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②浮游植物

②浮游植物

②浮游植物
调查期间,绥芬河(包括支流)浮游植物经鉴定共计6门40种属。

其中,硅藻门最多,21种属,占52.5%;绿藻门次之,10种属,占25%;蓝藻门5种属,占12.5%;隐藻门2种属,占5%;甲藻门、裸藻门各1种属,共占2.5%。

绥芬河春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属有舟形藻、小环藻、针杆藻、桥弯藻;另外,绿藻门的衣藻、集星藻,蓝藻门的蓝纤维藻也在占优势。

绥芬河秋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属有硅藻门的短小舟形藻、简单舟形藻、异极藻;绿藻门的斜列栅列藻、柱状栅裂藻、盘星藻、纤维藻;蓝藻门的平裂藻、针状蓝纤维藻等。

绥芬河春季浮游植物数量均值为1.75×106 ind/L。

秋季浮游植物数量均值为1.81 ×106ind/L。

春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均值为4.15mg/L。

秋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均值为1.85mg/L。

③浮游动物
绥芬河浮游动物经鉴定共计4类33个种属,其中原生动物12个种属,占36.4%;轮虫16个种属,占48.5%;枝角类2个种属,占6.1%;桡足类3个种属,占9.0%。

绥芬河春季浮游动物优势属有原生动物的侠盗虫,轮虫中的晶囊轮虫、三肢轮虫、螺形龟甲轮虫;桡足类的无节幼体。

绥芬河秋季浮游动物优势属有原生动物有滚动焰毛虫、筒壳虫、侠盗虫;轮虫类有蒲达臂尾轮虫、三肢轮虫、矩形龟甲轮虫、螺形龟甲轮虫、前节晶囊轮虫;枝角类有柯氏象鼻蚤;桡足类有某种剑水蚤、无节幼体及桡足类幼体。

绥芬河浮游动物数量均值为4.40×103 ind/L。

生物量均值为0.41mg/L。

④底栖动物
调查期间共采到底栖动物4类41种(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及扁形动物),隶属于11目20科,其中水生昆虫28种,分属5目12科,占总数68.3%;软体动物5种,3目5科;环节动物7种,2目2科;甲壳动物1种,1目1科。

春季绥芬河底栖动物优势种属有生米蜉、东北田螺、黑龙江短沟蜷、圆顶珠蚌和钩虾等。

秋季绥芬河底栖动物优势种属有生米蜉、Epeorus uenori,东北田螺、黑龙江短沟蜷、圆顶珠蚌、宽身舌蛭、钩虾等。

调查期间绥芬河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43.31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0.31g/ m2。

⑤水生维管束植物
调查期间在保护区境内共采集水生维管束植物2大类别(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共计7科8种,共有挺水植物、滨水植物和漂浮植物3种生态类群。

其中眼子菜科为2种,其他种类分别只有1种,结果见表5-2-9。

保护区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在不同江段中的种类和优势种有较大区别。

保护区的河湾及回水区只有少量水生维管束植物,而在低洼沼泽区有较多的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

保护区河段水生大型植物中多为广布种类,但其分布和优势种因水域的生态环境而发生变化。

评估河段主要优势有:芦苇、水葱、宽叶香蒲、两栖蓼等,在各个河段中优势种有所差异。

(5)鱼类等水生生物食性及食物网链关系
保护区境内共有鱼类8目13科36种。

其中鲤科鱼类15种为优势种群,占调查鱼类种类总数的41.7%,从生态类群的组成来看,绥芬河生态类型上中游多以栖息冷水水域、喜急流、溶氧高,底质为鹅卵石、石砾的冷水性或喜冷性鱼类为主,而下游多以温水性鱼类为主(表5-2-10)。

表5-2-10 主要鱼类种类生态类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