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配套名着编写组》《傅雷家书》名着阅读指导第一讲赤子傅雷郎镝一、赤子傅雷——生年不满百,永留赤子心1.傅雷出生于1908 年3 月31 日,亡于1966 年5 月3 日,是我国着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他的一生着述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行文流畅,用字丰富,攻于色彩的变化,翻译作品共34 部。
傅雷半生中师承罗曼·罗兰,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当中获得很多的精神营养。
关于傅雷翻译的传记,有《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
同时,他对法国着名的艺术家丹纳的哲学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同时他自己的译着当中有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译作大概有五百万言。
《傅雷家书》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着述已经被收录在《傅雷文集》当中。
关于罗曼·罗兰、巴尔扎克等作品是傅雷的译着,收录在《傅雷译文集》当中。
2.傅雷的生平经历。
傅雷于1908 年4 月7 日出生于上海南汇县的傅家宅。
1912 年傅雷的父亲傅鹏飞因冤狱病故,由母亲扶养长大。
由母亲扶养长大的傅雷,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家学学养。
傅雷12 岁时,考入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现今南洋模范中学),第二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
1924 年,青年的傅雷批评宗教,被学校开除,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1928 年,傅雷结束在中国的教育,踏上了留学法国巴黎大学的路,学习艺术理论。
从那时候开始,傅雷就受到了罗曼·罗兰的影响,同时他在专修美术史专业之后,喜爱上了音乐。
1931 年傅雷回国,任教于上海的美术专科学校,同时在学校还担任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
(在《傅雷家书》当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法文和英文的标注)。
1932 年,傅雷与庞薰琹和倪贻德结成“决澜社”(其很多译着由此开始酝酿并成型),同时撰写15 卷本卷帙浩繁的文集,大概有五百多万字。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青年学子在回国之后,在一所高校中教学授徒,同时还写出大量的文字(尤其是译文),可以说当时的傅雷是中国现代教育史、文学史、翻译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五百多万字的着述让傅雷有了更高的视野,同时归国回来的赤子之心的抱负,也能让傅雷不断地产生更多的文学产品。
傅雷24 岁的时候,翻译出了《罗丹艺术论》。
后期从中国西方美术史来看,《罗丹艺术论》和傅雷其他的一些译着,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文学基础。
1934 年,傅雷26 岁,他编译的《美术二十讲》,不仅分析了一些绘画和雕塑的名作,更触及了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
可见傅雷是一个知识渊博,多义又兼同(兼通中西,学贯南北)的青年才俊。
1958 年,傅雷被划为“右派”,当时在波兰留学的傅雷的长子傅聪,逃往英国,从此傅雷闭门不出。
1966 年8 月底文革初期,傅雷遭到红卫兵的抄家,受到连续四天三夜的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侮辱,被搜出所谓的“反党罪证”。
我们甚至很难理解当红卫兵在傅雷先生家中搜查的时候,搜出了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报。
作为常识存在的就是,戏剧当中悲剧和喜剧的差别,主要人物最终的结局是喜剧的话,那么他的人生一定非常圆满。
傅雷先生的前半生和大多数时候,恐怕都是喜剧中的主要人物的结局,然而他的结局,恰好是悲剧当中的结局。
1966 年9 月3 日上午,傅雷家的保姆周菊娣发现傅雷夫妇在江苏路的住所双双自杀身亡。
傅雷先生吞食巨量毒药,当保姆发现时,他已经躺在躺椅上。
傅雷先生的夫人朱梅馥女士则继承了中国传统妇女节烈自好的品质,在窗框上自缢身亡。
傅雷的遗书在1966 年9 月2 日深夜写就,3 日凌晨傅雷夫妇从从容容,坦坦荡荡地含恨去世。
(据傅敏当时记述说,傅聪当时远在英国,他在北京,一家四口就这样阴阳两隔,三地而别。
)傅雷的遗书当中,首先提到了从家里搜出的所谓的“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报),他百口莫辩,在人们面前已经死有余辜,更像是旧社会的渣子一样,应当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同时他还向孩子们托付了十三件事情,这十三件事情可谓是针针如刺,刺入了孩子们的内心,同时又像句句控诉一样,将那些戕害人性的反动分子,人类历史的罪人们推到了历史的绞刑架上。
3.傅雷的赤子之心(1)从傅聪的角度看傅雷赤子首先包含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样子,保留着为人的基本操守;其次是做人的方式和生活的本真,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内心的存在感;最后是作为音乐家的赤子模样。
作为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傅雷——“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
”“澄澈”不一定是他在人前人后是完全一致的,应该说如果一个人自始至终都是用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生活,不因世事的变迁发生变化的话,那么这也是另外一种“澄澈”。
