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语文试卷1.(2020·贵州省毕节市·历年真题)根据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谈论“风度”①的书藉很多,其中的“道德箴言”也不少,遗憾.的是,人们却很少从这些书中汲取有益的见解。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原因在于这些讲解优雅风度的著作有个缺xiàn,②就是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其必要性究竟何在?③有些人有一种错觉,④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自惭形秽,是画蛇添足,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忸捏作态。

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遗憾.______缺xiàn ______找出语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画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______A.矫揉造作B.自惭形秽C.画蛇添足D.附庸风雅文中四处标点符号(见角标①②③④)使用错误的一项是______A.①B.②C.③D.④2.(2020·贵州省毕节市·历年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A从大楼里出来,蛋哥还在犯难:他的节目一期一个嘉宾,我录的时长足够他剪出两期来,_____这似乎让他很纠结。

B我能理解他,被一个节目长时间训练得循规蹈矩,作出调整和改变,就意味着自找麻烦。

C这个节目他虽然做了将近两年,而且该请的嘉宾也都请了。

D接下去就面临资源枯竭的窘境,所以他千方百计把我从外地叫了回来。

ABCD四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______A.从大楼里出来,蛋哥还在犯难:他的节目一期一个嘉宾,我录的时长足够他剪出两期来。

B.我能理解他,被一个节目长时间训练得循规蹈矩,作出调整和改变,就意味着自找麻烦。

C.这个节目他虽然做了将近两年,而且该请的嘉宾也都请了。

D.接下去就面临资源枯竭的窘境,所以他千方百计把我从外地叫了回来。

在上文横线处接续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少了我这个嘉宾,地球就不转了吗?B.要不要做上下期?C.这种节目现在还有人听吗?D.其实一个小县城能有多少文化人?3.(2020·贵州省毕节市·历年真题)当地(社区/乡村)新开了一家农贸市场。

开张这一天,请你以当事人身份,完成任务。

作为商家代表作简短发言。

(60字以内)以记者身份现场采访:①当地领导、②连锁店经理、③顾客、④保洁工。

分别拟出一句问话。

(60字以内)4.(2020·贵州省毕节市·历年真题)默写。

(1)______ ,教然后知困。

(《<礼记>二则》)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 ,国恒亡。

(《<孟子>三章》)野芳发而幽香,______ 。

(欧阳修《醉翁亭记》)(4)______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5)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6)古人常常通过写景来抒发忧乐之情“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早春景象。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把冬景写得春意盎然:“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 。

”遭逢战乱,深深悲叹“______ ,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______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可是也有例外,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 ”透露出苍凉壮阔的家国情怀。

5.(2020·贵州省毕节市·历年真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豆腐历史悠久。

相传公元前164年,汉高祖刘邦子孙淮南王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烧药炼丹时,误将炼丹的石膏放入了正在喝的热腾腾的豆汁之中。

从此美食佳肴中有了豆腐家族。

豆腐古时候名称很多,有“菽乳”“小宰羊”等,宋代以后,才统称豆腐。

传统的豆腐制作由人力完成。

先将豆子放在水里浸泡,要浸泡到相当程度才能磨出豆浆。

然后将“浸豆”磨成豆浆,由人推或驴子拉磨。

磨好的生豆浆用特制的布袋过滤,过滤后的豆浆放入锅内(布袋里剩下的豆渣,可做猪羊的精饲料)。

接下来是煮豆浆,边煮边撇去浮沫。

温度保持在90-100摄氏度之间,煮的时间长了短了都不行。

关键的一道工序是点卤,点卤分为盐卤、石膏及葡萄糖酸内酯三种。

豆腐花凝结20分钟后舀进已铺好包布的木托盆或其他容器,用包布包起,盖上木板压10~20分钟,即成水豆腐,又称南豆腐。

北豆腐俗称老豆腐,1斤黄豆能做2斤多老豆腐,能做4斤左右的水豆腐。

豆腐脂肪的78%是不饱和脂肪酸并且不含胆固醇,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两小块豆腐,即可满足一个人一天的钙需求量,素有植物肉之美称。

豆腐由于制作工序多,既耗时又费力,被人们视为苦差事。

南方儿歌云:人生三件苦,首推磨豆腐。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豆腐的制作早已实现了流水线生产,各种电气化的磨浆机、甩浆机、压干机一条龙作业,日产量比过去提高了4倍以上。

