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通高职、对口高职)1.【专业名称】护理2.【专业代码】6302013.【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4.【学制与学历】三年制专科5.【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及时发现和处理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患者的健康问题并实施整体护理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在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能从事护理、预防、保健、康复、宣教等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6.【就业面向与职业资格证书】6.1职业面向职业范围: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养老机构。
主要面向:在各级各类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岗位群)工作;在城区(或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社区护理、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社区护理(岗位群)工作;在养老机构从事老年护理、康复保健以及管理工作。
初始就业岗位:临床护理岗位护士、社区护理岗位护士、社区护理岗位管理员、养老机构护理员与管理员。
发展岗位:各护理岗位主管人员和负责人,平均升迁时间为5~10年。
6.2职业资格证书7.【人才规格】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能力与素质:7.1 知识目标(1)掌握护理基本理论和基础医学、健康评估和健康教育、临床护理、卫生保健等基础知识;(2)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与护理;(3)掌握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原则;(4)掌握常用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5)熟悉一定的人文、社会、护理伦理及相关法律知识。
7.2能力目标(1)具有实施护理常用操作技术、治疗配合及检查配合能力;(2)具有对护理对象进行病情观察的能力;(3)具有应用护理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能力;(4)具有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5)具有对常用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等用药护理能力;(6)具有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能力;(7)具有病室(病人)的管理能力;(8)具有社区护理能力(社区护理方向);(9)具有重症监护能力(重症监护方向);(10)能较熟练地运用英语就护理专业相关内容与人沟通与交流(涉外护理方向);(11)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能够识读常用监护仪器的各项指标;(12)具有老年护理和健康指导能力(老年护理方向)。
7.3 素质目标(1)具有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进行心理抚慰、人文关怀、人性关爱的护理理念;(2)具有自学、负责、合作、敬业的职业素质;(3)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4)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尊重、理解护理对象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5)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个人、家庭、医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6)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7)具有慎独修养和自主学习能力;(8)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及良好的医院服务文化品质;(9)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
8.【职业资格标准与职业能力分析】8.1 职业资格标准分析8.2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9.【专业(实训)课程】10.【教学安排表】10.1时间分配表10.2教学环节统计表(总计2960学时,156学分)11.【实施性教学安排】(附表)学分制教学实施方案(附表)12.【专业办学基本条件】12.1专业教学团队护理专业现有院内专任教师35人,其中正高6人,副高2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22人。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1.75%;另外,聘请了150位校外知名护理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及顶岗实习带教工作,学时比例达50%以上。
本专业教师队伍是一支具有良好的“双师”素质和结构、团结合作并充满活力的团队。
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有很好的科研或专业技术背景。
本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成绩十分突出,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首届教学团队。
12.2教学设施12.2.1校内实训(实验)装备(1)正常人体结构实训(实验)室功能:适用于《正常人体结构》课程主要设备装备标准:(按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2)正常人体功能实训(实验)室功能:适用于《正常人体功能》课程主要设备装备标准:(按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3)疾病学基础实训(实验)室功能:适用于《疾病学基础》课程主要设备装备标准:(按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4)药物应用护理实训(实验)室功能:适用于《药物应用护理》课程主要设备装备标准:(按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5)护理学基础实训(实验)室功能:适用于《护理学基础》课程主要设备装备标准:(按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6)健康评估实训(实验)室功能:适用于《健康评估》课程主要设备装备标准:(按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7)急救护理实训(实验)室功能:适用于《急救护理技术》课程主要设备装备标准:(按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8)成人护理实训(实验)室功能:适用于《成人护理》《老年护理》课程主要设备装备标准:(按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9)母婴同室实训(实验)室适用于《母婴护理》课程主要设备装备标准:(按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10)新生儿护理室实训(实验)室适用于《母婴护理》课程主要设备装备标准:(按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11)待产室实训(实验)室适用于《母婴护理》课程主要设备装备标准:(按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12)分娩室实训(实验)室适用于《母婴护理》课程主要设备装备标准:(按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13)儿童保健实训(实验)室 适用于《儿童护理》课程主要设备装备标准:(按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14)儿童模拟病房实训(实验)室 适用于《儿童护理》课程主要设备装备标准:(按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15)康复护理实训(实验)室 适用于《康复护理》课程主要设备装备标准:(按一个标准班40人配置)12.3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加大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力度,重点建设优质课程及相应的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环境等教学资源。
加强教材资源建设,鼓励教师在编写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我院教改方案与有关院校共同合作,编写护理专业不同培养方向的专业校本教材,并注重对教材进行修订、完善,培植精品教材、优秀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
进一步加强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建设,建立在线学习、在线辅导和网络课程等栏目,要求:录制课程教学录像并全部上网,免费向全国开放;更新精品课程网站,建立课程网站后台管理系统,方便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管理;继续完善网上现有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作业习题、综合测试卷、学习指导、实验教学、参考文献、附件材料、教学录像等),使得网上内容更加丰富、齐全,形成系统的立体化教学包;完善网络练习题库,建设考试题库,以方便在校学生、行业从业人员自主学习。
13.【教学建议】13.1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按照职业教育规律,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努力实现“零距离”教学,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之中,实现“知”与“行”之间的“零距离”接触;理论教学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启发式教学法,激励学生参与,增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消化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践教学采用问题及难点定向式教学、角色扮演、病例分析、临床与学院联合指导技能实训等方法。
推行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
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操作录像、虚拟动画等,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单调为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根据护理专业教学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采用灵活、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全面实行“临床实践分阶段递进式”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和教学效果,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依据岗位真实工作过程及护理程序组织教学,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
13.2 教学评价、考核建议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医疗机构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知识、技能、素质相结合等多元评价考核方式。
过程考核主要依据学生课堂学习及完成作业情况、完成任务情况,如课堂提问、课业成果等;医疗机构评价是指学生在岗位见习、实习过程中或结束后,由带教老师和医院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按岗位的实际要求进行全面测试,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专业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并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的实习档案;技能操作考核,严格按照护理行业岗位技能训练标准中规定的要求进行,以保证教学与临床护理实际岗位工作的一致性。
尝试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人才质量评价。
校内教学学生成绩评定办法(百分制)顶岗实习学生成绩评定采取等级制。
学生在科室轮换时,严格按岗位要求由临床带教老师、护士长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出科考核,包括理论和技能操作两部分,采取笔试、口试和现场操作等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13.3教学管理从教学实施到目标考核以及临床顶岗实习学生的生活管理都是由学校和医院的专兼职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合作完成的,前两年以学校为主、医院为辅,第三年顶岗实习以医院为主、学校为辅。
同时,医院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考核标准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如《实习医院准入制度》、《顶岗实习双重考核制度》等。
建立教学管理制度,让教师明确职责和要求,并通过定期开展教学培训和召开经验交流会来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14.【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本专业毕业生可通过专升本、试点本科、成人教育继续学习,获得更高层次教育。
15.【说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每学期8学时,共计32学时,安排在业余时间,采取讲座、观看视频资料等形式完成。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学分修改为1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