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要点第一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围绕“大自然的秘密”这个主题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三篇课文,侧重于体现大自然的一些科学知识,学生通过阅读知晓其中的变化规律和科学道理后,会更加喜爱大自然,更想去仔细观察大自然,去探究其中的科学奥秘。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此学习重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现了本套教科书按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
三篇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准,用得巧,增强了表达效果。
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甩、迎、追、披、露、鼓、蹬、跳、蹦”,《我是什么》中的“穿、披、落、打、飘”,《植物妈妈有办法》中的“告别、乘、挂、炸”。
本单元在每一课的课后题与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都安排了相应的练习,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动词给人带来的真实感、生动感,并通过用动词,说句子,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运用中发展思维与语言能力。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二:借助图片,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篇课文都配有多幅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借助图片来讲述、背诵课文。
本单元“快乐读书吧”安排了“读读童话故事”,重在培养学生对书的认识及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低学段阅读指导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组织开展跟进式阅读,可以分阶段组织分享与交流读书活动,促进和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
从本册起“和大人一起读”变为“我爱阅读”,意味着由一年级的学生和老师、大人一起读的形式,转向以学生自主阅读、伙伴间交流为主的形式。
交流的方式可以多样,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二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是识字单元,以四个识字主题“场景”“树木”“动物”“农事”串联起了本单元55个会认字,2个多音字,40个会写字,旨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
这些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大多数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歌谣形式呈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本单元课文内容都是大自然中的场景、事物。
《场景歌》把意义相连、语义相关的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个不同的场景中,勾勒出一幅幅清新生动的风景画,画面中出现的事物,是不同地域学生出游时可以看到的场景;《树之歌》介绍了祖国大江南北常见的树木,通过对不同树木的描述,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基本特点,而且这些“披绿装”“守北疆”的树木,常常让人联想到守卫边疆的战士;《拍手歌》是根据传统歌谣改编的一首富有时代气息的儿歌,通过喜闻乐见的拍手游戏,渗透爱护、保护动物的意识;《田家四季歌》选自民国时期的国语教材,诗歌展现了乡村美丽的四季景色,介绍了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歌颂了勤劳朴素的生活。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亲近自然,初步感受大自然的丰富美妙,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本单元是识字单元,在教学时,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要求和课文单元有所不同,应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写字上,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运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归类识字。
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要把识字写字与朗读指导有机结合,对课文内容不必做深入的理解与分析。
语文园地二重点安排学习“部首查字法”,这是学生独立识字经常使用的方法。
教材介绍了部首查字法的步骤要领,对其中较难的两个步骤—确定字的部首并查出部首在检字表的页码,数清除去部首外的剩余笔画—还进行了专门练习。
编排“用部首查字法,查查儿歌中不认识的字”这一题,是希望查字典的练习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真正落实到用字典查字的实践中去。
确定部首和剩余部件笔画是查字典的难点,除了教材中安排的七个生字外,还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引导学生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提高主动识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三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编排了《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四篇课文。
这些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课后题形式多样,针对问题,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有联系生活谈谈体会的,比如,《玲玲的画》中抓住关键句“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有通过比较,谈自己想法的,比如,《曹冲称象》中针对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一封信》中,“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教学中要重视这些问题的讨论,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借助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
本单元课文中,《曹冲称象》的课后题,在画出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办法基础上,要求学生先借助关键词句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玲玲的画》要求学生以人物的情绪变化为脉络,用上“得意、伤心、满意”三个关键词,讲讲这个故事;《一封信》要求学生把第二封信的内容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再整理成完整的一封信读出来;《妈妈睡了》让学生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这些课后题着重训练学生提取相关信息,借助词句信息进行讲述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开始正式进行写话练习,共安排了三次,分别是纪实类、应用类、想象类。
本单元是第一次正式的写话练习,安排的是说说写写自己喜欢的玩具。
教材用指导语加图示的方法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并且提示了写画最基本的要求:“写在方格纸上”“标点符号也要占一格”,引导学生注意写话的基本格式要求。
起始阶段的写话练习,重在培养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书面表达的兴趣。
对学生写话的内容不作过多要求,能写几句就写几句。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第四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了学生赞美家乡的情感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语的意思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这是对一年级下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训练点的巩固和提升。
本单元在《黄山奇石》《葡萄沟》中,以“陡峭、五光十色”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并在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第二题中加以运用。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运用这种方法,遇到不懂的词句,先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意思,再查字典验证。
这种阅读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重点。
本单元以写景的文章为主,语言优美,生动形象。
教科书在《黄山奇石》《葡萄沟》等课文中安排了仿写的练习,在《古诗二首》《日月潭》等课文中,安排了词语的拓展积累,在多篇课文后安排背诵课文或片段的练习。
本单元写话安排的是学习写留言条,通过例文让学生感受写留言条是来自现实生活交流的需要,通过例文旁的提示,让学生明白留言条的基本格式。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五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三篇课文。
本单元的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
《坐井观天》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寒号鸟》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要有计划有安排;《我要的是葫芦》告诉我们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故事短小,形象鲜明,情节有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借助课后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讨论中,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坐井观天》可以围绕课后题“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理解课文内容,再开展“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的讨论;《寒号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直顾眼前,不想将来带来的不良后果,指导现实行为;《我要的是葫芦》可利用课后题目思考种葫芦的人一个葫芦都没有得到的原因,促进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生活的一些基本道理,初步获得思考问题的一些方法。
“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也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内容。
例如《寒号鸟》一课,借助课后第二题,感受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我要的是葫芦》一课,通过课后第二题句子的对比朗读,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感叹句或陈述句、反问句或陈述句来表达,不同的语气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第二题,通过仿说练习,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把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第六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围绕“伟人”这一主题,编排了《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三篇人物故事。
故事语言简洁,内容紧凑,分别讲述了大禹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朱德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
教学中,既要引领学生感受伟人心系百姓的高尚品质,初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也要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讲述故事。
“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在前面的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围绕这个训练点,教科书中已经有所铺垫。
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线,通过“初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细读,借助关键词句,了解故事内容——讲述,借助关键词句,练习表达”的教学,来学习伟人故事。
在学生多次感受形声字形旁表义特点的基础上,本单元通过语文园地“我的发现”着重揭示了形声字的另一个特点“声旁表音”,并在语文园地八利用形声字的这一构字规律,引导学生猜读汉字;在《大禹治水》课后习题中,安排了根据生字构字特点及语境先猜一猜带点字的意思,再查字典验证的练习;在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通过泡泡的形式,提示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去识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本单元所涉及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课前可引导学生向长辈了解,或在家长的帮助之下收集相关资料,再通过师生交流,初步“认识”人物,为学习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另外,要充分用好课文插图,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了解故事内容的能力。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七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三篇课文。
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侧重于体现想象之美:《古诗二首》中的想象能让人入情入境;《雾在哪里》中的想象充满童趣;《雪孩子》中的想象美好纯真。
课文选材经典,语言生动,充满儿童情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体现指导的层次性。
《古诗二首》可以利用文中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雾在哪里》可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后题,仿照课文句式想象说话,体会雾的淘气;《雪孩子》可以利用学习伙伴的提示,在想象中续编故事,感受美好的心灵。
本单元在《雪孩子》一课的课后题目中,第一次提出了默读的要求,这意味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