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需要理性消费

大学生需要理性消费

大学生需要理性消费———对部分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去向的调查●总策划:董进撰稿:校报记者团
来源:《武昌职业学院报》发布时间:2013-11-05 00:00
引子:
在当前消费市场中,大学生做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

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作为社会上的‘‘纯消费者’’,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一方面,他们离开亲人,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并且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

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地消费,树立理性的消费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数据与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28.2%的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比较稳定,属于有计划型。

66.25%的人属于经常变动型,具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相当多的同学对自身消费约束能力不强,在消费上呈现出随意性甚至奢侈的倾向。

统计结果表明。

大一新生平均每月消费普遍在500元至800元之间。

大二至大四学生主要集中于400元至800元之间。

大一学生作为学校的新生力量,消费观念更值得关注。

大一新生的生活费在400元至600元的占30%,600元至800元的占60%,800元以上的占10%。

据调查发现,大一学生花费相对较高的生活费,其主要原因在于: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缺乏独立性,对金钱的支配经验相对较少。

而大二至大四学生偶遇经过了大一的“特殊时期”以及参与了更多的社会实践与活动,从而不断提高了支配金钱的能力,消费也就相对偏低了。

那么大一新生的消费结构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据调查表明,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基本消费,主要是用于吃饭;二、购物消费,主要是用于购买生活用品、服装、零食等;三、上网消费,主要是用于聊天、玩游戏等;四、享乐消费,主要用于应酬、抽烟、KTV唱歌、打牌、看演唱会等;五、通讯消费。

主要用于电话费、车费等;大二至大四的同学在消费上也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正面临毕业的大三、大四同学,在生活消费上,他们则显得有些老道了。

记者在问道花钱有没有规划或是考虑过今后的生活费开销时,大一、大二的大部分学生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一般没有什么计划。

而大三、大四的同学对其反映就明显不同,有82%的同学回答有考虑计划的问题。

某大四同学还说道“只是还比较迷茫,尤其在如今遇上了金融风暴,先前的许多规划还得再实际工作中逐步完善了。


据了解,目前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长给予,少数同学的生活来源于资助金,奖学金,社会支援以及个人兼职收于。

然而,在谈及兼职问题时,80%的同学表示,兼职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来提前感受社会,以便于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

还有少部分的同学做兼职是为了补贴自己的生活费。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也有部分大一同学的生活费超支,不好意思找父母要钱,就自己出去做兼职,他们认为,一方面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解决眼前的温饱问题,另一方面的确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比如;生活费在400元至600元之间的同学,除了基本的吃喝外,他们的享乐消费基本较少,只是偶尔的上网,偶尔的和同学聚会。

生活费在600元至800元之间的同学,上网时间相对较多,和同学聚会也频繁了。

对吃穿的要求也是因为消费的升高而高调。

攀比心理也随之产生。

在涉及生活费超支的问题上,记者也做了相关调查,女生的超支问题相对高于男生,在女生方面,面对超支问题,她们往往选择自行解决,比喻找同宿舍的朋友借钱,等下个月生活费到了再还。

也有少部分同学表示会向父母“求救”,说明超支的原因。

在男生方面,面对超支问题,部分男生同学是直接再找方面要,还有部分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选择自行解决,先找同学
或者是做兼职为自己挣超支了的生活费。

生活费的超支现象,让我们的采访记者为之震惊,为何超支现象会如此严重,难道真的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理财能力有问题吗?
家长话谈大学生生活消费五一长假,我们走访了几位家长,针对“大学生零花钱的去向”这个问题,家长也给出许多见解。

1,经济独立意识浅显,理财观念淡薄。

据了解大学生手中的钱大部分都是来自父母,孩子开口要钱时家长都会给,一位外在打工的家长告诉记者:“孩子远在外地求学,有什么事要办的也不方便,他经常要多少我们就给多少,只要理由合理我们都不怎么过问。

”对于这种回答,我们记者感到有点诧异,孩子的零花钱是否真的花在正常需要的地方,而家长对此不闻不问,是否对孩子是一种放纵呢?不少家长表示,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花的钱太多,但也只是口头提出异议,最后还是会妥协。

有的家长一向宠爱孩子生怕其受一点委屈,尽量要满足孩子的需求。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说:“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有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

”而家长在给了孩子的钱后,很少有人会计划着去花钱,大部分的同学都觉得钱不够花,更不用说理财了。

2,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家长给的钱有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不必要的地方,比如男同学会为了一双名牌的运动鞋要花几百,请人吃饭,娱乐(唱卡拉OK),女生会花在服装,化妆品,饰品等消费物品上。

总之,吃,喝,穿都要到高档场所。

对于这种消费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方式。

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造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为此,我们不得不呼吁众多同学将此心理弃之脑外。

教师对大学生的消费意见1,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必须懂得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独立理财的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

理财不见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而是任性的表现。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正确的认识金钱及其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的运用金钱及其规律的能力。

2,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消费风气,克服攀比情绪。

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当树立适当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我们都要竞争,生活上次与别人,也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

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和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从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有关大学生消费的进一步思考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他们的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本着宏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了一次调查和思考。

从调查结果上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

与国外大学生不同,国内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主要来源于父母,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日常饮食和生活用品,有时也会自己兼职来挣一些零花钱,基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所以大学生们在花钱是往往会追求实惠,物美价廉的商品。

但也有少数大学生会有明显的炫耀性消费情绪,所以美食休闲,明星崇拜,名牌情结就会自然而然的成为大学生们追求时尚的表现,消费攀比心理在大学生消费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根本来源大致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自身一些不成熟想法或者不正确的消费观念;第二:社会经济发展给学生带来负面作用,影响学生消费心理;第三: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对本人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