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红色记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通过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分析,学会掌握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领域欣赏•评述1课时三、教学重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分析。
四、教学难点如何用美术语言来赏析一件美术作品及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五、教学过程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的上课内容是《红色记忆》。
每个人都有记忆,有欢乐的也有悲伤的。
我们的祖国走过了几千年的漫长的岁月,其中有辉煌的成就,也有屈辱的历史。
今天《红色记忆》这一课就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带领我们回忆一下中国近、现代100多年以来的历史。
一、情境导入1、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有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每年都有上千万人前来瞻仰,这八幅浮雕作品记录了1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伟大斗争中的重要时刻,你能说出它们各自表现了什么历史事件吗?《虎门销烟》1839年《金田起义》1851年《武昌起义》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五卅运动》1925年《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抗日敌后游击战》1938年开始《胜利渡长江》1949年2、音频导入播放《保卫黄河》音乐片段。
提问:✍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称吗?✍这首歌曲描述了浮雕作品中的哪一个场景?学生讨论后回答。
❖《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鸦片战争前夕,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
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焚烧,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
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
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歌曲《保卫黄河》描述的场景——抗日敌后游击战《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
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
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青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
❖《胜利渡长江》——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
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帜,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
背后,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
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
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着担架、农民运送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
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双手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提问:为什么这些浮雕选择用众多的平民出现,而不是主要领袖人物出现?学生思考后回答(纪念所有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广大军民)二、欣赏学习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特点:1、选择特定历史事件或领袖人物为创作内容。
2、采用写实的表现手法。
3、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但要突出重点,强调视觉中心。
三、深入理解、欣赏评述1、提问:欣赏《启航》两个版本的油画作品,分析讨论。
✍画面中心人物在哪里?(颜色、构图、人物形象、动作、表情、装束、气候、环境、光线)✍你更喜欢哪张作品?学生探讨,教师提示补充。
《启航》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瞬间: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张国焘、李达等13位一大代表正在登船。
褐色的船帮,棕色的船身与大块墨绿色的天空围绕着众人物,使整个画面气氛显得和谐、庄重而又严肃。
毛泽东的浅色衣服被衬得更突出,使整个画面显得稳定平和又富有节奏感。
压顶的乌云意味着山雨欲来,和涌起的波浪烘托出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而远处东方的曙光,又与游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们融为一体,暗喻了革命曙光的显现。
黑暗与光亮,乌云的压迫力与代表们的坚强意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进一步表现出了革命的艰难和党的创建者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高大的游船和撑起的竹竿则点出了“启航”的主题。
2、《占领总统府》》(又名《蒋家王朝的覆灭》)表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升上红旗的场面,标志着蒋家王朝的灭亡,新中国的开始。
作品场面壮观,气势恢弘。
该作采用三角框架式的立体结构,把画面中人们目光聚集在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上,构图严谨,形式感强烈,使这一历史题材的创作具有纪念碑式的意义。
3、《开国大典》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麦克风前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背后站着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林伯渠、郭沫若等各界代表,他们胸前佩带着代表的红签,脸上呈现出聆听着《公报》的激动心情。
广场上红旗如林、绚丽多彩,整齐的队伍和严肃的标兵显得庄严、隆重、热烈。
