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1【教学说明】《我爱故乡的杨梅》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及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课文虽然短小,但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简洁、朴实亲切。
作者通过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顺序及“眼看、手摸、嘴尝”的方法进行观察,采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进行叙述,使读者对杨梅产生了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
这篇课文安排在第四单元,该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以读为本,读出情感,体会情感”。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的训练重点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制订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如下:(一)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能用一两段话写一种家乡的特产。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口语表达、朗读、审美、绘画等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之情。
【学具准备】带一种家乡特产来【课时划分】两课时【设计特色】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以读为主线,以读促理解,以读体会情感,以读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让学生一边看CAI课件,一边朗读第1、2自然段。
【通过课件直观演示跟读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
同时体会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杨梅当作人来写,表达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二)自学4-6自然段,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共同探究。
1、自读课文4-6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的是杨梅果的哪个方面。
(教师倾听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
)2、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认真阅读,用画、圈、批、注等手段,质疑问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懂的再提出来。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归纳:①这段话写了杨梅果的什么特点?②作者是如何写具体的呢?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小组学习,共同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自读、自学、质疑、问难,然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究性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学生作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人,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学生的探究能力必将不断提高。
这就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组长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2、组长汇报这段话写了杨梅果的哪个方面?3、作者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呢?(教师相机板书)①对比两段话,A:杨梅圆的,遍身生着小刺。
B: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
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柔软。
②你喜欢哪段话,为什么?A生:和桂圆一样大小,让人清楚的知道杨梅的大小。
B生: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
这里写出了刺的变化过程。
C生: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柔软。
写出了作者把杨梅果放进嘴里时对刺的感受。
[这一步的设计是比较法来欣赏词句,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如何写具体”。
有了比较,学生才能体会到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同时让学生明白要观察入微,才能描写细致,才能表达真挚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
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听录音范读,仿读。
③学生感情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④读得好的配乐进行朗读。
[这篇__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精练简洁,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仿读、比赛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读出作者的喜爱杨梅热爱故乡的感情。
诵读是学习本课的学习方法之一。
](五)学法总结:1、分组自读,合作探究。
2、写了杨梅的什么特点?3、怎样把这种特点去写具体的?4、感情朗读。
[总结了学法,让学生自学后两段有法可循。
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性地学习。
](六)学生自学“颜色、味道”两方面。
1、自学其他两个方面,由各组进行汇报。
(不完整的或是有说错的,让学生进行互相纠正。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①汇报第五自然段(杨梅的颜色先写颜色的变化,接着写了变黑的原因,最后写了果肉,汁水的颜色。
)②汇报第六自然段(味道方面,先写了味道的变化,又用小时候吃杨梅的故事来证实杨梅甜中带酸。
)(七)学生介绍完后,提问: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杨梅?学生1:可以从保健功能方面来介绍。
学生2:从经济价值方面来介绍。
学生3:从生命力旺盛方面进行介绍。
[这一步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语文学习观的意识。
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行创新活动,这样学生就能跳出教材的约束,进入广阔的社会来进行学习。
](八)指导写作。
1、为什么作者能把《我爱故乡的杨梅》写得这样具体生动、真实感人呢?(让学生自由说)A生:因为作者喜爱故乡的杨梅。
B生:因为作者仔细观察。
C生:作者能按顺序,抓住杨梅的特点。
D生:写得很真实,因为是作者的经历。
教师引导、归纳: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杨梅的特点,从颜色、味道、样子等方面描写杨梅,抒发作者热爱家乡,喜欢杨梅的感情。
2、练说⑴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家乡特产。
⑵展示自己带的家乡特产。
⑶认真观察。
⑷说一说。
(说得具体,讲出自己的感情。
)①小组内互相介绍,互相评议,互相补充。
②推荐小组内介绍发的同学上来介绍,其他同学互相点评。
[这里我设计了阶梯式的仿写练习,让学生先积累运用了本课的好词好句及写作方法,然后再要求学生进行写作,使学生在写作中不知不觉中迁移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九)课外实践1、喜欢文学的你,摘抄__的的好词好句。
2、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江南的杨梅。
3、喜欢朗读的你,可以配乐朗读。
4、喜欢背诵的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喜欢上网的你,遨游Internet,搜索杨梅的资料,用Powerpoint做一份电子简报。
[课外实践活动采取了分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兴趣盎然地完成作业。
在本课例中,多处体现了分层教学。
如学习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时,我让演算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在背诵中,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
分层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空间,提供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机会。
]附板书设计:我爱故乡的杨梅杨梅树杨梅果贪婪形状:圆的(桂圆)、小刺平滑、细腻、柔软吮吸颜色:淡红―深红―黑伸展果肉新鲜红嫩,汁水鲜红欢笑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2一、说教材《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4课,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杨梅树的美;二是杨梅果的可爱。
从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是一篇借物抒情的好__。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难点是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之情。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但是本次送教下乡我们探讨的目标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作文教学。
让学生从文本中知道怎样才能把景物(或植物)写好。
这也是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因此这节课,既不能把它上成一堂精讲课文,又不能上成独立的作文课。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的情况,教学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体验、探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写杨梅树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同时感悟杨梅树的美和可爱。
二、说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又活跃的语文课堂。
教学时我采用了“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
三、说教学环节(过程)我的课堂结构是:质凝定向——探究体验——练笔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更重要”。
由于__的课题是文眼,所以上课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
我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和作文中找到一个支点,于是我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抓住什么具体写杨梅的?试举例说明。
确定问题后,我让学生自己读文探究或小组探究,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而且朗读要入情入境,表达感情。
我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练笔”进行突破体验。
如:带着喜爱的语调朗读。
在学生品读课文中,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练笔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应学会观察、读写结合。
为突出这一宗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口语交际:模仿描写、采用加词、变词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段落内容,试一试学习说一说身边的事物。
让学生体会写作只要注意观察,抓住特点把所见所感写具体,就会有内容可写。
例如:写橘子的外形,橘子成熟的变化。
为培养学生下一步的练笔奠定了基础。
很自然就进行到下一教学环节——练笔作业。
新课标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
于是我安排了作业:1、写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写一段话)2、写你最喜欢的一种蔬菜。
(写一段话)四、说板书设计:树14、我爱故乡的杨梅果(形状、颜色、味道)特点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3【说课内容】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八单元第41课《我爱故乡的杨梅》。
【教材分析】《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状物佳作,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现代著名作家王鲁彦热爱故乡镇海的思想感情。
课文层次清晰,按照杨梅的生长过程特点,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进行叙述,语言精炼、简洁,朴实、亲切。
课文按照杨梅的生长过程特点,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进行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精炼、简洁,朴实、亲切。
作者采用形象的拟人手法及细腻的描写手法,使读者对杨梅产生了仿佛见到杨梅、仿佛看见杨梅颜色变化、仿佛品尝杨梅的感觉。
这原本是一篇四年级的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领悟能力有限,对作者的遣词造句之美,布局谋篇之妙都只是一点点朦朦胧胧的感受,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二年级的学生特性,除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外,将写作的方法适当渗透,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细致观察的方法。
从而让学生了解作者对故乡的杨梅描写之所以如此细致,是因为对家乡的浓浓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