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对比阅读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 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2 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 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12.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
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分)译文:
1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 分)
答案
10.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辨析能力。
A、C、D 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
B 项,“其”是副词。
表示反诘。
译为“岂,难道”。
11.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A 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2.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D 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13.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
然后受刑而死。
14.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参考译文】【甲】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开阔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道走;不得志的时候,自己走自己的路。
富贵不能使他骄狂,贫贱不能改变他的心志,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乙】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
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
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
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
”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
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二)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 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乙】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 可食。
” 1、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一怒而. 诸侯惧人不知而. 不愠B 、以. 顺为正者以. 待饿者而食之C 、行天下之. 大道曾子闻之.
D 、不得志, 独行其. 道扬其. 目而视之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 分)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蒙袂. 辑屦() 黔敖左奉. 食()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⑵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4、乙文中的“饥者”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哪种品格?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 其谢也,可食” ,请说说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看法是否矛盾。
(4 分)
(二) 1、D 2、①迷惑②改变③袖子④捧着3、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 ⑵黔敖无礼呼唤时, 当然可以拒绝, 但他道歉之后, 仍然
可以去吃。
4、体现了大丈夫“贫贱不能移”的品格。
不矛盾。
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 的标准。
当黔敖道歉之后,饿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 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这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富贵不能淫原文呈现段层精解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第一段:用景春的话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论题。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第二段:从妾妇之道讽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进而提出大丈夫的行为准则。
全文中心:此章以景春的话语开篇,论述了大丈夫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大丈夫” 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俊杰的人的尊称。
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着一个正义的理想目标去奋斗。
写作特色:(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是在行“妾妇之道”。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言。
现实意义: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
句闪耀着人格力量的光辉,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典范作用。
在当今社会,它更提醒人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威逼利诱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而要不畏强暴,坚持正义。
【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应该遵循的道理。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
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他扰乱心意,贫穷卑贱不能使他改移节操,威胁暴力不能使他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