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总则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3 合用范围1.4 工作原则2 事件分级2.1 突发特殊重大化学中毒事件( I 级) 2.2 突发重大化学中毒事件( II 级) 2.3 突发较大化学中毒事件( III 级)2.4 突发普通化学中毒事件(IV 级)3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3.1 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3.2 应急专业技术机构4 应急准备4.1 预案准备4.2 技术准备4.3 后勤准备4.4 药品准备4.5 经费保障5 应急响应5.1 分级响应机制5.2 应急响应措施6 信息的接警和报告7 应急响应的终止8 附则8.1 预案管理8.2 预案生效时间9 附录9.1 突发化学中毒事件现场紧急处置方案9.2 突发化学中毒伤员救援方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全面提升全市医疗卫生部门应对突发化学中毒事件救援和处置能力,科学、规范、有序地做好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化学中毒事件及其危害,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伤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全省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职业病危害事件调查处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辽宁省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1.3 合用范围本预案合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含化学恐怖袭击)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1.4 工作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职责;依靠科学、依法依规;反应及时、措施得力;整合信息、资源共享;平战结合、常备不懈。
2 事件分级根据突发化学中毒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及造成人员伤亡和危害程度,由重到轻分为突发特殊重大(I 级) 、重大(II 级)、较大(III 级)和普通化学中毒事件(IV 级) 四个等级。
2.1 突发特殊重大化学中毒事件( I 级)发生急性化学中毒100 人以上,或者10 人以上死亡,省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请求国家在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上赋予支持的突发化学中毒事件。
2.2 突发重大化学中毒事件( II 级)发生急性化学中毒50 人以上99 人以下,或者死亡5 人以上9 人以下。
2.3 突发较大化学中毒事件(III)级发生急性化学中毒10 人以上49 人以下,或者死亡1 人以上4 人以下的。
2.4 突发普通化学中毒事件(IV 级)发生急性化学中毒9 人以下,无死亡病例。
3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或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我省突发化学中毒事件的发生。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加强各级化学中毒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机构建设的同时,必须把各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120 急救中心、采供血机构、健康教育机构以及精神卫生机构等进行统一管理,明确职责,提高救治能力和工作效率。
3.1 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市级化学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救援指挥部:市卫健委负责指挥全市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由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分管领导为副总指挥,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疾病控制与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2 应急专业技术机构市级化学中毒医疗救援基地:我市指定市中心医院为市级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医疗救援基地,负责全市化学中毒事件伤病人员的集中救治工作,制定常见的化学中毒事件应急救援方案。
积极配合省级化学中毒事件医疗救援基地的工作,确保化学中毒事件危重伤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县(市)、区级化学中毒事件医疗救援站:各县(市)、区至少指定一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化学中毒事件医疗救援站,负责化学中毒事件伤病人员的初步救治工作,分类救治,及时转运危重伤员,积极配合市级化学中毒事件医疗救援基地的工作。
化学中毒事件现场医疗救援队:市级建立化学中毒事件现场医疗救援专业队伍,由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组建,并负责化学中毒事件现场的医疗救治工作。
各级医疗机构:制定并落实化学中毒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化学中毒事件的医疗救援能力。
当化学中毒事件造成的伤病人员较多时,各医院应按照有关指令,负责派出紧急医疗救援队伍赴现场参加医疗救护工作,及时调配医疗力量,收治现场分流的伤员。
各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负责化学品中毒事件伤病人员的转运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做好事件现场卫生学评估,在职责范围内进行化学品监测,提出划分监测区、控制区、安全区域边界以及中毒防护的建议。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加强化学中毒事件现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工作。
各级采供血机构:负责储备和提供化学中毒事件中伤员救治所需临床急救用血。
各级健康教育机构:负责做好群众应对化学中毒事件自我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各级精神卫生救援机构:负责组织开展精神卫生紧急救援,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
4 应急准备4.1 预案准备市卫健委负责制定《营口市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预案》,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及医疗卫生机构要参照本预案,制定出本地区、本单位的预案并定期修订。
4.2 技术准备各地要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利用现有资源,指定建设市、县(市)、区二级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医疗救援机构。
组建化学中毒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市中心医院组建 1 支不少于15 人的急救医疗队;市第四人民医院组建 1 支不少于10 人的心理救援应急队;市卫生健康事务中心(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疾控中心、卫生健康监督中心各组建 1 支不少于10 人的救治队伍,其它市级单位也要做好相应人员准备。
市级总人数不少于50 人,市(县)、区级总人数不少于30 人(以上人数为参考人数,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做适当调整)。
