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音乐史声乐线索

西方音乐史声乐线索


(2)牧歌(16世纪) 结构:通谱体歌曲,单段式 织体:多为四声部 ,人声和乐器 注重对诗歌内容的表达 16世纪后期朝着描绘性和戏剧性发展 导致了歌剧的诞生
代表人物:马伦奇奥、杰苏阿尔多
法国尚松Chanson
德国利德Lied
特点: ——诗与音乐的结合 ——以钢琴伴奏(独唱)
贡献:把艺术歌曲提高到与交响乐、歌 剧等体裁同等重要的地位
完整保留)
早期歌剧特征: a. 古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加入历史题

b. 音乐部分用通奏低音写作 c. 声乐部分音域不宽,节奏自由 d. 少量乐器伴奏,偶尔使用合唱 e. 阉人歌手担任主角
• 1. 威尼斯乐派(蒙特威尔第) 代表作:《奥菲欧》、《阿丽安娜》 贡献:
• 《魔王》 题材:歌德同名叙事诗 体裁:通谱体歌 艺术特征: 1. 独唱这分担四个角色,各有独特音调
钢琴伴奏始终使用八度和音的三连音节奏 • 不协和和弦—>孩子的恐惧 • 和谐而均匀的旋律—>慈父 • 温柔而又美妙的旋律—>魔王的诡计与诱
惑 • 三连音—>紧张恐怖的气氛
(1)爱情是其主要内容 (2)风格深沉、含蓄,强调诗意性 (3)对诗歌的选择比舒伯特更严格 (4)钢琴承担更多的表现力内容 (5)发展了宣叙性的歌唱风格 作品:
旋律声部 Soprano
高对应声部 Alto
固定声部 Tenor
低对应声部 Bass
(3)模仿弥撒 16世纪开始 音乐材料各声部可来自世俗音调 用模仿手法反复出现在各个声部 代表人物:若斯坎、拉索
(4)帕莱斯特里那 五乐章风格基本定型 禁止一切世俗音调 创作多声部无伴奏合唱的典范 《马尔切罗斯教皇弥撒》
《诗人之恋》《妇女的生活和爱情》
(1)继承和发扬舒伯特、舒曼传统 (2)情绪多为内省、无奈、哀伤 (3)与民歌有更多内在联系 作品:
《萨福颂》《徒劳小夜曲》《德意志民 歌集》
主要作品: 声乐套曲《流浪少年之歌》《亡儿之歌》
《儿童的奇异号角》
(1)歌曲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2)运用扩大的乐队编制 (3)与交响曲创作存在密切联系
4.孔杜克图斯 12、13世纪 不再依赖圣咏,以自创旋律为基础 采用分节歌形式 用第斯康特节奏 内容较自由,并有世俗化倾向 各声部采用拉丁文 13世纪下半叶被经文歌取代。
5. 克劳苏拉 替换段
经文歌前身 克劳苏拉在风格和写作上属于第斯康特样式。
6. 经文歌 克劳苏拉基础上形成的无伴奏复调音乐 把克劳苏拉上声部填上歌词 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
1. 宗教单声音乐 2. 宗教复调音乐 3. 世俗歌曲 4. 艺术歌曲 5. 歌剧 :意大利歌剧
法国歌剧 德国歌剧
1. 格里高利圣咏 产生:8-9世纪,天主教圣咏礼仪的最高规
范和权威。 基本特征: A 无伴奏纯人声(男声) B 拉丁文为歌词 C 即兴式无明显节拍特征 D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一)单声部世俗歌曲(中世纪) (1)拉丁歌曲 a. 单声部孔杜克图斯: 旋律自由创作,不依附圣咏 内容可宗教可世俗
b. 戈利亚德歌曲 神职人员创作 内容:酒、女人、讽刺
(2)方言歌曲 a 法国游吟诗人 语言:南部游吟诗人、北部游吟诗人 内容:骑士对妇女的爱慕 体裁:康佐、晨歌、田园歌(南部)
维勒莱、叙事歌、回旋歌(北部) 代表人物:马肖(新艺术)
1. 弥撒 结构:曲调仿照套曲组织,只用一种调式
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 经 发展: (1)马肖(“新艺术”) 作品:《圣母院弥撒》 特征:首次将五个段落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各乐章之间有明显对比 出现了少有的四声部织体
(2)“定旋律弥撒” 弥撒各部分的特定声部(tenor)用一个旋律结合 其他声部一次为基础自由对位 音乐具有内在统一性 作品:杜费 《武装的人》
2. 继叙咏:在哈里路亚之后,之后独立发 展
3. 附加段:(类似于戏剧解说) 4. 仪式剧:包括奇迹剧、神秘剧、道德剧,
有戏剧表演成分。
(一)中世纪复调音乐 1、奥尔加农 (1)
(2)奥尔加农变体:
2. 华丽奥尔加农
12世纪 奥尔加农声部:活跃、纪 • 使用长短型的六种节奏模式的复调写作形式 • 采用音对音的织体,有了对位的性质, • 显示出分句的结构 • 代表作曲家:佩罗坦
题材:歌德、席勒、米勒的诗歌 体裁:分节歌(《圣母颂》)
变奏分节歌《鳟鱼》《菩提 树》)
通谱体歌(《魔王》) 声乐套曲(《冬之旅》)
• 旋律表现形式: a. 民歌风格:(菩提树、野玫瑰、鳟鱼) b. 戏剧性发展:(地神、魔王) c. 口语化旋律:(老艺人) d. 说唱之间变化:(流浪者)
• 艺术特征: a. 重视情感体验 b. 音乐服从诗词多样性 c. 和声极具表现力 d. 重视钢琴伴奏
b 德国恋诗歌手 内容:爱情、宗教、政治 体裁:巴体歌(bar)
(二)多声部世俗歌曲(文艺复兴) (1)尚松 14~16世纪法语世俗复调歌曲 a 勃艮第时期 突出上声部的三声部织体 人声+两个乐器声部,两个人声+乐器声部
B 弗兰德乐派 三或四声部 固定声部与高声部形成二声部对位 织体上运用更多模仿手法
2. 经文歌 (1)13世纪 三声部歌曲 固定声部是最低声部 上方两声部唱不同歌词
(2)勃艮第乐派 等节奏经文歌被大量运用 三、四声部居多 三、六度音程普遍重用,纳入协和音程范畴 杜费使这种体裁更为复杂 作品:《最近玫瑰开放》
(4)若斯坎经文歌 歌词选择范围非常广 音乐中心不局限于复调对位,更注重表现力 着重于音乐旋律对于歌词的表达 代表作品:《圣母颂》
1. 为管弦乐队而构思,交响化的歌曲形式
2. 运用展开性调性手法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第四首
d- g
D-#F d-降e
e-f
不符合传统的对比统一原则,但统一于
整部作品的情节发展
3. 靠动机、特性音调、引子与尾声的呼应组 织作品
(一)意大利歌剧
直接来源: 15世纪末宫廷娱乐活动中的幕间剧
最早的歌剧: 意大利弗洛伦萨乐派: 努契尼、佩里《达芙妮》(史上最早) 1600年,佩里、卡契尼《尤丽迪茜》(第一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