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矫正员考试题_.doc

社区矫正员考试题_.doc

《我国社区矫正与人民调解政策法规》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属于社区矫正的任务()。

A.行刑B.矫正C.安置救济D.限制人身自由2.社区矫正工作的对象是()。

A.罪犯B.行为偏差者C.罪犯和行为偏差者D.“三无”人员3.我国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机关是()。

A.人民法院B.人民检察院C.司法行政机关D.公安机关4.()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进行。

A.人民法院B.人民检察院C.司法行政机关D.公安机关5.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的趋势是()。

A。

加强社区矫正B.加强监禁矫正C.加强教育矫正D.加强惩罚矫正6.下列哪项不属于社区矫正的目的()。

A.通过社区矫正组织进行社会化的教育,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B.增强社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C.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D.对罪犯实施打击和惩罚7.下列选项中,()不是社区矫正的对象。

A.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B.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C.易于改造,且放在社会上服非监禁刑不致危害社会的罪犯D.剥夺了人身自由的罪犯8.调解协议的履行必须出自当事人的()A.需要B.同意C.自愿D.服从9.下列哪项不属于调解组织的三级调解网络()。

A.市(区)政府B.镇(街)调委会C.村(居)调委会D.调解小组10.人民调解委员会是()。

A.法律组织B.行政组织C.群众性自治组织D.互助组织11.下列哪项不属于人民调解的依法原则()。

A.受理和调解纠纷的范围要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B.调解纠纷要以法律、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作为辨别是非的标准C.调解达成的协议要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D.调解纠纷要依据社会公德进行12.在社区矫治工作中,()是通过家属进行教育矫治的良好形式。

A.家属监督B.家属控制C.家属负责D.家属规劝13.纠纷当事人()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的第一步。

A.发生纠纷B.出现冲突C.申请调解D.提起诉讼14.1954年政务院颁布(),标志着新中国人民调解制度的正式确立。

A.《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B.《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C.《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规定》D.《人民调解委员会条例》15.目前我国人民调解的主要政策法规依据是1989年颁布的()。

A.《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B.《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C.《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规定》D.《人民调解委员会条例二、多项选择题1.开展社区矫正,()。

A.有利于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制度B.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使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两种行刑方式相辅相成C.有利于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实现对罪犯的有效改造D.与行刑的成本无关E.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已成为世界行刑改革发展的趋势2.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为以下哪几种对象()。

A.被判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B.被宣告缓刑的罪犯C.被裁定假释的罪犯D.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E.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3.社区矫正的内容包括()。

A.行为督导B.教育矫正C.完成义务教育D.娱乐活动E.组织公益劳动4.人民调解的依据包括()。

A.国家法律B.国际条约C.政府规章D.传统习俗E.社会公德5.人民调解的特点主要有()。

A.群众性B.民主性C.自治性D.法制性E.强制性6.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包括()。

A.合理原则B.诚实原则C.依法调解原则D.自愿平等原则E.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7.人民调解的程序包括()。

A.受理纠纷B.调查研究C.进行调解D.结束调解E.履行调解协议8.人民调解必须遵守的纪律包括()。

A.不得徇私舞弊B.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C.不得侮辱、处罚当事人D.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E.不得进入当事人住所9.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指导下进行工作。

A.基层人民政府B.基层人民法院C.基层人民检察院D.村民委员会E.居民委员会10.调解纠纷要以()作为辨别是非的标准。

A.法律B.政策C.社会主义道德规范D.社区中多数居民的意见E.国家利益11.调解达成的协议要符合()的规定。

A.法律B.法规C.规章D.政策E.当地的风俗习惯12.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A.基层人民政府13.基层人民法院C.基层人民检察院D.村民委员会E.居民委员会13.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的方式通常有()。

A.申请受理B.主动受理C.制定受理D.法定受理E.协议受理答案一、1.D2.C3.C4.B5.A6.D7.D8.C9.A10.C11.D12.D13.C14.B15.A二、1.ABCE2.BCDE3.ABE4.ACE5.ABCD6.CDE7.ABCD8.ABCD9.ABC10.ABC11.ABCD12.DE13.AB三、简答题1.简述社区矫正的任务。

