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单位评课稿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绍兴县鉴湖小学顾琴芳今天上午,聆听了鲁雪芳老师所执教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现谈谈自己的听后体会,与老师们共同交流。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单位到学习面积单位,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突破难点,体现理念,鲁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知识,还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具体表现在: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鲁老师从学生身上的事物出发,先让学生比一比老师跟他们的手掌(面积)哪个大,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

通过学生回答顺势揭示出:教师的手掌大,也就是教师手掌面的面积大,学生手掌小,也就是学生手掌面的面积小,从而引出教学内容,非常自然。

然后,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法、重叠法、数个法(测量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一环节使学生感悟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在充分操作、合作中,理解和建立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

在教学面积单位前,鲁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两张卡片,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会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绿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同学认为橘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同学认为一样大。

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于是鲁老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学生试着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一样大。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重视空间表象的建立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引导学生得出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在学生已经形成“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空间表象的基础上,“1平方米”的教学鲁老师以“放”为主,让学生迁移类推猜出1平方米的定义。

在头脑中建立准确的表象,而后又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物,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各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和估测能力的培养。

4、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鲁老师还特别注重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应用,她设计的练习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面积单位“平方”两字有了更深的领悟。

5、值得商榷的地方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篇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__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梁老师的这节课。

听了梁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浅谈一下我自己的见解.3 本节课梁老师的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

这个理念在这节课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梁老师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一上课就让学生伸出小手跟着老师摸一摸我们的手掌面、脸面,然后去找身边的面,找到后自己摸,同桌摸,集体摸,这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物体的表面。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教师不是生搬硬套的交给学生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

而是在充分操作、合作交流中建立和理解面积和面积的。

课刚开始,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等一系列活动中,直观体会和发现了物体的表面,然后涂一涂叶子的表面,感受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揭示了面积的第一层含义。

在教学封闭图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画下来,然后让学生观察,最后出示两组图形让学生比较,知道什么才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这就揭示了面积的第二层含义。

这样,面积概念的形成是层层深入的,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概念,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深刻的了解了面积的概念。

5、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从学习材料上看,教师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例如:教师所选择的手掌面、脸面、黑板面、电视机的面、桌面、课本面等都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材料,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既减轻了学习的难度,又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运用于生活的这一理念。

学习活动充满了乐趣。

以下是我的一些小小的建议:(1)小组讨论的时间稍短了一些,检测的面不够广,可以检测到4组,让大部分都统一到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学习一平方分米的过程太快了,如果能让学生同桌合作的方式量一量,不仅能学以致用,还照应了前面的引入。

(3)做“连一连”练习的时候,如果能多多追问为什么会更好。

如:你是怎么量的?你是怎么估的?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

以上是我对梁老师执教的《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说的不当的、不对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篇三:—《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玉田实验小学冯占亚二00八年十二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11月29日上午聆听了刘玉英老师所执教的小学数学第六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现谈谈自己的听后体会,与老师们共同交流。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单位到学习面积单位,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突破难点,体现理念,刘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知识,还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具体表现在: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刘老师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周围物体的表面,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

接着刘老师又让学生利用观察方法比较黑板的面和课桌的桌面,谁大?谁小?通过学生回答顺势揭示出:黑板的面大,也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大,课桌桌面小也就是课桌桌面的面积小。

然后教师提问:“你还能比较其它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吗?”学生汇报交流时,有的同学用数学书的封面与课桌桌面比,通过观察发现数学书封面面积小,课桌桌面面积大;有的同学比较的是数学书的封面与练习本的封面,用重叠的方法发现数学书封面面积小,练习本封面面积大,这一环节使学生感悟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认识了物体表面的面积后,刘老师又出示了两组图形,第一组(长方形、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大。

当学生比较出长方形的面积大时,教师相机指出“像这样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再出示第二组图形(长方形和没有封口的图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图形谁大谁小。

这时有的同学会发现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不能比较,因为第二个图形没有封闭,这时教师相机指出:只有像这样封闭的平面图形才有面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理解和掌握。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意义做铺垫。

2、在充分操作、合作中,理解和建立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

在教学面积单位前,刘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用投影出示长方行和正方形两张卡片,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会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同学认为正方形的面积大、有的同学认为一样大。

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于是刘老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学生试着比较出这两个图形谁大谁小?课前我发给每个小组两张这样的卡片和一个这样的学具盒。

(盒中有:方格纸、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学生在拼摆时,出现了多种拼摆方法:有的小组把方格纸放在卡片上面,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有的小组用同样大小的圆形拼摆;有的小组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摆;有的小组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拼摆;有的小组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摆;还有的小组出现这种拼摆方法(课件出示:一个图形用长方形摆,一个图形用正方形摆)当有的小组出现这种拼摆方法时,立刻引起同学们的争议,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

大家不同意这种方法,因为他们发现这种拼摆方法的学具大小不相同,形状也不相同所以不能放在一起比较。

学生经过共同探究,知道要正确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而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重视空间表象的建立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测量出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在学生已经形成“1平方厘米”“1方分米”空间表象的基础上,“1平方米”的教学刘老师以“放”为主,让学生迁移类推猜出1平方米的定义。

在头脑中建立准确的表象,而后又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物,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各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和估测能力的培养。

4、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老师还特别注重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应用,她设计的练习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面积单位“平方”两字有了更深的领悟,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值得商榷的地方尽管本节课优点很多,但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我认为刘老师没有充分地照顾到全体学生,如果老师能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索,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玉田实验小学二00八年十二月篇四:—《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指导意见今天上午,听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现谈谈自己的听后体会。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单位到学习面积单位,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老师从学生身上的事物出发,先让学生比一比老师跟他们的手掌(面积)哪个大,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