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语口语练习资料大全

英语口语练习资料大全

“海外归来谈英语”系列讲座(一)人生工具思路决定出路。

思路不对头,再好的方法也没有用;思路正确,才会找到和应用好的方法。

由于多种原因,国人在语言和外语学习上有很多思想误区。

讲座就是帮助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讲座不是培训,而是“洗脑子”、理清idea。

只有先解决了思想问题,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探索适合自己的路。

本讲座“谈英语”,谈的是作为工具使用的“应用英语”,不是大家熟悉的“应试英语”。

作为英语工具的使用者,本人将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包括英语的重要性、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在国内条件下掌握英语工具等。

讲座大约安排八讲。

各讲内容简介如下:第一讲“人生工具”,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讲述英语工具在人生,包括职业、家庭和业余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讲“应用英语”,抨击“应试英语”的弊端,探讨应用英语的特点和学习要点。

第三、四讲分别讲述如何练习听力和口语,在学习方法层面进行探讨。

鉴于“英语角”在国人学英语中的特殊作用,在第五讲中专门讨论英语角问题,包括其重要性、优缺点和如何提高英语角活动成效。

学习英语工具的过程,实际就是自学的过程。

第六讲“自学之路”介绍本人自学英语的历程和体会,以及我的一些学生如何自学英语的。

工具的核心问题是“用”而不是“学”。

我提出“用英语,不要学英语”的理念。

第七讲探讨这个根本性问题。

语言不过是沟通的工具,而更重要的是沟通意识和能力。

第八讲探讨“沟通”问题,并提出策略建议。

以上是本讲座的大概情况,可根据大家的需求随时进行调整。

希望我们的探讨是双向的。

欢迎大家以各种方式提问,也可以问话题以外的问题。

讲座后留有讨论的时间。

还要感谢西安戴氏英语学校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能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享和沟通。

好了,我们现在就开始。

首先讲一个在国外工作中发生的故事:l“Do not speak English?Get away!”(不会讲英语? 出去!)几年前我曾在东非坦桑尼亚共和国工作。

我在一个公路工程项目组任项目经理。

项目业主:坦桑尼亚政府;承包商为中国某公司;监理方为挪威一家监理公司;投资方为世界银行。

国际项目就是这样由不同国籍、肤色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参与,俨然象一个小小的“联合国”。

根据国际惯例,国际工程项目的法定工作语言:英语。

不论项目在何种语言国家,所有文件以英文书写,口头交流使用英语。

搞工程项目管理,要和社会上方方面面的部门和人打交道,如业主、监理、政府部门、贷款方、材料供应商、警察、保险公司、法院、分包商、雇工和当地居民等。

作为承包商项目经理,我每天从早到晚都在不停地和人说话。

但项目组只有我一人能说英语。

其他人都是“哑巴”――他们都是我国学校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口袋里装有四、六级证书。

但是在这种场合,那些证书不过是废纸,只能证明“不会说话,阅读太差”的能力。

既当管理者,又做翻译,带了一群哑巴做国际工程,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深有体会――中国人要走向世界去打拼,太不容易了!记得开汉城奥运会时,我在美国写家信,对家人说,只要中国运动员出场就要给他们鼓掌,哪怕得不到任何奖牌。

中国人参与国际竞争太艰难了。

我们能在国际上中标就很不容易,可是几经挑选派出去的人又是怎样的呢?每个月要开项目例会,由项目各方人员参加。

而我们列席的工程师们,只能闭嘴旁听(当然,听也听不懂,还要等我翻译)。

如果他们情不自禁要发表意见,话还没说完,外籍监理就吼起来:“Shut up!This is an international contract loaned by the World Bank. Speak English! No Chinese!Do not speak English? Get away!(住口!这是世界银行贷款公路项目,根据合同规定,必须用英语工作。

不许讲中国话!不会讲英语?出去!)”,监理气愤地说:“话都不会说,来干什么!英语也不是我的Mother tongue (母语),按合同办事,我不能说我的母语,你们也不能说中国话。

不说英语,就是违背协议。

Do not speak English?Get away!”话是难听了些,可我们违约,挨骂活该。

更为悲惨的是,我们的人挨骂也听不懂,还在那里傻笑。

我对他们说:“别笑了!人家骂你们呢!你们不说英语,出去吧!咱们违约了,出去吧!”这时我们的工程师只有默默站起来,低着头走出去。

监理跟在后面“砰”地把门关上,嘴里还在嘟囔着:“这样的人,怎么工作!”是啊,家里搞装修,也不会请一个哑巴。

不会说话,只有出去。

Get away,就是淘汰出局,还是让人家骂出去的!何等耻辱、可悲!同胞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听到这些,做何感想?在世界各地许多场合(学术、工程、商贸等),很多在国内颇有成就的人,像傻子一样被冷落在一旁。

我们的高级工程师感叹道:“出了国才发现自己这么差,连民工不如!”听到这话,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再一想,说得有道理――我们雇佣的很多当地民工都会说英语。

看着同胞受英语羁绊的惨状,深深为走向世界的祖国忧虑。

到这时,也只有到了这时,我们的人才深深地体会到英语,特别是口语的重要。

工程师们说,没有英语工具,感觉自己“从天上掉到地上”。

这个时候,大家猜,我们的工程师怎么办?(听众:开始学英语。

)不是。

他们说自己岁数大了,没有希望了。

于是像很多家长一样――“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他们纷纷提笔写家信,告诫孩子:“孩子啊,孩子!爸现在算是彻底明白了,你将来不管干什么,一定要好好学英语,特别是要会说英语,像我们的李经理一样。

