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很多人都很关心“母语的作用”,因为他们认为母语会对二语外语的学习造成干扰。
确实,我们能发现一些中国人在说英语时带有明显的地方音。
并且在语法和词汇方面也受汉语的影响。
所以,一提到母语的作用,想到的是负迁移作用。
这一点中学老师很有同感。
他们认为母语就是外语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
时刻影响着外语学习,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艰难的摆脱母语的负迁移作用的过程。
有研究者甚至认为在欧美国家,由于学习者所学的第二语言多数是与其母语有着同源关系的语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语言特征使得他们学习中的“正迁移”超过“负迁移”。
而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语系,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的“负迁移”超过“正迁移”。
虽然研究者都讨论过母语的作用,但是关注得更多的还是它的负迁移作用。
Ellis在《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中用了一章的篇幅谈论母语的作用,重点关注的还是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但是,实际情况是语误不一定来自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事实上,所谓的语误部分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错误,不完全是母语的负迁移所致。
蒋祖康也为母语的作用正名:“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得出结论:L2习得者的所谓语言错误,一部分为发展性偏误,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与自然习得顺序相关,并非都是母语干扰的结果。
”这些话一定程度上为母语平了反。
郭铭华也说:从总体上看,研究者还是偏重于在语言偏误的基础上谈母语的影响,依然是在负迁移的范围之内,对母语在L2习得和外语学习中的正面作用尚缺乏系统的探讨和论证。
他也承认母语在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中有正面作用的,所以他撰文论证了他的观点。
母语固然会对二语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但是其正迁移作用也受到人们的关注。
1母语的正迁移作用的文献综述一些学者赞同母语有正迁移作用。
如Stem认为母语知识可以用来促进二语学习。
桂诗春也认为: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
母语知识是外语学习的有利因素:从一方面看,母语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
正因为它垫底,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才会有如此神速的发展。
周福芹,刘秀云也有相同的认识:他们认为母语知识恰恰是学习者所拥有的、可以充分利用的知识。
Atkinson(1987)曾总结出母语在外语课堂上的九大优势,其中包括诱发语言输出、提高学习者之间的合作、节省时间等。
Nation(1990)发现,不使用母语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会对外语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
Auerbach(1993)则积极肯定母语在管理课堂、分析语言、讲解语法等方面均作用。
Dornyei&Kormos指出外语学习者使用母语能弥补外语能力的不足。
Swain&Lapkin发现通过母语进行语言输入,有助于学生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能从整体上促进外语学习。
Cook则认为对于一个操汉语的人来说,语码转换是个非常自然的现象。
将母语排斥在外语课堂之外的传统做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言教学的选择。
因此,为了创造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母语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尤其是,当完全使用外语耗时过多或造成学生理解困难时,教师就应该母语和外语兼用。
TurbulI也赞成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适当使用母语。
他认为决定外语教学的效果不是语言的输入(input),而是语言的吸收(intake)。
而教师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某一特定的语法概念或词汇含义,使得有关信息更容易处理,从而促进语言吸收的过程,把更多输入的语言转化为吸收的语言。
随着人们对母语的态度的改变,我们发现L1和L2在一些课堂上是共存的。
比如,在一些著名高校,许多知名的老师都同时运用汉语和英语授课。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必须要让学生们真正理解他们所传输的重要的理论。
有些著名大家在作讲座时也充分利用汉语将自己的观点清晰明了地传递给他的听众。
在许多学校,语法老师在讲解一些易混的、难把握的语法规则时也巧用汉语这棵拐杖将一些语法规则化难为易。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母语的重要性是不能被忽视的。
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母语的正面作用了。
我們就应该抛弃原有的对母语作用的误解。
因此孩子习得母语后,毫无疑问就通过母语进行思维了。
吴潜龙讨论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时说:按照Jackendoff的观点,思维可以脱离语言而存在,但思维又分自觉与不自觉,自觉思维是必定要借助语言的。
外语课上的学习过程,不论是信息输入还是输出,还是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大部分应属于自觉学习,自觉思维,也就是说需要借助语言。
这一番话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要完全抛弃母语只用二语思维是不可能的,要想完全忘掉母语去学习第二语言简直就是梦想。
