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南大社保考研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笔记 导论 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2012年南大社保考研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笔记 导论 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书名:公共管理学作者:陈振明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次读书笔记的内容是关于公共管理学的,说起来不是为了考试或者做研究的,一般人是不会看的,这也是实话实说。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管理学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其性质也应该是一样。

但这个“艺术”究竟是不是如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丰富多采,那就真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这本书拿在手上是相当厚的,随意一翻,就会发现这本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古今中外可以说都有,尤其是不厌其烦的对公共管理学理论渊源和一些工具、方法的论文综述,实在让一些不好学之人彻底放弃。

某曾经看过公共管理学大师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外国人写书在很大程度上文风较为随意,意在让所有普通大众(而不是仅限于研究者)都乐意去看,事例生动多样,阐述观点通俗易懂。

相反国内研究人员的著作较多晦涩难懂,文风“严谨”,让人难以下咽。

这点在很多领域的学科著作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同样一本研究著作,难道是国外学者书中内容少,学术价值低,而国内学者的书更有学术价值?答案自不必明言。

在豆瓣上看到对本书的评论确实让某也有相同的共鸣。

以上谈到了文风问题,同时,更为现实一点,从这本书作为考研的专业课本来看,无疑是本书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从深度、广度来看也是其他同类书少有的。

但某还是认为阅读这本书,与阅读其他科研著作有很大不同。

本书涉及内容太多,每节甚至每个问题涉及的小点一般都有6、7条之多,想要全部一一死记硬背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应该的。

其中一些概念定义多多,让人难以取舍,一些内容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甚至编者自己也没有给出答案,让人无法把握。

虽然某之读书亦是乏善可陈,也不知真题考察之所在。

但是无疑要分清主次,同时对于一些问题,要在理解本书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然后形成自己的一套回答方式。

风清扬教导令狐冲无招胜有招,读这书便也是如此,在意不在形。

只有自己事先有过思考和总结,知晓这些问题的关键才行,不然走上考场,书中知识无法转化为答题要点,岂不哀哉!即使勉强过关,复试面试教授一问,东扯西扯,往往数词可答,却回答啰嗦异常,如何能给导师好印象。

同样,类似于《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一书,以下是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其中某认为次要的内容标注了了解,并提出了一些问题。

当然只做参考,切莫迷信。

楷体内容为解释说明之语。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一)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与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1、“行政”与“管理”的区别(1)从词源上看,“行政”是“为……服务”,“管理”是“控制或获得结构”。

(Owen)(2)“行政”指遵从指示和服务;“管理”指获得结果以及为获得结果所负的个人责任。

2、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所负的责任。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二)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与公共物品(public goods)1、公共部门的含义(广义、狭义)公共部门是指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也称为“准公共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为何将第三部门(“准公共部门”)纳入到公共部门(注意与第九章第三部门联系)(1)第三部门从事公益事业,其生产或活动为公共利益服务,这与“纯粹的”的公共部门目标相一致。

(2)第三部门市场化程度低,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与政府紧密联系(例如由政府实行控制和必要的管制),甚至被当作政府组织用来实现其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

(3)第三部门为社会提供的产品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这与政府为社会提供的物品相一致。

(4)第三部门投资的主体或提供资源的主体主要是政府。

3、公共物品及私人物品的含义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私人物品是指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

4、公共物品的三种划分方式及其供给方式(1)公共物品的三种划分方式A、纯公共物品(如国防、法律)与准公共物品(如道路、社会保障)B、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如公共设施)与无形的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如政策)C、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如外交、全国性法规)与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如城市基础建设,地方性法规)(2)公共物品及服务的供给方式A、福利经济学家(以萨缪尔森为代表)认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比市场方式(私人方式)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

B、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从理论和技术角度都可以论证私人是可以提供公共物品的。

(三)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1、“公共”与“私人”的界定“公共”作为“私人”的相对概念,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关系(本书观点)(1)联系: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2)区别:A、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前者追求公共利益,后者以营利为目的。

B、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这与市场竞争和提供产品的性质有关。

C、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D、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

E、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其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

(四)治理(governance)与善治(good governance)1、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1]2、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

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

(一)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1、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特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是建立在科层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基础上的,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行政组织或官僚体制上,以组织的内部取向,注重机构、过程和程序以及行政原则的研究,并以行政效率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

其理论来源于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泰勒的科学管理、韦伯的官僚制以及英国的《诺斯科特-特里维廉报告》(NTC)的功绩制。

2、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2](1)二战之后,来自政治行为主义的批判。

(2)20C 60Y 来自“新公共行政学”和公共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的挑战。

复习延伸:传统公共行政的特征和问题有哪些?(本书P116-117)答:①非人格化的管理;②庞大臃肿的机构;③政府部门追求“预算最大化”;④层级制的官僚模式;⑤过分强调对行政程序的遵从。

(二)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1、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1)第一阶段:政治与行政二分法(1900~1926)。

以公共行政研究为代表。

关注的是研究如何有效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

(2)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

在这个阶段,许多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

(即Owen提到的“最佳工作方式”)(3)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

这一时期,公共行政开始向政治学回归。

(4)第四阶段:公共行政即管理学。

从1960年至70年代起,一部分行政学者不满政治取向的公共行政研究,从而转向管理领域寻求发展。

(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也就形成在此阶段)2、二种不同的公共管理途径根据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或称“商业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1)P途径来自公共政策学院,①它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②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管理绩效;③重视个案研究,主张从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中学习,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④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

(2)B途径来自商学院,①强调将工具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的管理研究中;②注重过程取向;③把焦点集中于职业化的公共管理者而非执政官身上。

(3)两者相同点:以组织外部定向(关心行政机构以外的东西),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管理绩效,主张从经验中学习尤其是偏爱案例分析法。

(4)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的孕育和发展,公共管理的B途径与P途径逐渐融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

1991年第一次美国的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在雪城大学召开,可以说是公共管理新范式诞生的象征性标记。

三、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范围(一)对公共管理学的三种不同理解1、将公共管理学等同于公共行政学,这种用法常见于日常公共部门管理活动中,也来自于坚持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或途径的学者。

2、把公共管理学当作公共行政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公共行政的项目设计、组织结构化、政策和管理计划,经由预算系统的资源培植、财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评估和审计的应用方法论方面的总的看法。

3、将公共管理学看作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分析的一种新途径、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

(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

或者说,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学问。

(三)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公共管理学和公共行政学的区别)第一,就研究对象与范围来说,公共管理不仅仅研究政府机关特别是行政官僚,而且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盈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

第二,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第三,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

由重视机构、过程、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构与绩效的研究,扩大了研究的主题和内容。

相关主题