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微生物的联系
脏象学说与微生态学
• “脏”是指藏于体内的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又称脏腑,“象”
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中医把通过外在的功能表现来推知 内部脏器的活动以及它们的生理、病理的学说称为“藏象”。藏象 学说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中心,并结合脏腑与形体、 诸窍的关系,以及脏腑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根据“藏之于内,必现 之于外”的理论,重视按照以表知里、以象测脏的方法,来研究人 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 微生态学研究发现,人体的皮肤、眼睛、鼻腔、口腔、肺、肠道、 阴道等都有许多微生物存在,当这些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时,这些 器官就会发生病理变化,产生相应的外在病理表现,由此可以看出, 藏象学说与微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 例如,正常微生物群特别是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的诸多作用 中,最为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对外来的或潜在的病原菌的 抑制作用,即生物拮抗作用,又称定植阻力。如双歧杆菌 属的细胞壁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密切结合,与其他 厌氧菌一起共同占据肠黏膜表面,形成一道具有保护作用 的生物屏障,并通过自身及产生的代谢产物排斥致病菌, 在肠道中保持菌种优势,并与其他菌群相互作用,调整菌 群间的关系,以保证肠道菌群最佳组合,并维持肠道功能 的平衡。
中医与微生物的联系
2014-2中医(定向)第二组
•
在中国古代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对微生物的认识没有 今天这样深刻,但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包含许多病原微生 物致病认识。中医学"六淫"与"内生五邪"学说中的病原微 生物和条件致病微生物致病,认为在中医学的六种外感病 邪中,应包括多种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致病因素,且六淫可 有利于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侵入机体;"内 生五邪"病因病机学说应包括某些条件致病微生物。
中医理论与疾病治疗
•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我们认识 到许多疾病是由细菌和病毒等微 生物引起的,那么不了解微生物 的古代中国人是怎么认识和治疗 这些疾病的呢?从传统中医的角 度看,人体的状态只有平衡或不 平衡两种,平衡即健康,不平衡 即病。而人生病往往在人的身体 状况不佳的时候,比如熬夜后, 在这种情况下,身体的不平衡便 导致了疾病。
解表散邪 银翘散 感冒、流感、多来自感染 性疾病初期等清热通下 白虎汤 流感、肺炎、肠炎、肠 热症、脑炎、脑膜炎等 清营泄热 清营汤 脑炎、脑膜炎、败血症、 中毒性痢疾、肠热证等 清热凉血 犀角地 肠热证、斑疹伤寒、败 黄汤 血症等合并出血的重症 感染性疾病
营血证
血分证
(三)中药店抗原病体作用 • • • • • (1)直接抗原抗病原体作用 (2)抑制病原体致病物质的产生或干扰其作用 (3)拮抗或破坏病原体毒素的作用 (4)抑制病原体吸附细胞作用 (5)增强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功能
• 药理学研究还促进了传统微生物中药对现代社 会高发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疾病 中的应用,多数微生物中药都有滋补保健的作 用,大多数药用真菌都含有真菌多糖,真菌多 糖能增强免疫力,没有直接的细菌毒作用成为 抗癌,抗病毒药物的开发热点。
微生物发酵用于药材的炮制
• 发酵法一直是中药炮制方法之一,它借助微生物的作用, 改变中药原有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 症。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酶,将药物的成分分 解转化为新的活性成份或将毒性成分分解而降低药物的毒 副作用。 • 如五倍子,这种中药具有收敛止泻、止血的功能,但其主 要成分鞣酸在肠道中与蛋白质结合会降低其活性。研究人 员用含根毒菌等物质的酵曲发酵五倍子,能显著提高其收 敛作用,降低副作用。
温热病邪内传肺胃,正 邪相争剧烈,邪强正盛 的里热证 温热病邪内传入血,病 在心包 温热病邪深入血分,引 起耗阴、动血、动风, 病在心、肝、肾
发热恶寒,头痛,舌苔 薄白,脉浮
发热,不恶寒,腹胀痞 满,舌苔黄,脉洪数 发热夜甚,心烦难寐, 神昏谵语,斑疹隐隐, 舌红降,脉细数 吐、衄、便血,发斑, 筋脉拘急,抽搐,舌降 无苔,脉细数
中医药学防治 (一)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药诊治原则 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辨证施治,标本兼施 3.强调整体观念,注重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制 宜
(二)感染性疾病的辨证施治 卫气营血辨证施治与常见感染性疾病
证候 病机 主证特点 制法 方药 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卫分证
气分证
温热病的初期阶段,多 病在皮、毛、鼻、肺
• 这里需要提到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个个器官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中医认为五脏对应五行, 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脾属土,肾属水。中医中的五 脏是按功能分的,比如说,脾指的并不是脾脏,脾的功能 是水谷运化即消化功能,人体中所有的消化器官属于脾。 五行有相生相克,同样五脏也有。因此在治疗时,比如肺 受损,往往还会通过补脾来养肺,即土生金。因此,中医 始终以恢复人体内在平衡为手段来治疗疾病。
微生物学研究促进了微生物中药的发展
• 对传统微生物中药的生物学研究加深了传统微生物中药的应用和产 品开发,特别是多种中药微生物纯培养物代替原药材的研究尤其引 人注目,如灵芝.猴头等各种药用菌的培养,对保护环境,保护资 源,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一些微生物和 植物相互作用形成的中药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龙血竭的形成与 真菌有密切关系,是龙血树侵染而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僵蚕中 的一些有效成分是微生物,蚕,桑叶,相互作用形成的。对天麻, 茯苓等中药的生物学研究促进了这些重要品种栽培技术的发展。 • 微生物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为这些中药的质量标准化起到了 重要作用,也加深了对这些中药药理作用的认识
正邪理论与微生态学 • 中医学认为人体具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抵御 能力及康复能力,称之为正气,而将一切致病因素 称为邪气。正常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邪气不易 入侵,《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 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正气虚弱,机体抗病防御 能力低下,则外邪乘袭,机体无力驱邪外出而发病, 《素问·评热病论篇》说:“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