城楼上左面的一排大红柱子及大红宫灯,崭新的紫红地毯、盛开的菊花,朵朵的白云和天空中翱翔的白鸽,无不象征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自由、繁荣、昌盛与和平。
远处升起的五星红旗,标志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封建制度的结束,也是我们古老民族的新生。
董希文因这幅作品而声名鹊起、名扬全国,也因这幅作品而在“文革”中遭到打击迫害,饱受政治磨难。
但在后来历次的政治运动中,《开国大典》这幅画被迫数次修改,这在绘画史上是少见的。
第一次修改:1955年,删除高岗,以一盆鲜花代替。
第二次修改:1966年,删除刘少奇,补全原本被遮挡半张脸的董必武。
第三次修改:1972年,删除林伯渠,这时董希文已去世,画家靳尚谊不忍修改原作,重新复制了一幅。
恢复原貌:画家阎振铎、叶武林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补画刘少奇和高岗。
至此,《开国大典》终于恢复原貌——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里所见到的《开国大典》(复制品),而原作则存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画库里。
《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构图——✍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右面则是广场群众,加大了领导人与广场群众一实一虚、一近一远、一少一多的对比效果,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
✍按正常视觉规律,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天安门城楼的大红柱子。
董希文大胆的“抽掉”这根柱子,广场显得更为开阔。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色彩——西方油画技巧与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相结合,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突出重点人物,强化视觉中心——通过远近、多少、大小的对比,突出毛主席的形象。
四、分析讨论、层层深入(题材、构图、人物形象与情感)想一想:1、革命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艺术家还用了哪些不同的美术语言来记录残酷的战争岁月?(绘画、雕塑、设计、工艺、建筑、书法、篆刻、新媒体艺术)2、在众多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中,艺术家要采取什么样的表现方法,才能让自己的艺术创作与众不同,富有新意,让观者产生共鸣?✍、多种美术语言——油画、中国画、版画、雕塑…✍、作品创意——题材、构图、人物形象与情感1、题材上面几幅作品都是以油画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一些激动人心的重要历史时刻。
是否可以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描绘战争年代中千千万万个普通战士的生活场景?学生赏析课本第四页《支柱》版画、《艰苦岁月》雕塑。
提问:艺术家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场景表现战争?你能体会艺术家在哪些方面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创作与探索?《支柱》版画——残酷的战争间隙中难得的宁静时光,微弱的烛光打破了黑暗,对知识的渴求忘却了身体的痛楚,点燃光明的希望。
《艰苦岁月》雕塑——通过一老一少的年龄对比、沉着老练和天真幼稚的性格对比、吹笛和聆听的动态对比、情真意切和凝思遐想的情绪对比、一高一低的位置对比、笛子和步枪摆放的横竖对比。
艺术家用富于流动感、质朴带有涩味的雕塑手法,塑造出艰苦环境中真切生动、富有性格特征的红军战士的光辉形象。
小结: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在表现历史事件时,可以多角度的还原历史现场,突出重点,强化思想内涵。
2、构图学生赏析课本第四页《太行铁壁》中国画、《狼牙山五壮士》油画。
《太行铁壁》——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
在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领袖的带领下,军民携手并肩如铜墙铁壁,共同抵御外辱。
画家发挥了国画笔墨和现代造型手法,运用宋人山水大小斧劈皴的技法,采取“高山仰止”的象征性构图,寓意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
《狼牙山五壮士》——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一段真实的革命英雄事迹。
五位浩气凛然的战士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巍然屹立,与雄伟的狼牙山峰融为一体,犹如矗立于天地之间的一座英雄纪念碑。
画家用粗硬的笔触,以形成刀削斧劈般的雕塑效果,与整个纪念碑式的构图和磅礴的气势完全一致,达到了革命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
小结:象征性的构图方式有助于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
3、人物形象与情感学生赏析课本第五页《母亲》油画、《血衣》素描。
《母亲》——这是一幅歌颂革命志士的伟大母爱与崇高人性美的悲剧作品,取材于赵云霄烈士就义前留给自己在狱中生下的婴儿的一封遗书的真人真事。
画家精心构思,采用了二元空间的三联画的表现形式,完美体现了作品的主题内涵。
作品“中堂”描绘的是烈士就义前最后一次为自己孩子喂奶的瞬间。
左右两联则是烈士写给孩子的遗书手迹,画家将遗书原物超级写实放大,放置于“中堂”两边。
令人有一种直观革命历史文物的逼真感。
作品相关背景:赵云霄,早期女共产党员之一,与丈夫陈觉在莫斯科留学时相识。
回国后参加了秋收起义,组建湖南特委。
1928年9月因叛徒出卖被捕,他们及时销毁文件,发出警报,受尽严刑拷打仍坚强不屈。
10月陈觉光荣牺牲,赵云霄因怀孕,被延期服刑。
1929年2月赵云霄在狱中生下女儿启明,一个月后被敌人残忍杀害。
《血衣》——以母亲手持血衣控诉地主的典型情节和瞬间,形象地向观众表明,身受三座大山压榨的奴隶,已经站立起来了。
她那向后扭转的体态,是一个明确的表情,一种肢体语言,饱含辛酸与仇根。
这一规模宏伟的艺术工程,开始于1950年,前后历时23载,包括10年间为《血衣》创造的百余幅人物素描,1959年完成的大型素描作品《血衣》,后陆续完成的73幅油画人物肖像,及未能完成的大型油画《血衣》。
小结: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表现极具感染性的动作,捕捉情感喷发的瞬间,塑造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达到艺术形式与思想内涵的高度统一。
五、龙海一中校园里的“红色记忆”——龙海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军楼”请讲解员江静瑜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红军楼”历史。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21日下午,红4军的先头部队进驻石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