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章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
第十章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
第十章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
11
四、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
在经济学说史上,约翰· 穆勒占据重 要的地位。他自认为继承着斯密、 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 统。同时,他又广泛吸收了19世纪 上半期出现的英、法、德等国的各 种政治经济学理论、方法、观点, 形成了一个具有浓厚折衷主义特点 的理论体系,因而被认为完成了经 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在19世纪30—60年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 变化和发展。
第一,阶级利益和阶级斗争形势使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带上了强烈的 辩护色彩。 第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探讨经济学方法论,力图完善政治经济学理 论体系。在萨伊提出政治经济学“三分法”、詹姆斯·穆勒提出 “四分法”以后,英国经济学家惠特利、西尼尔,以及约翰·穆勒 都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进行过新的探讨。 第三,约翰·穆勒完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第十章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
4
2.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西尼尔在萨伊之后主张把政治经济学改造为“纯经济学”。他把政治 经济学划分为两类:理论政治经济学和应用政治经济学。认为理论政治 经济学所依据的应当是少数几个一般性的命题,这些命题是观察或意 识的结果,是人人熟知的,其结论由逻辑推论导出,具有普遍的真实 性。经济学的方法应是抽象演绎法,从最一般的命题推理建立起整个 经济学理论体系。 西尼尔为纯经济学建立并提出了四个基本命题:(1)每个人都希望以 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尽可能多的财富。这是从人的经济本性引出的功 利主义原则;(2)人口原则。他认为,限制世界上人数的,只是精神 上或物质上的缺陷,或是各阶级中各个人对于在既有习惯下担心财富 会不能满足需要的顾虑;(3)工业生产力不断地无限扩大的倾向。他 认为,劳动的力量和生产财富的其他手段的力量,借助于将由此所生 产的产品作为继续生产的工具,可以无限制地增加;(4)农业报酬递 减倾向。他认为,假定农业技术不变,在某一地区内的土地上不断增 加劳动,所得到的报酬会按比例递减。 在上述四个基本命题中,第一个命题被他看做是意识的问题,是一切 经济学推论过程中的基本假设,而其余三个命题则是观测的问题,是 对第一个基本命题的注解。
第十章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
7
三、巴师夏的经济学说
弗雷德里克· 巴师夏(1801—1850) 是19世纪上半期法国和欧洲大陆 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是阶级利 益和谐论的创始者之一,也是当 时经济自由主义的最主要代表。 始者之一,也是当时经济自由主 义的最主要代表。
第十章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
第十章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
9
2.交换与价值论
巴师夏认为应该从人和人的本性开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以 需要、努力和满足作为三个基本概念展开其论证,认为从经济观 点看,需要、努力、满足就是人。被交换的只有努力,不可能有 别的。 在巴师夏看来,“交换就是政治经济学,就是社会的全部。” 交换引起两种现象,一是将人们的力量联合起来,一是促使人们 进行分工。在人们的需要和满足之间存在一些障碍;通过交换, 可以克服这些障碍。所以,“交换的一般性质是缩小努力与满足 之比” 。 根据巴师夏的观点,有了交换才有价值,价值从交换关系中产生。 他认为价值一词的定义,按正确说法,应该不仅同人的努力有关, 而且应同人的已交换或可以交换的努力有关。交换不只是确认和 测定价值,而且产生价值,认为价值就是两项交换的劳务之间的 比例关系。” 巴师夏认为价值原理对斯密来说在于物质性和时间性,对于萨伊 来说在于效用性,对于李嘉图来说在于劳动,对西尼尔来说在于 稀少性,对施托希来说在于判断等。而他自认为他用努力或劳务 来解释,弥补了上述各种价值论的不足,并应能使各方面都满意。
8
1.巴师夏的生平和著作
巴师夏出生于法国南部一个富商之家。他自幼受到良好教 育,18岁开始随叔父经商,1825年继承祖父的产业,从事 酿酒业。1830年法国革命时,他当选为本地法官,开始涉 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后移居巴黎,积极 从事反对垄断和反对社会主义的活动。 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自由贸易运动发展到空前的规模,大 大鼓舞和推动了欧洲大陆各国的经济自由主义。巴师夏受 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影响,在法国针对政府的保护关税政策 发表文章,予以抨击。 1846年,他在巴黎发起成立了争取自由贸易协会,组织全 国的自由贸易协会活动。1848年欧洲革命后,巴师夏写了 不少论著来反对当时在法国广泛传播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在1848~184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期间,当选为制宪会 议和立法会议的代表,抨击临时政府组织的“国民工厂”。 他的主要著作有《经济诡辩》(1845)、《经济和谐》 (1850)。