”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己挨了骂、受了憋,先想着的竟然是万里之遥的孩子!对此我好感动。

但同时,我对他们说:“你们光这样督促,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帮倒忙!”他们问:“为什么?”“好好学英语就行了吗?”我问他们:“你们的英语不是学得挺好,为什么做哑巴?”我帮他们分析:问题出在学校英语教育方向――只培养阅读,没有口语教学。

在“应试教育”下,考试是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

而学校英语不考口语,于是老师不教、学生不学。

老师、学生齐努力,努力教学做哑巴。

“好好”学的结果就是做哑巴。

“那你是怎么学的?”他们问我。

我告诉他们,我的英语是自学的。

学英语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应用。

而语言的应用第一位就是说话,所以口语成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实际上,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目标不一样,方法就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

我对他们说,严重的问题是,现在国内学校里教的还是哑巴英语。

如果仅仅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可能他们比你们还哑巴。

因为现在学校的应试教育越演越烈。

要解决口语问题,只有靠自学。

如果家长先明白这里面的道理,才能为孩子引好路。

我就是在家长引导下才走上这条路的。

然后,我给他们讲语言的功能、应试英语的弊端、如何掌握英语工具……所以说,这个“谈英语”讲座海外还没归来就开讲了。

我告诫他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和机会,要抓紧学习。

不在于能学多少,重要的是理清思路,才能有效地指导孩子。

”于是,在项目组我办起英语口语辅导班。

四十多岁的工程师,一大早起来练口语……同学们,朋友们:听到海外发生的故事,不知你们做何感想?掌握英语工具不是奢侈的要求,而是生存的基本要求――世界成为“地球村”,英语就是地球村的村语。

不会村语,怎做村人?中国已经进入WTO,而WTO就是一个英语俱乐部。

俱乐部里很热闹,但“聋哑人”莫入。

英语是国际工作语言,这是游戏规则,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管你的民族情绪如何、不管你是否情愿,这就是现实。

不守规则者,只有Get away――淘汰出局。

淘汰出局,到哪里去?到月球上去?就是到了月球,还是要说英语――美国人三十多年前就登上了月球!有些人说,反正我永远不出国,就在中国待着。

是的,可以永远呆在国内。

但是“狼来了”,你怎么办?与狼共舞,就要说狼语,英语就是狼叫唤。

即使在国内,只要是国际项目,工作语言就是英语。

比如,我在广东工作时,从早到晚说的是英语、文件用英文写成,因为那是一个国际公路工程项目。

不会英语,在国内也“混”不下去,除非你不要介入。

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我们不能改变国际规则,但可以改变自己――通过学习掌握这门工具。

谁生下来就会说话?还不是后来学成的?大家趁现在还年轻,赶紧起步。

不要像那些工程师一样,等到四、五十岁才明白这个道理,到那时可就太晚了!俗话说:“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生在世需要各式各样的tool(工具)。

就像今天的讲座,如果没有白板、没有写字笔、没有话筒……讲座怎么进行?没有工具寸步难行;有了工具,做事情就顺当得多。

这是日常生活中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而语言就是众多的工具之一。

可每当我说英语时,有人就说:“哦,你是英语老师。

”我说:“不是。

我是工程师。

”人家不相信,认为说英语的人就一定是英语老师。

在英语角活动时,很多人甚至问我:“是哪国人?”我说我是中国人。

但是他们不相信。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说英语?为什么说英语的就一定是英语专业的,或者是英语教师,甚至成了外国人?这就是思想误区。

我使用计算机,计算机是我的工具,但我不是一个计算机教师;自行车是我的代步工具,但我不是自行车教练;我吃饭使用筷子,但也不是筷子教师……它们都是我的工具。

因为有了这些工具,才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

那么,英语工具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我对英语的认识也是逐渐深入的。

原来就是想着参阅英文资料,但真正使用上以后,越来越体会到它的巨大作用。

英语为我打开一个崭新世界的大门――从未见过的人,从未经过的事,一一呈现在面前。

通过观察、体验和沟通,我得以认识世界,了解新事物,审视和学习异域文化精华,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和职业人,如何服务社会、快乐生活,成为一个新人。

与此同时,又以英语为工具,传播我们的文化。

在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第一位的收获,就是了解、接受和学会做一名志愿者。

这是英语工具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

我首次出国工作地点在美国田纳西州,该州的别名“志愿者州”(Volunteer State)。

我是从那里开始接触并逐渐认识志愿者的。

什么是志愿者?“业余时间,利用所长,帮助别人,不要回报,快乐自己。

”这是我对志愿者下的定义。

志愿者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比如,今天的公益讲座,就是我作为志愿者,利用所长为大家服务。

大家从讲座中多少有所收获,而我则得以梳理个人经历、体验价值和享受快乐。

从第一次回国至今近二十年时间里,不论我走到世界何地、从事何种工作,在完成本职的前提下,我都尽可能利用业余时间和个人所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而我又能够提供帮助的人。

“Everything is a project(凡事皆项目)”,我将志愿者活动作为项目,或者说“正经事儿”去运作。

对我个人来说,和过去的我相比,确实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未曾想到过的根本的变化,真有一种“重新做人”的感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