新型的家用豆腐机也被研发出来,可以在家里轻松制作豆腐,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豆腐这一美食的需求。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5月20日,作者哲夫,有改动)从古人对豆腐的多种命名“菽乳”“小宰羊”这件事上,你能读出几点信息?根据“1斤黄豆能做2斤多老豆腐,能做4斤左右的水豆腐”这句话,说说老豆腐与水豆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豆腐制作的工序依次是浸豆、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成型。

6.(2020·贵州省毕节市·历年真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

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

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

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家认为佳句。

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

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

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

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

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

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

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

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

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

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

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节选自叶圣陶《驱遣我们的想象》,有删改)文中四个画线句子都是问句,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全文,理清作者论述思路,用简练文字填空。

读者如何通过文字接近作者的感受,本文举例告诉了读者什么道理?7.(2020·贵州省毕节市·历年真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天刚放亮,白菜全都装上了车,满满当当的,似乎多装一颗都没有地方。

老王前后左右看了看,脸上荡出满意的笑容。

老伴迟疑了一下,说:“弄点饭,吃了再走?”“来不及,路上凑合吧。

”老王说罢,扭开车门跳上驾驶室。

这时候,他的手机唱起了“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 --是县城百家乐超市的杨经理打来的,让他送一车白菜。

“杨经理,不好意思,今天不能给你们超市送了。

价钱好商量?再涨价也不能给您,真不是钱的问题……新年好,古得拜!”老王挂断电话,发动车子迎着曙光出发了。

到了第三天,也就是正月初二下午,杨经理从微信上得知,老王是去疫区送白菜了!怪不得不给自己,原来是去发“国难财”了,听说疫区的蔬菜贵得离谱,白菜十几块一斤呢,他这一车菜,差不多有四千斤,乖乖,如此算来,他这一趟没少赚。

在杨经理的印象中,老王是一个很本分的人。

真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呐!杨经理气不过,想打电话奚落老王几句,又觉得不能得罪老王,毕竟以后还合作呢。

想着,他便开车去找老王,现在是非常时期,需要备点货。

一到村口,杨经理就被拦下了--一个老大爷戴着口罩,身穿“战袍”坐在路中间,一手拿柄关公大刀,一手拿个电喇叭,声称外来车辆和人员一律不得进村。

杨经理一边戴口罩一边说:“我是超市的,需要找老王进菜,疫情再严重,也不能影响老百姓的菜篮子吧。

”老大爷举起电喇叭:“老王昨晚才从疫区回来,没回村,也没回家,在他的大棚里自我隔离呢。

”杨经理听了,撇了撇嘴,心想老王发烧才美哩,谁让他挣昧心钱哩?老大爷似乎看穿了杨经理的心思,又补充了一句:“老王可是俺村的骄傲,不要一分钱,往疫区送了四千斤的白菜。

”“啊?”杨经理吃了一惊。

老王的大棚在村外的河湾里,杨经理去过多次。

距离大棚还有十多米,杨经理把车停下来,见路当中扯了一条横幅,上边写着“我是疫区返回人员,请不要靠近我”。

这时候,在大棚里的老王已经听到车的声音,戴着口罩从大棚旁边的铁房子里出来了,大声说道:“杨经理,啥事?”“大棚里还有其他蔬菜吗?能否再配一车?”“黄瓜、番茄、柿椒,都有,差不多能装一车。

价格跟其他大棚一样,要不然人家会骂我老王八。

”“可以,要好的,这次不是超市上架,我打算捐给疫区。

”“好啊,你咋送?”“发物流。

”“别搞那个,还是我送吧,我的车消过毒了,路线也熟悉。

”“好,运费咋算?”“说啥运费呢,给我加箱油就中。

杨经理,疫区老乡要问起,咋说呢?得有个由头吧?”(选自《小小说选刊》“抗疫专题”,作者侯发山,有删改)本文描写人物和环境,看似寻常,寓意却深。

请从下列两处描写中挑选一处略作分析。

①白菜全都装上了车,满满当当的,似乎多装一颗都没有地方。

老王前后左右看了看,脸上荡出满意的笑容。

②见路当中扯了一条横幅,上边写着“我是疫区返回人员,请不要靠近我”。

老王和杨经理都是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人物,你对谁的印象更深?说说理由。

老王问杨经理,“疫区老乡要问起,咋说呢?得有个由头吧?”故事如何发展,请你续写结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