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使命、愿景以及核心价值观一、综述我国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在总结自己多年的革命斗争经验后指出:“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
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
”孙中山先生透过国事、政治现象,发现人心才是革命力量的源头,一切都是在人心理的支配下产生的,因此进一步得出结论:“物质力量小,精神力量大,革命取得成功,精神能力居其九,物质能力仅得其一。
”革命事业如此,企业永续经营基业常青也是如此,即注重精神力量,注重文化建设,注重理念系统的培育。
美国的克拉克•科尔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统计,1520年前全世界建立的组织,现在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干着同样事情的只有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剩余的15个是宗教团体。
而这两种组织的共同特点是,都有深入人心的信仰,都有深入行为的传统。
如果要想使得我们恒联做大做强做久,我们今天要共同思考一个基本问题:恒联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恒联的领导者要将恒联集团引导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我们应该共同遵从什么样的价值准则才能迈向一个又一个成功,才能使恒联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永持经营的世界级企业?这样对企业文化我们就需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企业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价值观、制度、行为和形象。
为了便于理解这种关系,我们将它比喻为树来形容。
价值观是根根决定了树的生命力的强和弱,价值观决定着企业当前的生存,更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
实际上,价值观就是企业立身安命的根本。
具体而微到一个员工,大而化之到一个企业,选择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就是因为这个员工或者这个企业的老板(管理层)秉承着与之相对应的价值观。
企业所有的行为都是从价值观这个根上发出来的枝桠,价值观是从企业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的,只不过它们有时潜隐在连秉承着它的人自己都看不到的心灵角落,有时彰显在办公室、网站、出版物等随处可见的地方。
而对价值观的研究,着眼点在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迷雾,抓住价值观的本质路径,辨析导致和阻碍企业基业长青的价值观,走出一条经由价值观的改造达到企业健康、持续、快速成长的新路。
制度是树干和树皮树干是树这个生命体关键的承上启下的部分,下面连接着根,上面撑起枝叶;制度对内直指价值观,对外则生发出组织和个人的全部行为。
企业内组织和个人之所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是因为企业制度使他或他们这样而不是那样。
所以,没有完备良好的制度的支撑,那么再好的价值观也会像没有健康粗壮的树干的树一样,永远只能匍匐在地上,长不高也长不大。
此外,如果最关键的制度有缺陷,可能会像树皮被切了一般,很快危机整棵树的生命。
行为是枝桠树干和枝桠有时候很难分开来谈,就像制度和行为很难分开来谈一样。
制度和行为都是价值观的外在反映。
假设你驾车行驶在郊外,天气良好,视野开拓,方圆3公里内没有行人、没有车辆。
这时你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路口的红灯亮着,你怎么做?停车等待?毫不犹豫地继续行驶过去?还是减速观察?不同的选择恰恰是反映了你对这个情境以及情境背后潜存着的社会规则的潜意识看法和基本假设。
这些潜意识和基本假设是个体或组织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所发现、学习、创造和形成的,并且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个体和组织的行为方式。
形象是叶子、花和果子树上的叶、花和果子多点少点没多大关系,可以大也可以小,可能翠绿也可能枯黄,春天表现出勃勃生机,冬天在肃杀的寒风中瑟缩。
企业在形象上如何做文章,做多少文章,对企业的生存没有根本影响,但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完全不讲究形象的企业,一如完全没有叶子、花和果的树一样,很难让人看到它的生机。
而企业理念系统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是由许多具体特征,发挥不同作用因素构成的,企业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企业基本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员工责任感、荣誉感等。
其中价值观是核心的内容,而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是企业基本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只有我们明确并且充分沟通而共识的使命、愿景目标和由此形成的核心价值观,能够为恒联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使命一名心理学家这样描述激励作用,人在无激励状态下,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10%-30%;在物质激励状态下,能发挥自身能力的50%-80%;在适当的精神激励下,能发挥自己能力的100%。
一个组织的使命必须超越组织生存本身,就像一个人要存志高远一样。
我们研究日本战后崛起时候会发现,日本的那批企业在战后也是从混乱中起步。
他们很多产品都是低劣的代名词,但是索尼等一大批有忧患意识的企业没有满足于眼前的蝇头小利,狠抓产品质量并不断创新。
按照盛田昭夫的话来讲:“在这个自由的世界里,我们可以从事伟大的事情。
通过把日本制造的次品转变为优良产品的形象,我们在日本充分证明这一点。
”当一个品牌可以改变世界对一个民族的看法时,这个品牌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市场的和商品的一般意义,它在给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同时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无形财富。
索尼甚至被美国人认为是最受尊敬的一个国际品牌,索尼品牌也成为品质卓越的代名词。
管理大师托马斯•彼得斯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的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