答:我国社区矫正主要有3项任务:行刑、矫正和安置救济。

(1)行刑。

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2)矫正。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3)安置救济。

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2.试述社区矫正的内容。

答:社区矫正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项:(1)行为督导。

通过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有效控制,规范他们的行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秩序,确保非监禁刑罚的有效执行。

(2)教育矫正。

教育矫正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等。

教育矫正的形式主要有集体教育、个别谈话教育、心理咨询教育和心理矫正、社会志愿者帮教培训、实践活动等。

教育矫正的目的是通过教育使矫正对象提高对所犯罪行的认识,矫正不良心理和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思想、素质、道德和行为等方面适应社会要求,顺利地回归社会。

(3)组织公益劳动。

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参加一定的公益劳动,使其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改掉不良恶习,认罪服法,回归社会。

3.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人民调解工作应当遵守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依法调解原则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开展调解工作时,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

依法原则主要表现为:受理和调解纠纷的范围要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调解纠纷要以法律、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作为辨别是非的标准;调解达成的协议要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

(2)自愿平等原则自愿平等原则表现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必须出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调解协议必须经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调解协议的履行必须出自当事人的自愿。

(3)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调解不是起诉的必经程序,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是调解工作必须遵守的第三个原则。

诉讼是我国公民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

公民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所有公民的法定权利,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限制和阻拦。

如果把调解作为必经的程序,也就是说,不经调解就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就会限制和剥夺公民的诉讼权利,从而也就限制、剥夺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其本身是一种违法行为。

因此,调解委员会不能以任何借口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4.试述人民调解的程序。

答:人民调解要经过以下程序:(1)受理纠纷纠纷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要求人民调解委员会予以调解解决,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的第一步。

人民调解委员会对纠纷进行审查,对属于它主管和管辖的纠纷予以接收的行为,称为受理纠纷。

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申请受理,二是主动受理。

(2)调查研究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以后,为了确定纠纷性质,正确解决纠纷,要及时开展调查研究,查明纠纷发生的原因、争执的焦点、发展的过程,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解。

调解委员要先向双方当事人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了解纠纷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记录他们提供的证人证言及其他证据,如需查看现场的,还应及时查看现场,必要时可作现场勘验笔录。

同时还要向知情人、周围群众、当事人工作单位、与纠纷有关的相关单位等了解情况。

在深入调查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调解方案。

(3)进行调解在确定调解方案后,人民调解委员会可确定时间、地点召开调解会进行调解。

调解会的具体程序一般是:先由调解委员宣布调解会开始,讲明调解内容与目的,结合具体纠纷情况,宣讲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社会公德等规范,要求双方当事人本着互谅互让精神,自主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纷争。

纠纷当事人双方分别陈述事实、意见与要求。

与会者可随时发言、补充事实、意见,对纠纷当事人进行教育帮助,疏导启发,提出解决纠纷的具体建议等,促使双方当事人端正态度、互谅互让,达成调解协议。

纠纷当事人双方以调解委员或人民调解委员会集体讨论提出的调解方案为基础进行协商。

他们可以表示完全接受调解方案,也有权对调解方案进行修改、变动,甚至提出新的调解方案。

(4)结束调解结束调解分两种情况,一是在调解会上,纠纷当事人双方经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调解成立而结束调解。

二是纠纷当事人双方经过反复协商不能达成协议,调解不能成立而结束调解。

达成协议、调解成立而结束调解的,又有需要制发调解书和不需要制发调解书两种结束调解的形式。

5.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答: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下列5种罪犯:(1)被判处管制的。

管制是指由人民法院判决,对犯罪人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时间的人身自由,交由公安机关执行,并依靠社区群众监督与矫正的刑罚方法。

管制刑是我国独创的刑罚种类,是限制自由的刑罚方法。

(2)被宣告缓刑的。

我国的缓刑制度是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确定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在一定考验期内,如果没有再犯新罪,没有发现发生其他依法应当取消缓刑宣告的特定事由,考验期满后原判刑期不再执行的一项制度。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

监外执行是指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对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罪犯,因出现了不适宜在监禁机构执行的法定的特殊情况,依法予以变更执行场所和方法,并将监外执行的期间算入刑期以内的一项行刑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