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养殖的技术复习课程
• 2012年10月15日大黄鱼批发价格
• 2012年10月15日 中国水产养殖网 出处:中国水 产养殖网综合 浏览量: 1796 次 我要评论 单位:元/公斤
品种 批发市场
最高价
• 大黄鱼 山东威海水产市场 36
• 大黄鱼 青岛城阳水产市场 44
• 大黄鱼北京八里桥水产市场 60
• 大黄鱼石家庄桥西水产市场 26
• 鱼苗入池后,每天用虹吸管吸去池底的残饵、死 苗、粪渣和其它杂物。静水培育时,结合吸污, 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20%~30%。稚鱼期换水 率为50%~60%;幼鱼期为100%。
• 鱼苗入池后第二天开始投饵。2日龄~5日龄时投 放轮虫的密度是3个/ml~5个/ml;5日龄~10日龄 时为10个/ml~15个/ml;10日龄~15日龄时为20 个/ml~25个/ml;20日龄后保持在10个/ml左右。 轮虫投喂前最好用单细胞藻类强化培养,增加其 营养。在12日龄~20日龄时又增加投喂卤虫的无 节幼体2个/ml,20日龄~30日龄3个/ml~4个/ml, 30日龄以后5个/ml。在仔鱼后期和稚鱼阶段,投 喂桡足类,投喂密度为0.2个/ml~1个/ml。在稚幼 鱼阶段,可适量投喂鱼、虾、贝的肉糜。
(二)生活பைடு நூலகம்性
1.栖息环境 大黄鱼是暖温性集群洄游鱼类。自然分布于南黄海、朝
鲜西南岸、东海和琼洲海峡以东的南海北部沿岸。大黄鱼 为浅海近底层鱼类,通常栖息在60米以内的近海中下层。 厌强光,喜浊流。具生殖洄游。
2.温度 大黄鱼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是10℃~32℃,最适生长温
度为18℃~25℃。当水温降至17 ℃时摄食量开始减少, 降至15 ℃时摄食量降至正常量的50—55%,降至11.5 ℃ 时摄食减缓,降至正常量的10—12%;水温升到28℃,摄 食减少到正常量的60—70%,水温升到30℃,摄食减少到 正常量的20—30%。 3.盐度
• 室内水泥池中培育:
培育池应设在安静、保温性能好和光线较弱的育苗室 内。池子大小可在30m2~40m2左右,以圆形或长圆形为 好,水深应在1.5m以上。同时要配备控温和冲气设备。在 催产前40d左右,将亲鱼移入室内进行强化培育。
放养密度:1.5kg/m3左右;
放养量:如果计划生产100万尾左右的鱼苗,需培养雌 性亲鱼(1kg重)约30尾。
二、大黄鱼的人工繁殖
1.亲鱼的选择 大黄鱼的亲鱼,应选择雌性体重在800g以上,
雄性体重在400g以上年龄在2龄以上的体质健壮 外形完整的个体。为了提高催产率,一般提前几 个月对亲鱼进行强化培育。
入池前的亲鱼性腺尚未发育,在外表上雌雄性 征不明显。一般来说,雌性体形较宽短,吻部较 圆钝,而雄鱼体形较瘦长,吻部相对较尖锐。选 择亲鱼雌雄比以2∶1为好。
三、大黄鱼的养殖
(一)网箱养殖 1.海区和网箱的选择
成鱼养殖的网箱,应设置在风浪较小的港湾, 要求流速在1m/s以内,流向平直而稳定,水深5m 以上的海区。海区的表层水温在8℃~29℃,盐 度在13~32之间。一般用2cm~5cm的网目的网 箱,网箱大小一般为3.2m×3.2m×3.5m~4m, 为了固定网箱,将其固定于9个或12个 3.5m×3.5m的木制框架上。
5.繁殖习性
大黄鱼的性成熟年龄,雌性为3龄~4龄, 雄性2龄~3龄。南方比北方成熟早。初次 性成熟时体长为18.5cm~30.5cm,体重 150g~350g。