《尚书》中的“赤子知归,慈母也”;《大学》中关于“赤子”的有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孟子》中也提到,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还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在很大层面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傅雷先生的确是做到了“学贯中西”,并且能将中国一些学人的研究方法运用到艺术研究的领域中,将其艺术研究出入于中西,在雅俗中不断地转化。
所以说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作为赤子的傅雷,从其子傅聪的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学术的表现,也是一个知识分子思想和感情的表现。
(2)从家书的角度看傅雷从1954 年的家书中,看出傅雷对生活的极度热爱。
在1954年1 月18 日晚的记述当中,他对傅聪说:“孩子,你这一次真是‘一天到晚堆着笑脸’,教人怎么舍得!孩子,我虐待了你,我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1954 年至1960 年的傅雷,在写家书给孩子们的时候,用大量的笔墨去抒发他内心独特、细腻的感受,丝毫没有发现他对生活的不热爱。
相反,倒是对生活极为地珍惜。
我们能够发现一位父亲,在生命终结之前,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学术创作不断地丰收的时候,对孩子的无限期待。
而这种期待十分有意思,恰好就转变成一种看似严厉,但内质当中又十分温情的赤子之爱。
1957 年的家书,从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来看,更像是傅雷先生人生的转换点。
在这一年的家书中,他特意跟孩子们强调了“在京的时间抽不出时间来,东奔西跑,即使有车,也很累”这样的事实。
我们能够想象到就是这样的一位爱国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学问家,在新中国形势大好的前提之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他自己执着的事业,为他热爱的音乐和艺术,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积极奔走,不知疲倦努力的场景。
1957 年3 月18 日写于北京的一封家书。
在这封信里,他饶有兴致地提到毛主席的讲话。
“那种口吻、音调,特别亲切平易,极富于幽默感,而且没有教训口气,速度恰当,间以适当的pause[停顿],笔记无法传达。
他的马克思主义是到了化境的,随手拈来,都成妙谛,出之以极自然的态度,无形中渗透听众的心。
”同时,他自己作为一个能够代表全国大多数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理论工作者的角色是非常满意的,因此也特别强调了主席、党对文艺的基本的态度和方针。
我们看到傅雷先生对“百花齐放、百花争鸣”这样数十年的教育事业是极其期待的,所以他说“我们既要耐性等待,又要友好斗争;自己也要时时刻刻求进步——所谓自我改造。
”当我们看到傅雷先生这段文字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他是一位将人性与学术贯通的学者。
1958 年4 月19 日的家书,傅雷先生没有过多描述的语言,只是在谈,“身体很糟,除一般的衰弱和失眠外,眼睛又出了毛病,触发时常常觉得眼睛发酸、淌泪水,头痛,以为眼镜不对,两个月以前请眼科医生验光,才发觉不是眼镜之故,是因为脑力,是一种神经衰弱”。
所以,他嘱咐孩子要保重身体,充分地休息。
这样的描述似乎是身体吃不消,精神上非常紧张。
在1958 年8月2 日的家书中说道:“一面学习马列主义,作为自我改造的初步,来提高自我的政治认识、理论基础;一面作些翻译的准备工作……常常说梦话。
”傅聪的妈妈说:“只有你的信,是我同你爸爸惟一的安慰!”(《傅雷家书》的版本不同,建议老师们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以一个权威的版本为基础,挑一些经典的在历史上具有节点意义的选文去不断地进行阐释,引导学生去细读,进行文学训练。
)1958 年4 月,傅雷翻译了巴尔扎克的《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1958 年4 月30 日开始,反右运动开始了,1957 年夏到1958 年春,傅雷先生受到了批判,最后被错误地划分为“右派分子”,从此傅雷就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当中,深居简出,专心地从事翻译工作,但是又因祸得福,较多地接触了艺术,开始研究很多碑帖。
在傅雷的家书中,有一些内容是直接要求傅聪关注碑帖,同时他还对中国书法的变迁、源流有了更多的认识,加深了对中国艺术的理解。
之后,傅雷开始翻译丹纳的艺术哲学,第二年五月份翻译结束并撰写了一则序,精选了插图等。
我们能看到1958 年的家书中,有一些关于傅雷翻译这些名着和研究碑帖的一些描述,这也符合当时的一些情景。
在1959 年10 月1 日的家书中,我们能看出傅雷先生特殊的自省精神。
比如他在信中提到:“十个月以来我的心绪你该想象得到;我也不想千言万语多说,以免增加你的负担……好多话,妈妈已说了,我不想再重复。
”从中能够看出傅雷先生在写信过程当中,有些许不平的情绪。
同时他还要考虑傅聪个人的感情问题,作为父亲的傅雷先生,在信中这样说道:“来信一字未提,我们却一日未尝去心。
我知道你的性格,也想象得到你的环境;你一向滥于用情;而即使不采主动,被人追求时也免不了虚荣心感到得意:这是人之常情。
”傅雷对于孩子的感情问题,给出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感情观,他说:“情人的眼光一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英国人对男女问题的看法始终清教徒气息很重,想你也有所发觉。
”最后,傅雷先生用中国传统文人普遍使用的一句话来总结:“自爱即所以报答父母,报答国家。
”这封家书的最后一段中傅雷先生说:“在此举国欢腾,庆祝十年建国十年建设十年成就的时节,我写这封信的心情尤其感触万端,非笔墨所能形容。
孩子,珍重,各方面珍重,千万珍重,千万自爱!”除对傅聪的关爱之外,我们还能从家书中感受到傅雷先生这种特别的心境。
1960 年,傅雷先生52 岁。
傅雷先生由于伏案工作,除腰椎骨质增生不时发作之外,同时因为长期的精神紧张导致失眠,不断地忧虑导致三叉神经痛等很多疾病,神经脆弱到非常难受的程度,他开始养花,喜欢养月季和玫瑰,培育出五十多个品种的英国玫瑰。
所以傅雷先生和傅聪的交流当中,也提到了很多关于当时的一些心境。
比如1960 年1 月10 日,在信中,他曾经对孩子说:“看到国外对你的评论很高兴。
你的好几个特点已获得一致的承认和赞许,例如你的tone,你的touch,你对细节的认真和对完美的追求,你的理解与风格,都已受到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