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

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


[摘 要 ] 通过筛选和分析影响我国走向人口老龄化的各种因素, 对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
和概括。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 因素, 其 中出生率 下降是人口 老龄化 的决定 因素。社会
公共健康、社会养老事业的 发展以及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 延长了老年人的平均 寿命。教 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具
二、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筛选与分析
考虑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结构变化的 影响, 根据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并借鉴国内外相
[ 收稿日期 ] 2010 06 01 [ 基金项目 ] 陕西省教育厅项目 ( 09JK086) [ 作者简介 ] 何建宁, 1971年生, 女, 天津人, 西安财经学 院讲师, 硕士 , 研 究方向 为马克 思主义 经济学, ( 电子信 箱 ) jiashu
有抑制人口增长过快的功能。经济生活水平与人口结构 对人口老龄 化的影响 最大, 现 时的人口 老龄化 进程主
要受人口年龄结构 (即人口惯 性 )的影响。
[关键词 ] 人口老龄化; 出生率; 死亡率;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 C913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2 5956( 2010) 04 0093 05
区划的变化使得市镇 数量增加, 带来了城镇人口 的增加, 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了直接农业活动 向市镇流动, 也使城镇人口迅速膨胀, 加之城镇二 三产业的吸纳能力加 强, 农业人口成功向非农业 转移, 城镇人口的聚集与增长成为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而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对非农业人口和 农业人口不同的人口政策, 使生育率逐渐降低, 城 镇中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和设施又使老年人的 平均寿命较长, 老年人死亡率较低, 于是导致人口 老龄化程度加剧 (如表 3) 。
w ei168@ 163. com。
93
关文献, 本文重点考察了社会公共健康、社会养老 事业、普通教育、居民经济生活和人口结构 5大因 素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作用。
(一 ) 社会公共健康 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财政保障机制和公共卫生 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是决定公众 健康的重要因素。 医疗机构的数量, 医卫 人员的素质以及卫生服务 投入的费用, 即公众所能享受到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的服务与保障, 无疑 与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改 善和提高有着必然的联系。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 人群。据卫生部调查显示: 老年人发病率比青壮 年高 3~ 4倍, 住院率高 2倍。一般情况下, 60岁 以上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是 60 岁以下年龄组医疗 费用的 3~ 5倍 [ 8 ] 。充 足的医卫保健资源可以延 长老年人的平均寿命, 降低老年 人死亡率。生活 环境与公共健康息息相关, 改善和保护生活环境 的质量, 对于改善生活质量、保护健康和延长寿命 具有重要意义。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卫生技术人 员、卫生机构数、卫生服务费用和环境。其中前 3 个是可以定量分析的, 而影响生活环境质量的因 素则是通过对空气、水、土、声、光的定性分析来加 以评价。 (二 )社会养老事业 社会养老事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和服 务保障等, 以满足其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安度晚年 的福利事业。工业化社会的养老方式主要依靠老 年人的社会 保障体系 和老年 人的社 会化服 务体 系。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年人 的经济保障问题, 通过社会保险和财政拨款等方式保证了老年人的 经济供给, 如退 休金、医疗保险等; 而社会化服务 体系解决老年人的服务保障, 利用财政和社会资 金发展和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保证了老年人 的服务供给, 如老年人的卫生保健服务、生活照料 服务和文化教育服务等 [ 9] 。 (三 )普通教育 教育事业的发展, 提高了人口的文化、道德素 质, 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 促使生育率和 死亡率下降。生活习惯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 因素之一。教育不仅改变了老年人的饮食和健康 态度以及行为, 使老年 人的生活习惯更有利于健 康, 减少饮 食营养 相关 疾病的 发生, 保障身 体健 康, 同时教育还通过提高人口文化和道德素质, 构 建和谐的家庭邻里关系, 给老年人以精神慰籍, 从 而延长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 还直接影响 和改变了 人们的 生活方 式与生 育观
7. 3
20 03
37. 1
45. 6
7. 5
20 04
37. 7
47. 2
7. 6
20 05
36. 7
45. 5
7. 7
20 06
35. 8
43. 0
7. 9
20 07
36. 3
43. 1
8. 1
20 08
37. 9
46. 7
8. 3
城镇作为经济和文化、教 育、体育、卫生事业 的发展中心, 对于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有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向前 推进, 行政
