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成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以及食物链的书写等知识,这些内容都是考试命题的热点。
6.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狐、蛇、鹰等多种生物。图1是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2中的甲、乙、丙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三类生物中的一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1方框中的生物可能是老虎
【详解】
我们知道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目的是充分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如果重叠下面的叶子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进行制造有机物,只会消耗有机物,所以看出是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详解】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肺”之称,错误。
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错误。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正确。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点睛】
绿化校园,应本着经济、环保、不改变校园原有规划的原则进行。
10.下列生物中,能产生种子的是( )
A.银杏B.葫芦藓C.铁线蕨D.海带
【答案】A
【解析】
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详解】
银杏是裸子植物,因此能产生种子,A正确;葫芦藓是苔藓植物,铁线蕨是蕨类植物,海带是藻类植物。因此三者都不能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BCD错误。
2.用铅笔轻轻碰触蜗牛,蜗牛马上把触角收了回去,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能生长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繁殖
D.要呼吸
【答案】B
【解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用铅笔轻轻碰触蜗牛,蜗牛马上把触角收了回去,这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B正确。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
一、选择题
1.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将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后,用黑纸片对叶片的部分进行两面遮盖光照一段时间,经酒精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变蓝的部位是()
A.被遮光的部分B.见光的部分
C.只是叶片的边缘变蓝D.整个叶片都变蓝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程①由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完成,过程③由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完成,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利用,正确。
B.水藻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通过捕食与被捕食,能量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正确。
C.食物链上缺少分解者,无法完成物质循环,错误。
D.湿地生态系统就有自动调节能力,可以降解污染,但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水华、赤潮等,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湿地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
8.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整个地球
C.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内容),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范围)。它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是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
【详解】
A.食物链书写要求之一,是箭头指向捕食者(表示能量流动),因此图1方框中的生物不可能是老虎,A不符合题意。
B.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因此有机物总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植物),则图2中乙对应的生物类别是植物,B符合题意。
C.若人类大量捕杀鹰,鹰的数量减少,由于鹰以蛇为食物,因此短时间内蛇会增加,C不符合题意。
【分析】
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详解】
由分析知道:调查过程中只调查与自己熟悉的同学,调查的人数少,不具有代表性。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
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五条食物链
B.最长的食物链是草一►食草昆虫一►青蛙一►蛇
C.该食物网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D.如果蛇遭大量捕杀,则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会增多
B.图2中乙对应的生物类别是植物
C.若人类大量捕杀鹰,短时间内蛇会减少
D.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图1是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其中有植物、鼠、昆虫、蛇、狐、食虫鸟和鹰等生物。图2表示甲、乙、丙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三类生物中的一类,横坐标是生物种类,纵坐标是有机物总量,其中甲表示肉食性动物,乙表示植物,丙表示草食性动物。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区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11.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间距和株距科学合理,使题目的叶片互不遮挡,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充分有效利用这片土地上的光能,来提高产量。所以合理密植是利用提高光合作用,以增加作物产量的措施。
【详解】
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草→鼠→鹰;草→鼠→蛇→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草→兔→鹰,A错误;根据选项A的解答可知: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B错误;有些生物可以捕食多种生物,可以位于多条食物链上,C错误;如果蛇被大量捕杀,那么短时间内,青蛙会因天敌数量减少而数量会增加,D正确。
A.过程①由生产者完成,过程③由分解者完成
B.水藻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能量可沿食物链流动
C.食物链上的生物共同参与,即可完成物质循环
D.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生态系统的各部分组成成分。
【详解】
A、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有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故A错误。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题干中缺乏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故B错误。C、在该食物链中,乙处于的营养级别最高,因此在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含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故C错误。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会因食物的增多而数量增加;同时甲以丁为食,甲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会减少,丙因缺少天敌数量可能增加。故D正确。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寒冷的冬天,杨树纷纷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杨树冬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4.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该生态系统
C.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
9.校园绿化应注意的事项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周期B.应尽量减少地而裸露
C.教室内尽量配置名贵花木D.教室前后应注意通风,采光好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绿化是指栽植花草树木以美化环境的活动,绿化可改善环境卫生并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多种作用。
【详解】
校园环境绿化是以绿色的各类花草树木为主,以其特有的美化和防护作用起到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调节气候等改善环境的功能,使学校成为清洁,优美的学习环境活动场所。因此,绿化应尽量减少地面裸露、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周期、教室前后应注意通风,采光好。名贵花木价格昂贵,不易打理,不适合种植在校园内,故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