大黄鱼的产卵多在傍晚至午夜进行。发 情时亲鱼会发出“咯咯”的声音。其受精 卵为浮性卵,在水温18℃时,约50h孵出仔 鱼。大黄鱼为分批产卵鱼类,产卵可延续 数天。
4. 人工孵化
大黄鱼受精卵的孵化,可采用流水式孵化或静 水式孵化两种。
• 流水式孵化:
将受精卵按20万粒/m3~30万粒/m3水体的密 度放入3 m3 ~10 m3的水泥池中微流水冲气孵化, 或以50万粒/ m3的密度放入孵化桶中孵化。孵化 后移池进行鱼苗培育。
• 静水式孵化,以8/ m3 ~12万粒/ m3的密度放入20 m3 ~30 m3水体的水泥池中冲气孵化。孵化期间, 不断充气,并适时换水。孵化后仔鱼就池培育。
3.饵料投喂
饵料以新鲜或冷冻的鱼肉为好,投喂时切成 块状,若绞成肉糜,必须要用粉状鳗鱼配合饲料 调和成团状后投喂,以免饵料的散失。投饵量按 鱼苗体重计算,一般控制在鱼体重的4%~6%, 并根据鱼体的实际摄食情况、水质情况及天气情 况调节日饵率。饵料每天投喂两次,以日出之前 和日落之后投饵为宜。
4.鱼病防治
在大黄鱼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是胃肠 病和细菌性疾病,可采用定期往养殖池注 入淡水和在饵料中添加抗生素及多种维生 素的方法,有效的防止鱼病的发生。
池塘养殖与网箱养殖比较
池塘养殖大黄鱼,成本相对较网箱养 殖低,水质易调节,并可利用大黄鱼能忍 耐较大盐度幅度的特点,定期在池塘中注 入淡水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滥用药 物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提高成活率。在 闽东地区,体重50g的大黄鱼种,经池塘养 殖12个月,平均体重可达450g,部分个体 体重达750g,养殖成活率可达80%以上。 另外,池塘养殖大黄鱼体色较网箱养殖大 黄鱼接近天然体色,出售价格较高。
2.大黄鱼网箱养殖技术
• 放养鱼种规格:选择75g/尾~100g/尾,这样当年 可养成商品规格。放养密度在25尾/m3左右。
• 网箱养殖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投饵、换洗网箱 和清除网箱附着物、网箱检查和防病防逃等。
• 大黄鱼的饵料:主要以冰冻的鲐鯵鱼为主,辅以 粉状饲料经加工后投喂。鱼肉可切成块,也可用 绞肉机绞成鱼糜,添加维生素或其它添加剂,作 成团状饲料,用手挤压成不同的块状投喂。投喂 量高温季节为鱼体重的5%~8%,越冬期为1%以 内
培育池要遮光,使光照强度在500Lx左右。培育水温控制 在15℃~25℃之间。每天投饵1次~2次,投喂体重的 3%~4%,在早晚进行。每天排污1次,排污时进行换水, 每天换去1/3或1/2的水,以保持水质良好。饲养管理期间, 应尽量避免对亲鱼的损伤和惊动。
3.人工繁殖
对适用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催产剂一
2.亲鱼培育
• 网箱中培育:
亲鱼培育的网箱,应设置在缓流海区。 网箱的深度应在4m或4m以上,并应尽量避 免惊动与提箱。3月份以前的低水温期间, 视天气情况,每1d~2d投喂一次;连续阴 雨,每2d~3d天投饵一次,投喂体重的1% 左右。3月份以后,水温开始回升,应增加 投喂次数,每天投喂1次,投喂体重的 2%~4%。
大黄鱼适宜生存的盐度范围是10~35,最适盐度范围 在30.5~32.5之间。盐度低于16.3和高于32.5时,均不利 于胚胎发育。
