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工程施工测量方案
施工测量主要包括:平面定位测量、轴线(垂直)测量、标高(水平)测量、建筑沉降观测等。
根据业主提供的基准点及基准线用于定位控制、高程水准点用于水平标高控制。
根据基准点及基准线,测定出本工程定位主控轴线及引桩点并绘图上墙。
一、测设依据
1、施工测量执行标准《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DB11-T446-200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和设计提出的特殊要求进行。
2、平面控制,依据工程业主单位移交的测量资料及施工总平面图进行施测。
3、高程控制依据:测绘单位提供的高程原始点;设计单位提供的工程±0.00m。
二、人员配备
测量员3人。
负责组织测量工作、方案的编制,测量数据分析和技术问题处理,以及具体的施测工作。
所有人员必须持有测量放线或验线上岗证。
三、仪器设备配备
所有测量仪器和量具,必须是经计量监督局授权的检定单位鉴定的合格产品,并配有合格鉴定证书,并保证有效期。
由于本工程高差较大,占地面积大,地形较复杂,且建筑物较分散,并根据工程的测量精度要求,选用在检定的基础上,对仪器进行自检,掌握仪器现状情况,以便在施测中采取措施减弱误差。
四、资料及点线交接
根据业主及测绘单位(放线办)提供的有关测量资料,进行实地
交点。
对移交的测量资料进行全面的复查,当核查无问题时,方可实地进行测量工作,若不符合应由甲方和测绘单位(放线办)进行调整。
五、平面定位及复核坐标控制点
正式开工前,用全站仪和经纬仪对业主移交的独立坐标点进行复核,并将复测结果与设计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如发现较大差别时,会同设计、业主及有关部门共同协商解决。
平面控制:用坐标点引测并作出主控制点,用于控制轴线定位。
六、方格网测量
根据设计图纸及引测的主控制点,使用经纬仪每隔3米布设方格网控制点,并注明控制点的点号和测量标高,如遇到地形变化比较复杂的地方,还要适当加密控制点。
七、轴线测量
1、基础阶段:采用“外控法”,用极坐标原理,以建筑物的外边轴线作为主轴线控制网,在主控轴线外1.5m-2m设辅助控制轴线,主控轴线和辅助轴线的交叉点做成用铁钉作固定的三角桩,便于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放线,其它主轴线均在场外做固定三角桩,以便随时控制,从主控点引出外边线轴线矩形方格网后,测量出其它轴线。
在测设过程中其主要技术要求:边长相对误差≤1/1500,测角误差≤20″。
2、主体施工阶段:采用“内控法”,控制点设在地面一层地面上,在底楼上预埋200mm×200mm×4mm钢板,钢板面作永久性标志,作为控制点。
随主体施工每增加一层,都在控制点上安置激光经纬仪向上投测,控制点垂直方向各层楼板处留200mm×200mm方孔,使激光经纬仪的激光能通过孔洞射向各楼层,各楼层准确接收。
每层每单元定出2个基准点,用经纬仪测出各轴线,放出墙、柱边线及1m基准点。
3、施测程序与方法
在控制点上安置缴光纬仪,仔细对中、严格整平后,启动电源,让激光向上射出,在需定位的楼层上设靶环,让靶环中心对准激光点,然后将靶环固定在楼板上,作为该楼层定位放线的基准点。
在平面的四个投测点都进行如此投测之后,在该楼层上用经纬仪进行角度与距离的闭合检测,其角度误差应≤10秒,距离差≤±3mm,校该后测出各轴线,放出墙、薄壁柱边线及控制线。
八、高程测量
根据总平面和业主提供的水准点高程,用水准仪每隔50m在施工现场的安全地带布设深埋水准点进行观测形成网形,数量不少于三个,遇到地形比较复杂处,还要适当加密布设水准点,再利用水准控制点来监控施工位置处的标高,保证标高精度。
地上主体结构施工时,楼层标高控制采用内控法逐层传递,楼层标高控制采用在钢筋上+500mm标高处作控制标高(结构)。
从控制标高向上量距时,误差应≤±2mm ,水准仪抄平时,误差应≤±2mm,两次累计误差应<±4mm。
需用测量仪器:激光经纬仪一台、水准仪两台、50m钢尺两把、水准塔尺两把。
为确保观测成果准确,由固定专人使用固定的仪器和水准点,按规定的方法、线路、时进行观测,并整理观测成果。
九、沉降观测
1、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要求
按要求在建筑物的四大角设置沉降观测点。
2、沉降观测
(1)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钢尺,固定测量工具及人员。
(2)测量精度采用Ⅱ级水准测量,视线长度为20-30m,视线高度不低于0.3m。
水准测量采用闭合法进行。
(3)按不同荷载阶段分次进行观测,期间的观测次数不少于4次。
沉降观测在竣工验收后,每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3、观测点的要求
(1)观测点本身应牢固稳定,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
(2)观测点采用φ20平头锚钉制作,上表面涂刷红色油漆;
(3)观测点位置在施工过程中与设计协商确定,保持观测点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
十、坐标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的保护
对于施工期间使用的半永久性导线点和水准控制点的标桩,先浇筑200~300mm厚的C20砼保护桩位,然后砌筑300mm×300mm见方,高度为200mm左右的砖围护结构,并加设砼盖板对桩位进行保护,中桩损坏应及时予以恢复。
十一、保证测量精度措施
1、严格按企业手册中仪器,设备的控制程序,作好经纬仪,水平仪及钢尺的检校,确保仪器使用中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成立专门的测量小组,仪器定人操作、定人保管。
3、在测量施工过程中,应对仪器实行可靠的监护避免不相关的人员私自动仪器而影响测量精度。
4、保证测量精度,在工程中采用精度较高的激光经纬仪及铅垂仪。
十二、技术要求
1、对于设计有特殊要求的施测项目,按设计要求进行;无特殊要求的,则执行测量规范、规程的要求。
2、测量控制点与测量水准基准点的制作,按有关要求进行。
埋设在便于使用,而不易被施工破坏的位置。
施工过程中要加强保护。
3使用全站仪测距前,必须采用简易复检的方法,复检出仪器当时状况下的固定误差,以便测距时减弱误差。
4、使用钢尺丈量距离时,必须根据情况进行尺长改正、高差改正、温度改正和垂直改正,减弱误差。
5、所有测量数据和结果,要随时整理。
做到数据齐全、完整、准确、及时。
十三、测量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相关测量规范和标准。
2、认真执行国务院发布《测量标志保护条例》,建立定期和特定的复测、检查及校核制定。
3、施工测量应加强自检,在结合处进行互检。
4、基础施工完后,立即将控制线、基础中心线引测到基础顶面,标高投测到每个基础上,做到有名、线有号、标高、标志有数据。
十四、测量信息的传递
由专职测量员将每次测设的成果写成书面技术交底,并算出各有关标识点位置和测量参数,向有关的施工工长和技术负责人移交,由施工工长或技术负责人共同复核无误后,签字认可。
测量进行自检合格后,根据监理及业主的要求报验,上报有关测量放线的相关资料,并经监理或业主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