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四水文地质试验六、压水试验
课程目的掌握压水试验的工作原理、方法、程序、内容及成果内容与表现形式,具有压水试验专业技能
课程任务1、掌握压水试验目的、任务及分类、基本规定
2、掌握压水试验的设备与要求、
3、掌握压水试验的现场工作内容、方法
4、掌握压水试验资料成果整理方法、成果内容与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1、压水试验目的、任务及分类
2、压水试验的基本规定
3、压水试验的设备与要求
4、现场试验
5、试验资料的整理
重点、难点
试验资料的整理
(一)钻孔压水试验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测定岩体的透水性,为评价岩体的渗透特性和设计渗控措施提供基本资料。
岩石的渗透特性:透水率大小及其在不同压力下的变化趋势。
任务:测定裂隙岩体的单位吸水量q,并以其换算求出渗透系数K。
2、压水试验的类型
(1)按试验段分:分段压水试验、综合压水试验、全孔
压水试验
(2)按试验压力分:低压压水试验、高压压水试验
(3)按加压的动力来源分:水柱压水法、自流式压水法
和机械压水法试验
(二)压水试验的基本规定
(1)试验方法:钻孔压水试验应随钻孔的加深自上而下地用单栓塞分段隔离进行。
岩石完整、孔壁稳定的孔段或有必须单独进行试验的孔段,可用双栓分段进行。
(2)试验的长度:一般为5m,
(3)压力阶段与压力值
1)压力阶段与各阶段压力的取值
一般按三级压力、五个阶段进行。
即P1、P2、P3、P4(P2)、P5(P1),P1<P2<P3,压力值宜分别为0.3MPa、0.6MPa和1.0MPa,
多阶段试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试段岩体渗流量随压力的变化关系。
2)试验段压力的确定
试验段压力按下式计算:P = Pp + Pz 单位:MPa
Pp——压力计指示压力;Pz——压力计中心到压力计算零线的水柱压力
3)水柱压力计算零线和水柱压力Pz值
①地下水水位位于试验段以下时,以通过试验段1/2处的水平线作为压力计算零线
②地下水位位于试验段之内时,以通过地下水位以上的试验段1/2处作为压力计算零线
③地下水位于试验段之上时,且试验段在该含层中时,以地下水位线作为压力计算零线。
(4)试验钻孔的基本规定
①孔径,宜为59-91mm
②钻进方法,应采用金钢石或合金钻进,不应使用泥浆等护壁材料
同一地点布置两个以上钻孔(孔距在10m以内)时,应先完成将要作用压水试验的钻孔。
(三)压水试验的设备与要求
(1)止水栓塞:长度不小于试验钻孔孔径的8倍,应优先选用气压式或水压式栓塞。
(2)供水设备:要求压力稳定,出水均匀,在1MPa压力下流量保持100L/min,当岩体透水率大于20Lu时,则需用供水能力更大的水泵。
吸水龙头外应包裹1-2层孔径小于2mm的过滤网,并与水池底保持0.3m以上的距离。
(3)量测设备:
测压工具: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
压力表的量测范围应控制在极限压力值的1/3—3/4之间。
试验期间应更换压力表。
测流量工具:应采用自动记录仪。
地下水位量测工具:采用水位计。
(四)现场试验
现场试验工作包括:洗孔,下置栓塞隔离试验段,水位测量,仪表安装,压力和流量观测等。
(1)洗孔:应采用压水法,洗孔时应将钻具下到孔底,流量应达到水泵的最大出力。
应进行到孔口回水清洁(肉眼观察无岩粉)方可结束;当孔口无回水时,洗孔时间不少于15分钟。
(2)试验隔离:下置栓塞位置要准确,避免漏段。
采用气压式或水压式栓塞,充气(水)压力应比该试验段的最大试验压力P3大0.2—0.3MPa,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不变。
(3)水位观测:下栓塞前应观测一次孔内水位,试验段隔离后,再观测工作管内的水位。
应每5分钟观测一次,连续两次水位下降小于5cm/min时,观测工作可结
束,以最后的观测结果确定压力计算零线。
当遇高于管口承压水时,应观测压力和涌水量。
(4)压力和流量观测:先调整调节阀,使试验段的压力达到预定值并保持稳定。
流量应每1-2分钟观测一次,当流量无持续增大趋势,且五次流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最终值的10%,或当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1L/min时,本压力段试验即可结束,取最终值作为计算值。
(五)试验资料的整理
试验资料整理包括:校核原始记录,绘制P—Q曲线,确定P—Q曲线类型,计算试验段的透水率,判断岩体的透水性等。
(1)绘制P—Q曲线
要求:纵坐标(P轴)1mm代表0.01MPa,横坐标(Q轴)1mm代表1L/min。
曲线图上各点应标明序号,并依次用直线相连,升压阶段用实线,降压阶段用虚线。
(2)确定P—Q曲线类型
①A(层流)型:P—Q曲线中,升压曲线为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基本重合。
该曲线揭示渗流状态为层流,在整个试验期间,裂隙状态基本无变化。
②B(紊流)型:P—Q曲线中,升压曲线为凸向Q轴的曲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基本重合。
其揭示渗流状态为非线性流,整个试验期间,裂隙状态基本无变化。
③C(扩张)型:升压曲线为凸向P轴,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基本重合。
其最大特征是:在某一压力之后,流量显著增大,降压后流量回到原来值。
其揭示,在试验压力作用下,裂隙状态产生变形,岩体渗透性增大,但这种变化是暂时性的,可逆的。
④D(冲蚀)型:P—Q曲线中,升压曲线为凸向P轴的曲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不重合,位于升压曲线的右侧。
其揭示,在试验压力作用下裂隙的状态产生了变化,岩体渗透性增大,这种变化是永久性的,不可逆的。
⑤E(充填)型:P—Q曲线中,升压曲线为凸向Q轴的曲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不重合,位于升压曲线的左侧。
该曲线提示,试验期间裂隙状态发生了变化,岩体渗透性减小。
这种减小大多是由于裂隙部分被堵塞造成。
(3)试验段透水率的计算
取第三阶段的压力和流量(P3、Q3),按下式计算试验段的透水率
q = Q3/(L.P3) 单位:Lu(读作吕荣)
试段长度一般规定为5m,当岩心完整,岩石透水性很小时(单位吸水量小于0.001Lu)时,或适当加长度段长度,但不能大于10m。
当进行水库坝基岩石的单位吸水量大于0.01—0.05Lu时,需进行防渗处理。
(4)试验成果表
注意:在一个工程或一个地段内,如果P—Q曲线为C型或D型的试验段比例较大,作业一种地质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找出流量显著增大的地质原因,并在工程地
质报告中加以说明。
必要时,在勘探或灌浆试验进行专门性试验,确定岩体的临界压力。
(5)岩体渗透系数K的确定
经验用1Lu≈1.0*10-7 m/s把透水率转化成渗透系数。
当岩石透水性较大时,应采用其他水文地质试验测定其参透系数K值。
岩石透水性较小q<10Lu,P—Q曲线为层流型时,岩体渗透系数K值可按下式计算:
(1)当试段底距下伏隔水层厚度大于试段长度时,按下试近似计算渗透系数:K=0.525qlg(0.66L/r)
L——度段长度(m) r——钻孔半径 q——单位吸水量(透水率)
(2)当试段底距下伏隔水层厚度小于试段长度时,按下试近似计算渗透系数:K=0.525qlg(1.32L/r)
6、对岩体的透水性进行分类
根据岩土的透水率或渗透系数对岩土的透水性进行分级,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