3.食性
大黄鱼为肉食性鱼类,其摄食对象主要 有小鱼、虾类、虾蛄类和蟹类等。也食同 种小鱼,因而易同类相残。大黄鱼多在晚 间及小潮时摄食。
4.生长
大黄鱼一般在3龄以前生长较快,而后趋 于缓慢。体长生长高峰在1龄,绝对量在15 厘米以上,2龄开始迅速下降;体重生长最 快是在2龄~6龄。而且,大黄鱼的雌鱼生 长明显比雄鱼快。
• 室外土池培育
池塘面积500m2~2000m2,在放鱼苗一 周前,在清塘消毒过的池塘里施有机肥, 培养好基础饵料生物,在轮虫高峰期时将 鱼苗下塘。鱼苗放养密度300尾/m2左右。 要经常观察池塘水质变化,当饵料生物不 够时要投喂部分粉状配合饲料。培育过程 中要适时加注新水,使池塘水深从开始时 的50cm增加到1.5m左右。
(二)池塘养殖
养殖大黄鱼的池塘,水深应在2m以上,大小 1ha左右,要求池塘进排水条件好,便于水质的
控制和调节。也可利用对虾养殖塘进行大黄鱼的 养殖。
1. 池塘消毒与苗种放养
2.
在鱼苗下塘之前,需对池塘进行清塘(清
塘按常规方法进行)。待清塘药物的药性消失后,
即可放苗。选择个体重50g以上体表完整、健壮
大黄鱼的养殖
• 大黄鱼养殖现状: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俗称 黄鱼、黄瓜鱼、黄花鱼等。在分类上隶属于鲈形目,石首 鱼科,黄鱼属。
大黄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海水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细 腻,营养丰富,倍受人们的喜爱。80年代后由于资源衰退, 其产量一度大减。经过多年研究,大黄鱼的人工繁殖已获 得成功,1990年开始批量育苗,商品鱼养殖从1992年开 始不断扩大规模,产量逐年增加。养殖省份从福建开始, 并向浙江、广东,海南等省辐射。近年来浙江的宁波、舟 山、温州和台州等沿海地区以及福建的闽东地区,大黄鱼 的养殖正蓬勃发展。尤其是福建的宁德地区,大黄鱼的人 工育苗和养殖的产量很高,年育苗产量都在5000万尾以上, 成为当地的主要水产业支柱。养殖方式也从网箱养殖向池 塘养殖拓展。
活泼、规格大小整齐的当年鱼种,根据养殖条件
和管理水平,放养密度为7500尾/ha~12000尾
/ha。鱼种进池前应先用20mg/L的痢特灵药浴消
毒。
2.水质调节
在鱼苗入池后的最初阶段,采取逐步渐加水 的办法,达到预定水位后,再进行换水,其换水 量随鱼体的长大而逐渐增加,平均每天水体的交 换量由早期的1/3增加到后期的2/3,特别是夏季 高温期,最好能够采用边排水边进水的方式换水, 保持养殖水体水质的良好状态。
5.仔、稚鱼的培育 大黄鱼仔稚鱼培育有室内水泥池 和室外土池培育两种。
(1)室内水泥池培育 育苗池可选用圆形、长方形或长圆形等,大小
在10m3~60m3。一般仔鱼阶段用20m3以下的, 稚鱼阶段用20m3以上的水泥池。池底应向排水口 方向倾斜,便于清污和集苗。大池水深在1.5m左 右,小池1.2m左右。 • 培育水温在20℃~28℃,盐度为20~32,应保持 温度和盐度的恒定。室内应有充足的光照条件, 光照强度应控制在1000Lx2000Lx,但要避免直 射 • 培苗密度在仔鱼期为2万尾/m3~5万尾/m3;稚鱼 期0.8万尾/m3~1.5万尾/m3;幼鱼期0.3万尾/m3~ 0.6万尾/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