图 1 老龄人口比与人均 GD P关系图
表 2 恩格尔系 数与人口老龄化变化趋势 [ 12]
城镇居民家 农村居民家 年份
庭恩格尔系数 庭恩格尔系数
> 65人口比
19 90
54. 2
58. 8
5. 6
20 00
39. 4
49. 1
7. 0
20 01
38. 2
47. 7
7. 1
20 02
37. 7
46. 2
生育率转变的 5个基本变量。他们的理论无疑是 人口学研究的一大进 步, 但却对今天发展中国家 的人口转变缺乏解释力。
国内学者在上世纪就建立了人口老龄化评价 指标, 但只是通过单项指标 ( 老年人口比例 ) 或综 合指标 (老年人口比例、少年人口比例、老少比与 人口年龄中位数这 4个指标 ) 来评价或综合判断 人口老龄化程度 [ 4] , 而未对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 素做更进一步的阐释。也有学者从人口老龄化的 空间差异入手进而分 析其影响因素, 但多是对某 一特殊地区、群体或特殊现象进行研究, 不够系统 全面。本文在借鉴文献 [ 5- 7] 的基础上, 筛选了人 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 系统全面地分析了这些因 素是如何影响我国走 向人口老龄化, 为应对人口 老龄化的挑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7. 3
2003 1. 44
52 376 40. 53
7. 5
2004 1. 23
54 283 41. 76
7. 6
2005 1. 23
56 212 42. 99
7. 7
2006 0. 91
57 706 43. 90
7. 9
2007 1. 04
59 379 44. 94
8. 1
2008 0. 74
60 667 45. 68
94
念, 使人们由注重孩子的数量转变为注重孩子的 质量, 大大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少儿人口在总人口 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 势, 相应地老年人口在总人 口中的比重提高。女性识字率对生育率下降的作 用是一个非常直接、几乎是线性的决定变量。随 着妇女识字率的不断 提高, 总和生育率在逐步降 低, 从而出现人口 年龄结构的老化。教育事业的 发展, 与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升学率和妇女识字 率有着很大关系。
2010年 8月 第 24卷 第 4期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Shandong Institute o f Bus iness and T echno log y
A ug. 2010 V o.l 24 N o. 4
社会保障研究
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
何建宁
(西安财经学院 政治与行政学院, 西安 710061)
8. 3
从另一个角度看, 消费成本升高, 如高房价和 教育的高消费等会抑 制人口增长, 促使老龄化加 剧。当老龄化消耗大量的 国家财富时, 青年人的 压力就会巨增。在这种情 况下, 即便是没有计划 生育政策, 生育率依然会降低。
( 五 )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对人口老龄化的影 响, 主要是因为 当前各年龄阶段人口 比、人口密度和计划生育政 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个社会总是由不同年龄的人群组成, 同时 出生的一批人随着时间流失而自然 长大 !过程所 反映的其实是人口年龄队列的 惯性推移 ! 。运 用人口统计学上常用的 组群分析 !方法观察同一 人群组不难 发现, 在正 常时期, 由于 惯性 推移 ! 的作用, 同时出生的一代人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 响至少要延续六七十年。因此, 一个生育高峰的 出现就预示着在随后 而来的数十年间, 将会依次 出现就学高峰、婚育高峰、就业高峰、退休高峰和 死亡高峰。由于人口老龄化本身所反映的就是一 种人口年龄结构的 抬升 !过程, 因此, 当一次生育
一、引言
21 世 纪的 中 国 是 一 个不 可 逆 转 的 老 龄 社 会。 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以及与此相伴而生的社会经 济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关研究主要 集中在老龄化与生育政策的关系、老龄化对社会 经济的影响、养老保障与养老保险、农村人口老龄 化及养老、特殊老年群体养老、积极应对老龄化等 领域 [ 1] 。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建立指标体系进 行定性定量分析, 是提 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措施的 研究基础。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 最直接因素 [ 2] , 其中出生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 决定因素 [ 3] 。对于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根本原 因, 西方人口转变理论 率先从宏观和微观上做了 阐释。美国学者诺特斯坦 ( F. W. N oteste in) 认为决 定生育率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经 济现代化。伊斯特林 ( R. A. E asterlin) 强调公共健 康的改进、普通 教育的提高、城市化、新产品的引 入和家庭计划服务 ( R. A. Easterlin, 1985) 是影响
相对于人均 GDP 而言, 恩格尔系数更能反映 一个国家的生活质量。 ( 如下 页表 2) 从 1990至 2008 年城 乡居 民恩 格尔 系数的 变化 可 以看 出 我国
人民以吃饱为标志的温饱型生活, 正在向以享受 和发展为标志的小康型生活转变。它 说明, 我国 城乡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正稳步提 高, 在物质生 活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的同时, 人们的精神生活也 得到了进一步充实。用于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 康的文化艺术、健身保健、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 稳步增长, 从而人们的平均寿命 延长。粮食生产 指数在 70年代后对生育率的影响呈正面作用, 即 粮食生产指数越大, 生育率水平越高, 人口老龄化 程度加剧 [ 11]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