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立农村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农村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农村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实践与思考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对于完成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建立完善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提升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农村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重要意义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政治上关怀、思想上关心、精神上激励、物质上帮扶,激发党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农村党员队伍是党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党员队伍中建立健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立健全农村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完成党在新时期历史任务的需要。

按中组部2010年公布的数据,全国近7800万名党员中,农牧渔民党员有2400多万名,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广大农村党员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建立健全农村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充分激发广大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使其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的中坚力量,是完成好这一任务的基础保证。

建立健全农村党员队伍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解决当前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问题的需要。

由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当前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难题,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是党员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周口市委组织部调查统计,全市16.8万多名农村党员中,55岁以上的有5.2万人,占30.9%;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10.7万多名,占63.7%。

整体上农村党员队伍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

二是部分党员组织纪律、党性观念较差,个别党员长期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积极缴纳党费。

三是少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差,缺乏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

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不同,但归结起来最突出的就是缺动力、缺活力。

建立完善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

建立健全农村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农村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日益增多,农村党组织向心力和凝聚力弱化趋势明显。

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是党心所向、民意所在。

把困难党员关怀到了,帮扶好了,才能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二、建立健全农村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具体实践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建立,需要一个探索、改进、完善的过程,各地都在积极尝试和探索中。

近年来,周口市从农业大市实际出发,围绕建立农村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采取了一系列比较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建立农村党员激励机制。

坚持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做到重大事项党员先通报、重大决策党员先讨论、重要文件党员先传达、重要活动党员都参加。

坚持定期评选表彰优秀党员,县市区、乡镇党委每年表彰一次,市委每两年表彰一次。

坚持开展“两育四心双争”(“党性教育、技能培育和讲公心、树诚心、献爱心、贴民心、争当致富能手、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和“三评一树”(“评议农村党支部书记、评议“两委”干部、评议农村党员、树立良好形象”)活动,激励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发挥作用。

二是建立农村党员关怀关爱机制。

关心关爱老党员,对受市级以上党委、政府表彰,年龄在65岁以上的党员,定期进行免费体检;对年龄70岁以上、党龄50年以上的党员,每人每月发放30元生活补贴。

建立健全党内经常性探访制度,每年“七一”、春节期间,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进行慰问。

农村老党员亡故,所在党组织及时派人进行吊唁。

三是建立农村党员帮扶救助机制。

着力解决农村党员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设立党内互助帮扶基金,对困难党员进行救助,对有创业愿望和一定致富能力但缺乏资金的党员进行小额资金扶持。

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困难党员和万名“双强”党员结对帮扶困难党员活动,全市有2100多名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困难党员5310多名,33740多名农村“双强”党员与困难党员结成了帮扶对子,2010年为困难党员办实事好事37860多件。

周口市的上述实践,坚持了普遍关怀与重点关爱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保障享有权利与督促履行义务相结合、精神关怀与救助帮扶相结合的原则,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农村党员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实践效果。

但是,当前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破解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部分基层党组织和负责人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思想重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解决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讲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二是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总体上而言,目前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还不够完善,宏观上统筹安排做得不够,还没有形成各部门统一协调密切配合的良好格局。

如一些制度还不够健全,没有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制度体系;有的制度本身缺乏强制性和指导性,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三是基层党内民主政治建设比较滞后。

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家长制、一言堂、重大决策由个别领导或少数几个人说了算的现象依然存在,普通党员对党内事务了解不多、参与很少,党员充分履行职责、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完备。

四是缺乏经济保障。

完善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

但是,目前有些地方政府的财力还比较薄弱,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不足。

一些基层党组织设立了党内帮扶基金,但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制约了党内关爱措施的落实。

三、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建议从新时期党的建设任务和农村党员队伍实际出发,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重点要在全面性、科学性和长效性上做文章。

(一)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全面性。

坚持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从思想、生活、工作、发展等多角度帮助和维护农村每一位党员的切身利益,努力使困难党员有保障、普通党员有发展、干部党员有奔头。

一要坚持把政治上的关怀放在首位。

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中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核心在于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和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要认真落实《党章》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让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二要坚持以工作上的激励为主旨。

农村党员干部是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具体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

要坚持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团结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

三要以经济上的帮扶为手段。

发动各方面力量,采取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联系帮扶、选派机关干部驻村帮扶等多种形式,对困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

同时加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引导帮扶,激励困难党员奋发进取,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二)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科学性。

一要坚持分类指导。

分析研究党员队伍特点,对党员队伍进行细化分类,明确“哪些党员需要激励、哪些党员需要关怀、哪些党员需要帮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措施,不断提高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覆盖面和针对性。

二要坚持统筹兼顾。

党组织对党员的激励、关怀、帮扶要在普遍关爱的前提下,做到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个别问题个别解决。

既要注重对广大党员经常性的关心和爱护,又要对思想、生活、生产、工作上有特殊困难的党员实施重点帮扶,坚持做到知党员所想、解党员所难、帮党员所需,在党内营造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浓厚氛围。

三要坚持突出实效。

农村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应把侧重点放在“扶”上,注重引导党组织和党员克服等、靠、要心理,采取提供致富信息、解决启动资金、落实脱贫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等措施,切实帮助基层党组织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找准致富路子,增强党员和群众自我造血功能,使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长效性。

重点要推进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一是规范化。

建立完善的、动态的农村党员信息管理库,全面掌握农村党员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等基本信息,并结合党内统计工作,每年及时更新信息,实现分层分类对农村党员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是制度化。

坚持把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组织负责人的重要责任,以强化责任为根本,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度,保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三是常态化。

以加大投入为保障,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一方面要建立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固定投入制度,上级财政要将基层党建工作经费纳入转移支付范畴,适当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

另一方面,要建立多渠道筹措困难党员帮扶资金制度,从经费上保障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常态化。

同时,要以监督检查为保障,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制定《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奖励惩戒结合起来,用严格的考核奖惩保障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常态化。

建立健全农村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贯彻落实,不断提升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完成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任务提供可靠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