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过程中,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辅相成。
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加以结合,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探究引导结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
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时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与处理、交流等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标准》的理念之一。
是古人“授人以渔”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学会学习,学会求知。
新课程针对过去教学中过于注重接受学习的倾向,强调探索的学习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强调探究性学习方式,并不排斥接受学习。
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并非机械学习,只要所讲解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建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学生就完全可以进行有意义学习。
可见,接受学习仍是学生获取知识,获得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
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探究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紧密地结合,使其相辅相成。
如何把探究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自然地结合呢?
一、正确理清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误导
1、注重接受性学习,忽略探究性学习。
一些老师注重接受学习,忽略探究学习。
他们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有限,学生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也难有什么发现,还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还不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多讲点,学生多获得一些知识。
在他们看来,前人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探究出来的知识,学生接受就可以了。
接受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
如果只注重接受性学习,忽视探究性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思维定向单一,容易产生惰性,最后僵化凝固。
不利于他们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我们应该全面地认识教学的任务,对探究、发现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
教学不光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体验求知的过程,掌握求知的方法,这本身就是教学任务的一个方面,而且可以说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2、注重探究性学习,忽略接受性学习。
一些老师注重探究学习,忽略接受学习。
其实,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语文老师不但要讲,而且要讲好,或提供背景知识,或点拨语
言规律,或交流学习收获,或激情熏陶,不一而足。
例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老师首先就应该向学生介绍背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炉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孟浩然热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住了他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写出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只有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后来的探究学习作下铺定,才能使探究学习取得最佳效果。
教师精彩的讲解,恰到好处的点拨,充满智慧的提示,令人佩服的示范,对于学生心灵的震撼,学习方式的启迪,思想方法的顿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把握好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关系。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是相辅相成,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发展都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接受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期内、较快地掌握一些知识,这些知识通常会给学生的成绩带来较大、显著地提高。
但是,由于这种学习方式缺乏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教给学生自主长效地展开学习的本领,探究式学习则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崭新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形式的学习之中,学生会在探索之中,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会如何发现问
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就是在不断的训练与实践中生成发展的。
所以只有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加以结合,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正确地处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关系。
既不能放任自流,全部问题都由学生探究解决,也不能只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
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在探究性学习中,引导可以限制学生对理解课文的分歧。
在探究学习时,学生有时会对课文思想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给予引导。
如在探究学习《景阳冈》一课时。
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
而有的同学却认为这是该读的。
这时候,教师可就两方面稍做点拨。
一是关于打不打老虎,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古时候,人打老虎是为了自卫;现在,老虎已濒临灭绝,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就应该保护老虎。
二是该不该读武松打虎这样的文章。
读《景阳冈》,并不是要学武松去打虎,而是学习武松勇敢无畏的精神,最重要的是接触我国优秀的古典名著,学习语言。
因此像《景阳冈》这样的课文我们是应该学习的。
通过引导,学生统一了认识,探究学习也取到了不错的效果。
2、在探究性学习中出现谬误,引导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因受理解分析能力的限制,学生在探究时,往往会出理解不当或分析不正确等情况,此时,教师画龙点晴式的相机诱导,能帮助学
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探究《穷人》一文中的“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这句话时,学生对桑娜为什么会感到心惊肉跳这个问题认识不清。
有的认为是天气不好,桑娜害怕;有的认为是桑娜当心自己的五个孩子。
这些理解都不符合文意。
此时,教师就要通过引导加以纠正:桑娜的丈夫出海打渔还没有归来,天气又那么糟糕,桑娜到底当心谁呢?学生就会认识到:桑娜并不是自己害怕,而是当心自己的丈夫。
这样教师在学生理解的谬误处略施指点,学生就能正确地理解课文。
3、在探究学习中,引导可以激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丰富内涵。
有些课文在记叙时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体味。
可在学生探究时,往往不会对这些空白处进行补白。
因此,教师就需要进行及时的引导,激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从这些空白处充分地想像,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丰富内涵。
例如探究《难忘的启蒙》一课中的“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
这一句话时,学生只能理解老师宽在哪里,严在哪里,而对于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体会得不深,于是我就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哪些课老师对学生比较严格,哪些课比较宽松?为什么?经我的点拨,学生认识到老师们宽松的是翻译官上的日语课。
我又进一步引导:这门课是日本侵略者强迫中国孩子上的,目的是借助语言灌输侵略者的思想,把中国孩子变为他们统治下训服的工具。
在我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究下,学生领悟到了老师们具有
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及他们的这种思想深深地感染着作者。
三、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结合的“两个注重”
1、应注重形式与结果的统一
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必定导致失败。
接受性学习忌大量灌输,不注重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引发学生的“接受疲劳”;而探究性学习要注意探究内容的价值,不能为探究而探究,或只注重探究的形式,不重视探究的结果的正确性。
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教材方法结合使用时还要有所侧重。
低年级的学生要以接受性学习为主,高年级可适当增加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2、应注重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要注重促进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如果只注重课文内容的探究、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却忽视了语文的本体训练,将说明性课文的学习探究成了“科学课”,将记叙性课文的学习探究成了“思想品德课”,就迷失了阅读教学的方向;如果没有给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荣辱观,价值观,我们将误人子弟,有愧于教书育人的光荣称号。
所以我们要改变落后课堂教学片面单一的评价方式,既关注到学习语文双基的训练提高,又让其在全过程中享受精神的洗礼,让学生不断接受真善美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与态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探究的行为与习惯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阅读教学过程中,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辅相成。
在实施《语文课程
标准》的今天,我们应让这两种教学方式进行结合,既发挥接受性学习高效率,有利于发展学生集中思维.强化语言文字训练的优势,又发挥探究性学习思路活、有利于发展学生发现性思维,拓展语言学习能力的特长,让它们成为课堂教学的双翼,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的素养,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