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 • • •
2、局限性: (1)夸大了个人的经验; (2)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 (3)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 识和基本技能。
(三)综合课程(广域课程)
1、优点: (1)压缩课时; (2)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的知 识被人为地割裂; (3)符合个体认识世界的特点。
• 1、教材既要为教师服务,又要为学生服务 • 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 • 3、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社会和生产 实际问题,并具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 性 • 4、教材编排便于学生学习 • 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第三节 课程建设
• • • • 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 其意义表现在: (一)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 (二)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 的相互联系 • (三)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 • (四)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 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 (一)分科课程(学科中心课程或百科课 程) • 1、基本特点: • (1)分科设置; • (2)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 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 • (3)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 2、优点: • (1)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 贯起来,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 • (2)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 和严密性; • (3)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8、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分: 大课程、中课程、小课程和微型课程 9、根据课程传递的内容分: 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结构)
• 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 科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 • 大、中、小课程(课时结构)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课程的几种基本类型
三、教材
• (一)教材概述 • 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 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 纲的具体化。 • 教材的基本构成包括目录、正文、作业、 实验、图表、附录、索引和注释。 •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 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 要保证。
(二)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 3、局限性: • (1)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 离; • (2)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压抑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 1、优点: • (1)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 组织; • (2)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组织课 程内容; • (3)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 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合
• •
• • • • • • • • •
一、对课程的理解 (一)什么是课程? 1、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 2、课程即学生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 3、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4、课程即教学计划 5、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6、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7、课程即社会改造
2、局限性: (1)综合课程若不能真正体现综合,就会变 成“凑合”; (2)教科书的编写、师资的培养也存在一定 的问题。
四、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 的可能;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 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 可接受性; (四)课程理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
• 4、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 •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 实行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 5、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 •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 6、从层次构成上分: • 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 7、从选课形式上分: • 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 • • •
二、课程的形态与结构
• 1、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为标准: • 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 程、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 2、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 • 分科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 程、活动课程 • 3、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 指向为标准: • 认知性课程、情意课程、技能操作课程
• 一、教学计划 •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 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 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 的主要依据。
• (一)教学计划的组成 • 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和学 年编制等。 • (二)学分制教学计划 • 整个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专 业教育三大板块构成。
二、教学大纲
• (一)编制教学大纲的意义 •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 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 教学指导文件。 • 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即说明、正文和附录。 •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二)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
• • • • • 1、明确的目的性 2、前沿性 3、思想性 4、启迪性 5、教学适用性
五、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 (一)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 (二) 强调加强基础 • (三)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 性发展 • (四) 重视个别差异 • (五) 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 联系 • (六)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 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第二节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 (一)课程建设的内容 • 1、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 2、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
• 3、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
• 4、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二)课程建设的要求
• 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
• 2、教材要合适
• 3、教学资料要完整
• 4、考核手段要科学
(二)课程的含义
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 • 从狭义上讲,课程即课业进程,是指学 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 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 从广义上讲,即学校中有组织的教育内 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规定的教学 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 的总和。
(三)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 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并重; •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 “空无课程”并重; •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 的整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