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趣味语文知识教案

趣味语文知识教案

标点符号教学目标:1、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

2、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

重点: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

难点: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

过程:从前有个旅店贴了一张广告,上面写着:“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位旅客走上来,要求住店.店主指着广告说:“你没看见写的广告:‘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客人说:“我看见了.广告说得清楚:‘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其实,这句话还有另外两种句读方式:一种是疑问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种是陈述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先生的字据从前,有个财主非常吝啬.一次他为儿子请一位教书先生.在讲待遇时,先生知道他平素对人很刻薄.就动了心思,和他立了个字据,上面写道:无米面亦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财主看了非常高兴,他想先生用膳不讲究,而且不用掏学费,感到是占了大便宜.到了年底,先生要找财主算账.财主哪里肯给,二人就一同到县衙去打官司.县官让财主将字据念了一遍;财主就按所立的字据念了一遍,先生却按标点的停顿念了一遍,这样就念成了:无米,面亦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财主一听傻了眼,只得将学费和饭钱付给了先生.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着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题诗.那位书法家写的是唐朝王之涣的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于疏忽,书法家忘写了“间”字.慈禧大怒,要杀他.那位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读给慈禧听:“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巧改对联?从前有个老进士,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于是他好得意,准备第二天大宴宾客,进行庆祝,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外.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于这老进士平时为富不仁,仗着自家有财有势,经常欺男霸女、鱼肉乡里,百姓对他无不恨之入骨.其中有个秀才见了这副对联顿时计上心来,决定要捉弄一下老进士以解心中恶气.于是,他趁黑夜把这副对联的“士”字下面一横加长,把“夫”家添了一撇,“人”字加了两横.?第二天,老进士请来的宾客都来了,大家一见这副对联,都交头接耳,偷偷暗笑.老进士闻讯出来一看,只见对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布置作业:复习标点符号的作用。

趣味语文故事(一)教学目标:1、了解趣味语文故事。

2、感受中国语文知识的魅力。

重点:了解趣味语文故事。

难点:感受中国语文知识的魅力。

过程:一、一字师。

历代的诗话、笔记中,载有许多诗人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据《唐诗纪事》等记载,唐朝有位名叫齐已的诗僧,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看了,提出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因为“一枝开”与“早梅”的诗意更加贴切。

齐已深以为然,立即下拜,尊奉郑谷为“一字师”。

元朝着名诗人萨都刺,有两句诗常常被人们赞扬: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

后来他听说山东有一位老人对这两句诗有不同的看法,便专程去拜访。

老人见诗人登门,便直率地说:“前一句用‘闻’后一句用‘听’,都是用的耳朵,不是太单调了吗?”萨都刺觉得老人的意见很中肯,便请教说:“依你看,怎么改好呢?”老人说:“唐朝人有‘林下老憎来看雨’的句子,把‘看’借来代替‘闻’字不好吗?”萨都刺非常叹服,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自己的“一字师”。

二、【纪晓岚轶事二则】1、灯谜联难倒君臣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乾隆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元宵佳节。

到了元宵节这天,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了御花园。

乾隆与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走动,就好像是在灯海里神游。

他们每到一盏灯前,或赏诗,或猜谜,或对句,不时发出一阵阵酣畅的笑声。

文武大臣众星捧月般地陪着乾隆帝来到纪晓岚献的彩灯前,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上写: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满朝文武看了这副灯谜对联,立刻收敛了笑容,皱起眉头,他们都被难住了。

既爱对句又喜猜谜的乾隆帝,这时也没了辙。

君臣一起,搜肠刮肚,绞尽了脑汁,但猜来猜去,还是不知所云。

最后,只得让纪晓岚自己揭开谜底。

原来,谜联是打两个字,上联是“猜”,下联是“谜”。

2、巧对贺寿联话说,乾隆帝在位五十年时,为了庆祝大清当时的繁荣富强,更为了庆祝自己在位五十年,乾隆皇帝遍请全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到北京赴宴。

