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自给自足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commodity price in isolation):在生产和消费那一点上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公切线的斜率。

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commodity price with trade):两国贸易平衡时贸易双方共同的均衡价格。

不完全分工(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一国并不是花费所有的资源和技术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是同时生产一部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反映了一国为了进口的某一需要的商品数量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它具备了需要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

在两国条件下,一国的贸易条件是另一国贸易条件的倒数。

在不止两种商品的贸易世界中,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ies):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要素丰裕度是一国的资源拥有状况,即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

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hscher-Ohlin theorem):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factor-proportions or factor-endowment theory):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factor-price equalization(H-O-S)theorem):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绝对和相对收入。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劳动的实际收入和资本的实际收入将与要素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特定要素模型理论(the Specific-Factors Model):贸易对一国流动要素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同时将有利于用于该国出口商品的非流动要素,不利于用于该国进口商品的非流动要素。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工人所拥有的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教育、工作培训、健康状况等一系列性状。

要素密集度的颠倒(factor-intensity reversal):指生产的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规模报酬经济(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产出水平增长比率高于要素投入比率的生产状况。

相似偏好理论(preference similarity):一国应当生产其国内具有巨大市场的制成品,以便获得以后向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出口这类商品的经验和效率,然后进口国内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的少数人需要的商品。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

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许多厂商生产同一种差别产品,且进出该产业都比较容易的一种市场组织形式。

技术差距模型(Technological Gap Model):把技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生产要素,探讨技术差距或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

由于技术变动包含了时间因素,技术差距理论被看成是对H-O理论的动态扩展。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Cycle Model):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资源定向型产业(Resource-Oriented Industry):指那些倾向于靠近其生产所需的原材产地的产业。

市场定向型产业(Market-Oriented Industry):指那些倾向于靠近其产品的销售市场的产业。

流动型产业(Footloose Industry):指那些在生产过程中既没有大量重量损失又没有大量重量增加的产业。

环境标准(Environmental Standard):一国允许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热污染和垃圾堆积的污染程度。

比较优势理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自由放任主义(laissez faire):自由放任主义或无干涉主义,源自法语的“laissez-faire”(“让他做、让他去、让他走”),意思就是政府放手让商人自由进行贸易。

劳动价值论(law of labor):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商品价值决定于体现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理论。

完全专业化(complete specialization):是指一个国家耗费本国所有的资源和技术,生产其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该理论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贸易所得(gain from trade):一国的行业间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会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中进行专业化分工,并且把产品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而获得利益,这就是一国的贸易所得。

贸易基础(basis of trade):指能够使两个国家进行相互贸易的条件。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编辑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边际转换率是指企业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这种产品,会使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减少多少。

它就是产品转换曲线的斜率。

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odity indifference curve):社会无差异曲线是表示社会福利水平一定时,社会成员之间的效用的不同搭配关系的曲线。

每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都代表一定的社会效用水平,其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表明社会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边际替代率。

每条曲线上各点代表的是福利水平相等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

位置越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福利水平越高。

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某种商品X的消费时与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Y的消费数量的比,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它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

一般均衡模型(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用于研究当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时,所有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值,它们的产出和供给,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量的模型。

劳动密集型产品(labor—intensity commodity):劳动密集型产品又称为劳动集约型产品,是指那些在生产过程的要素投入比例中,劳动力投入比重相对较高的产品,它是相对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而言的。

技术密集型产品(capital—intensity commodity):类似上。

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所有要素都按同一比例变动时,产量(收益)变动的状态.。

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指那些不存在足以影响价格的企业或消费者的市场。

相对要素价格(relative factor price):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里昂惕夫悖论(Leontief paradox):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根据这一观点,一般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理所当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但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W·Leontief,1906-)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H-O理论预测相悖。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

替代弹性(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指的是在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投入比例的相对变动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相对变动之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