第十章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
6
4.分配理论
在分配问题上,西尼尔继承了三个阶级三种收入的惯 常分类,又加入了带有主观心理色彩的“牺牲”、 “节欲”的说法。 西尼尔认为,社会上的三个阶级即劳动者、资本家和 自然要素的所有者,他们相应获得各自的收入。劳动 者使用体力和智力劳动进行生产,付出了对于自己安 乐、自由的牺牲,作为这种牺牲的报酬是工资。资本 家节制自己的欲望而进行生产,做出对于近期的享受 的牺牲,这种牺牲的报酬是利润。自然要素的所有者 通过占有自然要素协助而生产的商品,能获得商品出 售价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就是地租。 它不是来自劳动和节制,而是来自自然的赐予。
四 、 政 约 约 分 交 治 翰 翰 配 换 经 理 与 穆 穆 论 价 济 学 勒 勒 值 的 的 研 论 生 究 平 经 对 与 济 象 学 和 著 方 作 说 •
•
法
第十章
巴 师 夏 的 生 平 和 著 作
三 、 巴 师 夏 的 经 济 学 说
分 配 理 论
价 值 理 论
政 治 经 济 学 的 对 象 和 方 法
第十章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
5
3.价值理论
西尼尔对价值的论述是同对财富的说明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看来, 财富或价值的构成要素有三个:效用、稀少或供给有限、可以转让。 在西尼尔那里,效用已是一种人对于物品的主观心理感受。所谓供 给有限是指事物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具有稀缺性,他把供给有限和 相对稀少性看做是价值的最主要条件。 西尼尔把价值看做物品交换的一种比例关系,他认为,确定这种关 系取决于两方面原因:(1)这种商品的需求与供给;(2)另一种 商品的需求与供给。使某一种商品有效用,并使它的供给有定限的 那些原因,称为商品价值的内在原因。使和它交换的那些商品有效 用,并使其供给有定限的那些原因,称为商品价值的外在原因。财 富或价值的生产有三种要素:劳动、资本和自然要素。供给受这三 种生产要素或手段的制约。在这三种要素中,劳动是对劳动者安乐 与自由的牺牲,资本是资本家对自己欲望的节制,价值就是由劳动 者和资本家的两种牺牲生产出来的。劳动者牺牲的报酬是工资,资 本家牺牲的报酬是利润,这二者构成生产成本,价值也就是由这种 生产成本构成的。 西尼尔曾研究了独占(也即垄断)问题,是较早研究垄断的经济学 家之一。西尼尔的价值理论最终归结为生产成本论和供求论。不过, 他对商品效用做出了主观心理的解释,从而成为19世纪70年代边际 效用价值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
第十章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
10
3.分配理论
巴师夏承认社会中存在垄断特权、战争动乱、奴役贫 穷等祸害。不过,在巴师夏看来,这些祸害的存在正 是由于人们对自由交换原则缺乏认识和没能正确选择 的结果。根据他的观点,,资本主义建立在自由交换 基础上的制度是一种和谐的制度,正是一种“人人为 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社会。 他断言社会一切阶级将会无止境地接近于不断提高的 水平,一切人的境况都会不断“改善”,并趋向于平 等化。他认为劳资双方的利害关系是“一致”的、 “和谐”的,要求以信任的眼光来对待资本家,不存 在什么作
二 、 西 尼 尔 的 经 济 学 说
一 、 概 述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
2
一、概述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法的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出现新的 变化。
(1)19世纪30年代,英法工业资产阶级都已夺取了政权。 (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趋尖锐,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3)英法在19世纪50—60年代社会经济稳步高速发展。
第十章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
12
1.约翰·穆勒的生平与著作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是19世纪中叶英 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和社会改良主义者。他是詹姆斯·穆勒的长子。在幼年 时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3岁开始阅读李嘉图和斯密 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他从小就接触李嘉图、边沁,深受 他们思想的影响。他十四五岁时曾游历法国,接触过萨 伊,也接触过圣西门。 1823—1858年在东印度公司任职,1825年开始发表经济 方面的论文,1836年任《伦敦和威斯敏斯特评论报》主 编。1865—1868年他曾当选国会议员。1844年出版论文 集《经济学上若干未决问题》,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 学原理》。他还出版了哲学、逻辑学方面的著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定义》(1836)、《逻 辑学体系》(1843)、《论自由》(1859)、《代议政 治论》(1861)、《功利主义》(1863)等。
第十章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 的经济学说
本章重点问题
西尼尔的纯经济学和“节欲论” 巴师夏的和谐经济论 约翰•穆勒在经济学说史上完成的第 一次大综合
第十章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