乾隆皇帝非常高兴,遍问谁是最年长者,其中一位称自己141岁,皇帝大喜。

因为,大清国从l644年入关至此,正好是141年,此人正好见证了大清的这一历史,皇帝大喜,便招纪晓岚与己对一联: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花甲为60岁,重逢为120,再加上3×7=21,正好是141);纪晓岚思考片刻,即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古稀为70岁,双庆为140,多一度即再加一也,正好是141)。

此联对得如此之工整,纪晓岚真可谓天下第一才子也。

三、【对联天子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未登基前就酷爱对联,故有“对联天子”的雅称。

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朱元璋当时刚想举事。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途中,他遇到了好友葛恩,于是口占下联曰:“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

葛恩沉思片刻,便以诘问句对出上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

朱元璋听后,暗自高兴。

朱元璋率军于集庆大胜元军后,在驿站小憩,见到有一名7岁儿童居住其间,乃是代父服役,便问童子:“你会不会对句?”童子答道:“会。

”朱元璋便出上联曰:“7岁儿童当马驿”,儿童上下打量朱元璋一番,心想,此人不凡,随口以“万年天子坐龙庭”相对。

朱元璋大喜,下令免其劳役。

朱元璋在率军攻打姑苏城时。

为了鼓舞士气,便以拆字法出了下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军师刘伯温随即以同样方法对出上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联意是说,您的“吞吴”意图,我一定会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朱元璋闻之大喜道:“军师知我也。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传旨曰:不论文武百官,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张贴春联。

一日,他微服上街察访,忽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春联,便上前询问。

原来此人家以阉苗猪为业,家里并无人会写字,一时又未请到秀才来写,正在为此事犯愁哩。

弄清原委后,朱元璋自荐说:“我来替你写一副吧!”他根据户主的职业特点,展纸挥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视察完返回时,发现这家仍未把他亲自撰写的春联贴到门上,不禁大怒。

户主连呼:“皇上走后,我们才知道这是千古难得的御赐墨宝,已经把它悬挂在中堂,正在焚香祝圣呢!”朱元璋听罢,转怒为喜、命侍从赐户主白银30两,以彰其一片忠心。

一日,朱元璋在四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的陪同下,观看赛马。

他见骏马飞驰,四蹄生风,偶得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并让一子一孙分别对出下联。

朱允抢先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

太祖听后,认为对句太软弱,无气势,不悦。

又让儿子对,朱棣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

太祖欣喜,频频点头称赞。

一日,朱元璋微服出访,途中遇到担藕叫卖的农夫,便触景生情,口占五言上联曰:“一弯西子臂”,并让农夫对下联。

农夫看看藕孔,应声对出下联:“七窍比干心”。

农夫对得如此快速、工整,大出朱元璋所料,他非常高兴,即封其为“祭酒”(官职名)。

某日,朱元璋又微服来到一茶馆,与一正在品茶的读书人攀谈起来。

他得知书生祖籍在重庆,便以地名出上联曰:“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

书生知道这是嵌地名上联。

便应声对出下联曰:“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朱元璋听后十分赞赏。

还有一次,朱元璋微服来到一个小镇的酒店饮酒。

他见店面狭小,又没有可口的下酒菜。

便口占下联曰:“小酒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店主随口对出上联曰:“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朱元璋听后大喜,欲赐其官职,店主人婉言谢绝。

朱元璋和丞相刘伯温对弈时,兴致所至,偶得下联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并让刘伯温对上联。

刘略加思索,对“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朱元璋听后,感到君臣二人以对抒发胸臆,倍觉畅快。

四、【朱元璋为一字斩知州】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

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

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

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

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

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

但是,想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受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

”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

五、【苏轼妙语拒友】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人所熟知。

其诗词歌赋,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在中国古代文坛上都是屈指可数的。

但他的宦海生涯并不顺利,虽然也曾官至三品,任过礼部尚书、翰林、皇帝侍读等要职,但更多的是作迁客骚人,一生被放逐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庙堂”的时间。

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气却很大,身后更是千年传颂不衰。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

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

”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

有一个人同他们是旧交,想求取官职。

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

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

”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