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发展史.
达盖尔是一位法国风景画家,他用当时流行的绘画辅 助工具暗箱作画。一次偶然的机会,达盖尔发现昨天留在 暗箱上的画布隐约有树影,他思考:怎样才能把暗箱磨砂 玻璃上的影像,不需要人工的描绘,就能留在画布上?
达盖尔在别人研究成果上,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寻 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感光材料,并解决了底片显影与影像定 影的关键性技术。
1、我们为什么能够看到物体?
想象一个这样的世外的场景:太阳光照射到一颗树 上。太阳光线是平行的照过来的,如图中黑色的线所示。 当光线撞到树上之后,就会超四面八方反射,如灰色的 线所示。反射的光线就叫作漫反射光,当漫反射光线进 入你的眼睛时,你就看到了这棵树。
关于光
* 只有在光被反射或者我们直视光源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光 * 光会被反射和折射,并且反射和折射都是遵循固定物理定律的 * 反射光的散射特性是由反射表面的光滑度决定的 * 所有颜色的可见光混合在一起将会形成白光 * 如果光源和一个表面之间有障碍物的话就会出现阴影
焦距不同带来的画面视角的差光被聚焦在感 光元件上成像 之前必须先经 过光圈,因为 入射光量的多 少是由光圈的 打开量来决定 的。它具有和 人类眼睛的瞳 孔一样的功能。
光圈是由很薄的钢制叶片重叠在一起(就像花瓣重叠在一起形成花朵一样) 组合成通光孔径。昂贵的镜头通常配备有12片或多于12片的光圈叶片,便宜 的镜头大概只有5片光圈叶片。光圈开启的大小和快门速度共同决定了数码相 机感光元件接受光线的多少,也共同决定了数码照片的曝光值。光圈的大小 除了决定数码相机的曝光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决定画面的景深。
数码相机与普通照相机在胶卷上靠溴化银的化学变化来 记录图像的原理不同,数字相机的传感器是一种光感应式的 电荷耦合器件(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在 图像传输到计算机以前,通常会先储存在数码相机存储卡中。
优点
1、拍照之后可以立即看到图片,从而提供了对不满意的作品立 刻重拍的可能性,减少了遗憾的发生。 2、只需为那些想冲洗的照片付费,其它不需要的照片可以删除。 3、色彩还原和色彩范围不再依赖胶卷的质量。 4、感光度也不再因胶卷而固定,光电转换器能提供多种感光度 选择。 5、产品结构相对简单,外观更为精致,产品越来越变的便于携 带。 6、数码相机操作简单、明了,容易上手。
/341/3415859_all.html#p3434470
数码相机
数码相机,英文简称:Digital Camera (DC),是数码 照相机的简称。
数码相机,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把光学影像转换成电 子数据的照相机。
按用途分为:单反相机,微单相机,卡片相机,长焦相 机和家用相机等。
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 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 的原理。
欧洲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 箱,由于凸透镜的发明,人们开始用凸透镜镜片来代替小 孔。用凸透镜所成的影像比用小孔所成的影像明亮得多, 也清蜥的多。成像暗箱的原理是小孔成像的“改进版”: 景物透过镜头,进入暗箱中的45°反光镜,反光镜将其反 射到暗箱上方的磨砂玻璃上,画家就在磨砂玻璃上铺上画 布临摹作画。借助这种装置,即使不会绘画的人也可以轻 易作画,只要把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影像,用铅笔一描就行 了。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物体呈现什么颜色,决定于它对光的吸收或透射的选择性.
对于不透明体,在阳光或白光之下,它显示出来的颜色就是它反 射的颜色.例如植物的叶子,因为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主要吸 收红、橙、黄、蓝、紫等色光,而不需要绿光,于是我们就看到 了绿叶。再如火红的枫叶则是叶红素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色光 的结果。
在1838年末或1839年初,利用自己的发明的摄影术,达盖 尔成功地拍摄出一幅自然光下的静物照片《坦普尔大街街景》。 他宣布,自己研究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获得成功。法国科 学院也在官方杂志中宣布了达盖尔的发明。为了让达盖尔的摄 影术迅速获得推广,法国政府征购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术的专利, 同年,法国政府宣布,将这个发明免费送给世界。
家用小型数码相机DC
单反数码相机
数码单反相机与小型数码相机相比较,不仅外观有区别, 更重要的是其内部的基本构造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最主 要的区别就在于用于接受光线、进行成像的图像感应器面积 大小不同。
图
■35mm胶片
像
感
应
器
的
■全画幅图像感应器
大
小
完
全
■APS-C尺寸图像感应器
不
同
■小型数码相机的图像感应器
阴影的产生
公元前四世纪,我国的《墨经》一书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 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
墨子不仅发现了这个现象,而且对现象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他认为光线象箭一样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例如屋外站立一个人, 他头顶的光线通过小孔射到墙壁的下方,而他脚部的光线通过 小孔射到了墙壁的上方,因而人像是倒立的。这是人类对于光 的直线传播原理的最早的记录。公元前三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 士多德也发现了小孔成像的现象。
此外,数码单反相机可以使用从超广角镜头到超远摄 镜头的多种镜头,众多镜头根据各自的光圈亮度及特 性不同而被详细分类。能够充分利用这些镜头,正是 数码单反相机的真正魅力所在。
镜头焦距
视角根据镜头焦距长短变化而 同时发生变化。焦距变长时视 角变狭窄(远摄侧),与之相 反,当焦距变短时视角变得更 宽广(广角侧)。在实际拍摄 时,同时考虑与被摄体的距离 因素的话,照片的风格会发生 很大变化,但焦距与视角的相 互关系并未发生改变。当被摄 体与相机的位置一定时,采用 远摄区域可以使被摄体放大, 而广角区域则使被摄体缩小, 这正是由于视角随焦距变化而 出现改变所导致的。
传
摄影对象
前
统
照相机 胶卷
期
摄影器材
拍
摄
附件
摄
影
摄影者
技
术
显影液
显影
制
停显液
停显
后
作
期
定影液
定影
制
过
作
程
水洗
加厚或减薄 修底
晾干 底片
人类曾这样摄影 回顾173年相机演变之路
从1839年达盖尔发明照相机,到2012年的今天,相机 已经经历了173年的历程,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相机是怎么 走过这173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