”这种精神力量有着内在的激情,可以焕发出人内心的一种崇高的责任感。
企业的使命就是为了焕发起企业所有员工的这种崇高的使命感,找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意义。
使命需要回答的问题:1、我们处在哪一行业?2、谁是我们的客户?3、如何看待股东、客户、员工、社会的利益?三、愿景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一个人到固定的工作岗位,你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计算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你买不到创造性,你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你不得不设法争取这些。
——弗朗西斯(C. Francis)200多年前,美国的建国先贤们讨论的不是谁当总统,他们思考的是:“我们能够创建什么样的程序,使国家在我们死后仍然能拥有很多优秀的总统?我们希望建立哪一种长治久安的国家?要靠什么原则建国?国家应该如何运作?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指导方针和机制,以便创造我们梦想的国家?”(见《基业长青》)这个强大的愿景激励着无数的美国精英为之思考奋争,从华盛顿、亚当斯、富兰克林等先贤起步,一直到林肯到罗斯福到现在这个梦想感召着美国人为了这个梦想努力。
在这个愿景的感召下,托玛斯•杰佛逊于1776年起草的《独立宣言》中一段至理名言,写的激情四溢正义慨然,可谓是对民主价值观的经典描述: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起其正当权力来自被管理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形式,一旦破坏这些目标,人民就有权利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同样在这个愿景的感召下,这个自由的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最雄厚的财富;也是在这个愿景的熏染下,任何破坏民主的企图都会在体制中得到纠正,当时名气如日中天的尼克松就是因为水门事件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当尼克松像个小孩子那样哭泣的时候,我们明白不是他多么伟大,而是这套体制以及体制背后的这个民族。
“治大国烹小鲜”,国家愿景和企业愿景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
企业愿景是指企业长期的发展方向、目标、目的、自我设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明确界定公司的在未来社会范围里是什么样子,其“样子”的描述主要是从企业对社会(也包括具体的经济领域)的影响力、贡献力、在市场或行业中的排位(如世界500强)、与企业关联群体(客户、股东、员工、环境)之间的经济关系来表述。
当然企业愿景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即企业愿景主要考虑的是对企业有投入和产出等经济利益关系的群体产生激励、导向、投入作用,让直接对企业有资金投资的群体(股东)、有员工智慧和生命投入的群体、有环境资源投入的机构等产生长期的期望和现实的行动,让这些群体、主体通过企业使命的履行和实现感受到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自己的利益的发展得到保证和实现。
德鲁克认为企业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的企业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我们的企业将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什么?我想这也是思考我们企业文化的三个原点。
其实这三个问题集中起来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愿景。
作为企业,要告诉我们的员工,我们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我们干什么?即使你是赚钱,你也要明确告诉员工,我们公司就是一架赚钱的机器。
愿景要让员工能够和企业一起分享对未来的憧憬,让员工对未来有更深的期待,让员工获得一种强大的事业意义感。
愿景需要回答的问题:1、我们要到哪里去?2、我们未来是什么样的?3、目标是什么?四、企业使命与企业愿景的区别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时,关于“企业理念体系(BI)”的表述方法并不一致。
虽然大部分企业都会采用如“企业宗旨、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精神”等内容来组成“理念体系”,但从内容上看我们又很难弄清这些单位企业宗旨、企业愿景、企业使命甚至企业精神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内容大同小异,甚至感觉无非是组织一些排比的、对称的语句,在玩文字游戏。
或者也可以说,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着因对文化理念的概念理解模糊,进而使“企业愿景”和“企业使命”等文化理念要素重合、通用、混用的现象。
那“企业理念体系(BI)”中企业宗旨、企业愿景、企业使命这三项,它们各自表述的是什么内容、互相之间有那些区别和联系,我们还是有必要搞清楚,否则对企业文化的提炼、传播和认同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企业愿景”与“企业宗旨”“企业愿景”体现了企业家的立场和信仰,是企业最高管理者头脑中的一种概念,是这些最高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设想。
是对“我们代表什么”、“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企业?”的持久性回答和承诺,是指企业的长期愿望及未来状况、组织发展的蓝图,体现组织永恒的追求。
简单的说,“企业愿景”是组织的理想与愿望,而企业宗旨是企业的责任与义务,企业宗旨是建立在企业愿景的基础之上的。
但学界也有理论认为,其实“企业宗旨”和“企业愿景”的内涵和外延是一致的,都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战略定位的体现。
只所以会有“宗旨”和“愿景”的不同说法,可能因为“宗旨”一词稍嫌老旧,而“愿景”听起来更“高大上”、更“文化”一些,所以被许多咨询机构和企业青睐。
正是因为学界无定论,才导致了企业实践的无定则。
所以有的企业理念体系中只有“企业愿景(宗旨)”,而有的企业则既有“企业愿景”又有“企业宗旨”。
“企业愿景”与“企业宗旨”在管理实践中是等同还是区别,最终还要看各企业自身的理解和实际情况。
“企业愿景”与“企业使命”其实在美国的战略理论界,很多都非常明确地将愿景与使命区分为目标陈述与任务陈述,但也有的将两者统称为目标陈述、有的将两者统称为使命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