大地缩小了中国古代社会精英——知识分子的思维空间,这无疑是我国在清朝晚期倍受屈辱的一个根本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