4.3 后勤准备根据化学中毒医疗卫生救援的实际工作需要,被指定的各级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医疗救援机构要在当地政府的统筹下,进行救护车辆、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的配备和病床的准备,并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处于完好状态。
4.4 药品储备根据化学中毒医疗卫生救援的实际工作需要,被指定的各级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医疗救援机构要在当地政府的统筹下,进行化学中毒急救药品的常量储备。
急救车中要常备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急救药品,各医院药房要有一定库存量,并掌握急需时的供药渠道。
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市级化学中毒药品的储备保管、更新任务。
4.5 经费保障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所必需的经费,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统筹安排和补偿。
5 应急响应5.1 分级响应机制按化学中毒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人员伤亡情况,应急响应分为特殊重大( I 级)、重大(II 级)、较大(III 级)、普通(IV 级)四级响应。
根据有关的规定,特殊重大(I 级)和重大(II 级)突发化学中毒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响应由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较大(III 级)突发化学中毒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响应由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普通(IV 级)突发化学中毒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响应由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5.2 应急响应措施5.2.1 当I 、II 级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发生时,省级卫生健康部门作出以下响应:(1)即将启动省级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指挥部,及时向省人民政府或者省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报告事件基本情况和医疗卫生救援情况。
(2)即将启动省级化学中毒事件医疗救援基地,派出医疗卫生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协助抢救伤病人员。
(3)会同有关部门检测、评估,以确定中毒化学品种类、浓度、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
采取措施,防止化学品继续对人员造成健康危害。
(4)召开专家组会议,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估,并向省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提出进一步的处置建议。
(5)在超出本级处置能力时,及时请求国家卫生健康委支援。
5.2.2 当I 、II. III 级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发生时,市级卫生健康部门作出以下响应:(1)即将启动市级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指挥部,及时向市人民政府和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事件基本情况和医疗卫生救援情况。
(2)即将启动市级化学中毒事件医疗救援基地,派出医疗卫生救援队伍,赶赴现场,抢救伤病人员。
(3)会同有关部门检测、评估,以确定中毒化学品种类、浓度、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
采取措施,防止化学品继续对人员造成健康危害。
(4)召开专家组会议,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估,并向市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提出进一步的处置建议。
(5)在超出本级处置能力时,及时请求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支援。
5.2.3 当IV 级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发生时,县(市)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以参照III 级响应程序,结合本地实际,自行确定应急响应行动,并按要求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救援情况。
在超出本级处置能力时,及时请求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支援。
6 信息报告6.1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或者接到突发化学中毒事件的报告后,应在 2 小时内将有关情况向所在地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同时报告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医疗救援基地,以便先期处置。
6. 2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接到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突发化学中毒事件报告或者通报后,应在 2 小时内将有关情况向上一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7 应急响应终止化学中毒源头得到有效控制,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中毒事件发生48 小时后未再浮现新发中毒病人,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方可中止应急响应。
8 附则8.1 预案管理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根据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本预案进行修订、补充和更新。
8.2 预案生效时间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2022 年《营口市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预案(试行)》营卫发〔2022〕51 号同时废止。
9 附录9.1 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现场处置方案9.2 突发化学中毒事件伤员现场医疗救援方案附录9.1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现场处置方案一、现场处置人员个人防护现场救援、调查和采样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首先要确保个人安全,切忌在毫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入现场,以免发生中毒。
进入现场前应该先进行有效的通风换气。
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救护和转运急性化学中毒患者时,可穿C 级或者D 级防护服、配戴正压式或者携氧式呼吸器、防护手套(一次性橡胶手套)。
医疗救护人员数宜二人以上。
调查和采样人员进入有毒化学品生产、储存泄漏现场调查或者采样时,必须穿戴 A 级防护服,佩戴防毒面具、防护手套(一次性橡胶手套)、眼罩、鞋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