2对母语的正迁移作用的理解我们应该承认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的确存在语言迁移现象。
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母语在帮助我们学习二语时的积极作用。
我们应该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很多老师教学语言就是汉语。
那时学生的英语能力很弱。
但借助母语,靠推理能力学生也成功地进入了大学。
现在很多在英语领域十分出色、在科研方面颇有建树的知名中青年学者就是以母语为基础为自己今天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的。
作为一个教《大学英语》的老师,笔者经常思考母语的作用,也常常思考纯粹的英语授课是否效果就好。
总结起来,我们认为母语至少具有以下的作用。
2.1桥梁作用母语的桥梁作用我们指在口语交际中我们经常发现母语的痕迹。
在对话过程中,我们有时会直接借母语的单词或短语使交流得以进行。
有时我们甚至会看到或听到直接的汉语表达式。
如:Ads ofterl have words like.“老字号,”“百年”,and“经典,”which stress very much the value of tradition and history,especially in some products with a long history.This shows the long term-orientation culture of China.一些英语报纸和节目也用直接的汉语形式。
即使说者和听者在传达和接收时有些费时,但毕竟最后成功地传递了彼此的思想。
2.2母语在FLL不同阶段中的作用母语在二语学习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初级阶段的作用是认知的拐杖;中级阶段是分析推理的媒介;高级阶段则籍以解码复杂理论的工具。
(l)在FLL初级阶段的作用。
今天越来越多的低龄孩子开话掌习英语了。
在一些发达地区和省份,孩子们在小学一年级和幼儿园就开始了英语的学习。
桂诗春说:“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但是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的,而且低龄孩子们学英语会把母语作为一根拐杖。
”我们已经听到过这样的歌谣:“father father爸爸,mother mother妈妈……”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过的GOGO英英语节目中,主持人就是英汉结合教孩子们学英语的。
这里,汉语的作用就是为孩子们提供合适的语境,节目的设计起点就是孩子们认知能力还待发展。
(2)在FLL中间骱段的作用。
随着学习者的成长,他们的逻辑思维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一母语习得也不断进步。
运用语法翻译法取得的效果就比较好了。
如我们通过通过分析被动语态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可以更好地掌握这种语态,正确地翻译一个句子,如“这书已经被卖掉了”,我们可以把被动语态中的助动词词be看出它承载了“被”之意,那这句就可以说“This book was sold out”。
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潜意识中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母语”。
比如,很多学生把握不住汉语的“把”字句,因为英语中的宾语是在动词后面,而汉语的“把”字句其实就是宾语提前了。
此时,我们可以建议让学生将句子回归到白话文时代,比如“把书递给我”可以说“递书与我”;“他们往往把一些社会问题归咎于体制”可以换成白话结构:“他们往往归咎社会问题于体制”。
这样对句子重新整理后,翻译出来就不容易错。
这样的转换过程要想脱离母语是完全无法实现的。
此外,很多高中生或大学本科生分不清很多单词的用法,借助母语思维,就可以搞定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
比如,有些学生不知何时用lend,何时用borrow。
其实借助母语思维就可以搞定:我们以主语为参照,如果主语额外获得了东西,就用长一点的单词borrow,因为它有6个字母,比lend多出了两个字母;如果主语损失或暂时缺失了东西,就用短一点lend,因为它只有4个字母。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经常利用母语帮助学生理清一些老问题,这块可以另外撰文解释。
(3)母语在加工高级理论中的作用。
目前多数语言学理论都是由西方学者创立和提出的,不管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还是利奇的礼貌原则都是西方学者创立的。
对这些理论的理解也是外语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具有语言能力既指交流能力,也应该指吸收、理解语言学理论的能力。
母语在帮助高级阶段的学习者加工、理解、批判高级语言学理论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从这一角度来看,这就意味着当我们的硕导博导要求学生就一些高级、尖端、前沿理论一读再读时,我们所能利用的恰恰是我们的母语。
因此,母语的作用应该转移到考虑它在帮助学习者理解目标语所承载的一切信息上面来。
理解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复杂而重要的过程和步骤。
不能让人理解的信息只能是乱码。
而我们理解的基础只能是母语。
3结语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要承认二语学习中存在负迁移现象;另一方面,同时对母语的作用应该有一个客观的态度。
母语在我们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掌握高级理论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总而言之,母语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全面的语言能力,能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理解了很多理论后让我们变得更具学术味、思想变得更深刻。
参考文献[1] Ellis.Rod.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Foreign language and Foreign gangusge Teaching Press,1985:19-40.[2] 向前進.二语习得主流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